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会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544064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会(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会一、黔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一)发展方向明确。近年来,黔江坚持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引领农业发展,根据区内资源特点和产业特点,积极有为地探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 。在发展框架打造上,充分结合区情实际,立足现有基础谋划和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农村生产生活循环链为主导的基本发展框架;在模式选择上,根据山区循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农村群众的热切愿望,着力推广以沼气为中心环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开发利用生态能源,发展生态农业。到 XX 年,全区培育生态农业户 19500 余户,建设沼气池 19500 余口,发展“猪沼果

2、” 、 “猪沼桑” 、 “猪沼菜” 、 “猪沼茶”等循环模式的生态农业万余亩。(二)效应初步显现。全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扎实稳步推进,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效转变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使农业发展开始走上一条新型发展道路。特别是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不仅使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而且促进了“三农”的积极变化,呈现“一气之下、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一是农民收入增加。据初步测算:生态农业户利用沼能、沼液、沼渣解决生活燃料和生产用肥,户均每年节省燃料、化肥等投入成本1000 元左右,增加农作物产量 30%左右,增加经济收益近1000 元,一增一减,户均每年增收近 XX 元。二是农村面貌改善。 “

3、十五”期间,以“一建三改”为主要内容,着力实施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较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三是科技水平提高。万余农户基本掌握了沼气生产和转化生活用能的实用技术,用上了沼气灯、沼气灶,告别了家庭厨房烟熏火燎的历史。全区每年推广沼液浸种达万余公斤,利用沼渣还田、沼渣养鱼的农户呈逐年增长势头。四是森林资源有效保护。建区以来,全区利用沼能解决了近 2 万农户、8 万余人的生活用能需要,减少了森林资源消耗,有效减轻了森林资源承载压力。经测算,农村沼气能源的利用,使全区每年 6 万亩左右的林地免遭伐薪,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的成果得到切实巩

4、固与发展。(三)总体水平偏低。目前,全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水平不高,发展层次较低。90%左右的农户在实践中长期应用的循环方式,主要是根据农作物生长特性与周期进行间作与轮作,对农作物秸秆进行“过腹还田”和“直接还田” ,形成简单的生产种植方式和反馈循环模式,循环系统扩展能力弱小。应用传统农业循环模式,虽然原始性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循环利用,但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大资源浪费和转化低效问题,与发展生态型、综合型、高效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相比显得十分落后。二、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农业循环经济的资源利用经济性、投入成本节约性、产出收益高效性的基本特征,决定其对农业农村发

5、展具有巨大推力与张力。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以立法方式加以推进,使农业循环经济步入了法制化轨道。我国于 1999 年正式提出循环经济概念,也陆续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农业循环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黔江作为典型的山地农业大区,农业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力弱,在现实基础上更好更快地推进农业进步、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走农业节本增收、拓域增效的集约化、节约化、高效化发展路子。(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加快“三农”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农业循环经济的生产运行方式影响和规定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行为,其

6、发展过程就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的过程。近年来,连续几年的中央 1 号文件都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提升”的新要求,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内容,这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对黔江而言,加快“三农”发展,解决“三农”问题,除做好人口的“减法”外,更多的是要做好资源的“加法” ,通过加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引领和推动农业进步,进而改善农业的弱质性。(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提升“三大功能”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要求渝东南地区

7、加快和率先建成“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 。三大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指向,客观要求我们在发展思路与路径选择上实现转变,把加快经济发展与加强环境保护统筹兼顾起来,互动互促、共生共利,确保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和透支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建设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型经济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型经济区的重点内容之一。农业循环经济除具有一般循环经济所共有的基本特征外,也有着一般循环经济所不具备的特点,如生态食物链循环形态、绿色生产形态、资源的物尽其用、土地的用养保结合等,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利于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统一。可见,农业循环经济暗合打造“

8、三大功能”的要求,是提升“三农”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黔江农村生产现状要求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目前全区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生产运行层次,对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生产不节约不经济,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既压缩了农业利润空间,又影响了农业发展环境。如在秸秆利用方面,除部分用作牲畜饲料、生活燃料和直接还田外,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被废弃。据资料显示,1吨秸秆产生的热值相当于吨标准煤。这意味着大量的能源被白白废弃掉。又如在耕作方面,长期依靠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维持土地产出,导致土质下降,污染加剧,成本

9、上升,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影响。面对现实状况,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继续按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推动农业发展,农业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黔江农业资源约束要求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又是一个资源小区,农村人均耕地不足亩。正视严峻的现实,必须迅速把促进“三农”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建立在农村经济新领域和新空间的拓展上,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缓解资源约束矛盾,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无公害生猪基地的急迫需要。区里已经作出规划,力争几年内建成稳定出栏 200万头无公害生猪基地。在生猪养殖业迅猛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必然日益

