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考复习建议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7535283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3.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中考复习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政治中考复习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政治中考复习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政治中考复习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政治中考复习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中考复习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中考复习建议(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站在学习者的角度 改进教学教研方式 政治中考复习建议,第一篇:认识你的学生!,谁是学习者?我们的学生!2015年初中毕业的学生(10万多人) 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吗?(以考生中考成绩为参照) 知道学生的答题水平吗? (从考生答题示例看学生的学习层次),我省中考 报考人数为104215人, 全省原始分平均分60.17, 最高分99, 优秀率为16.9%, 良好率为35.0%, 合格率为63.9%, 低分率为15.0%。,中考政治成绩,思品科分数段人数分布图,思品科各等级分数线,前10%为A, 10-30%为B, 30-60%为C, 60-80%为D, 80-95%为E, 95-100%为