10、加剧。据测算:一头体重 50 公斤左右的生猪每天产生的粪便、尿液约 10 公斤,饲养 1 万头生猪产生的排污负荷,相当于一个 10 万人口的城镇。全区 200万头生猪基地建成后,每年将产生约 1000 万吨粪水。面对这一庞大的污染源,如果只是简单地运用传统的直接还田方式进行处理,既造成土壤耕作层的营养过度,致使作物“撑死” ,又将因为污水渗透导致水质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增加人畜共患病的机会,同时还将极大浪费资源。对此,必须将污染治理工作前移,做到产业发展与污染治理同步,应用循环经济模式最大化地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降低整个畜牧业生产活动给人和环境带来的风险。这样,既形成绿色牧业与绿

11、色农业的良性循环,做大做强生猪产业,又切实解决农村点源和面源污染问题,提高生产生活水平。三、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一)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农业循环古已有之,秸秆“直接还田”与农作物“过腹还田”等生产运行模式,保持了“地力常新壮” ,这一传统循环方式沿袭至今。但应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与传统循环农业并不是“同一首歌” ,循环经济内涵更广、层次更高、要求更严。当前全区农业循环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坚持宣传引导先行,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只有将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才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增强发展的主动性,形成发展合力。首先

12、要转变干部的发展观念,带头树立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自觉应用工业循环理论引导、协调农业生产,更加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统筹、组织涉农部门做好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研究和开发、推广工作,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其次要深入发动群众,广泛运用各种会议、媒体的功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地开展政策宣传、算账对比、实例辨析,让广大农村群众明白其科学道理和综合效益,激发其主动实践的热情。(二)科学制定规划,引领农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作为全区实施“农业稳区”战略的主要抓手和新农村建设的

13、重要内容,统一编制全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出台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意见,科学制定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及保障措施,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在发展规划中,注重结合区情,以协调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发展为目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为着力点,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经济效益高效化的循环生态型农业体系。在现阶段,应选择“种植养殖种植” 、 “农业工业旅游”为循环路径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前者以农业内部的综合循环利用,充分转化农作物废弃物资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后者以产业间的循环互动,延长、壮大产业链条,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

14、依托生猪产业,积极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是当前广大农村群众看得见、易接受、能够做的生产运行模式。据资源显示,饲养 3 头以上生猪(每头体重 50 公斤以上) ,就能基本满足容积 8 立方米的沼气池所需用的发酵物,年产沼气约 456 立方米,可替代薪柴 2600 公斤,基本满足 4-5口之家全年 80%的生活用能,可保护林地 3-5 亩,可提供约4 吨沼液、6 吨沼渣的有机肥,施用沼肥增加农作物单产近30%。因此,广大农村完全可以依托生猪产业,大力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牵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一是大力推进沼能建设。把实施沼气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

15、项主要内容来抓,作为一项“民心工程” 、生态工程来落实,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农民主体、自建自用”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整村推进、集中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区每年新建沼气池 4000 口,到 XX 年达到 3 万口以上,力争实现沼气适宜地区的全覆盖,建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二是延伸壮大关联产业。着力应用沼气生产链接种植业和养殖业,后向扩大粮食生产和生猪养殖规模,前向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培育果、茶、水产等特色产业,发展食品加工、饲料加工、有机肥料加工等相关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紧密衔接的产业链条,建成“种养加”并举、 “农工贸”互促的良性循环

16、发展格局,实现能源物流良性循环和多环节、多层次、多领域的增值增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四)推进科技进步,提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科技是引擎。应着力在技术普及上下功夫,加大财力投入,强化技术培训,努力扩大覆盖面,全面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率,快速提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技术培训方面,坚持贴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实用的原则,采取科技下乡、科技培训等多种形式,重点围绕沼气池建设与使用、秸秆青贮、微贮、氨化技术以及秸秆还田技术等开展系统培训工作,不断扩大农业循环经济知识普及和技术应用覆盖面,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科技创新方面,一是积极研究、开发多种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着重开发体现物质多重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生产运行模式,致力开发“农作物废弃物沼肥稻鱼” 、 “猪沼肥果” 、 “厕沼肥粮(菜)猪”等废弃物利用再生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以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园、种养专业大户功能系统为纽带,致力开发“农业初级产品工业加工增值废弃物再利用微生物再循环农业生产资料”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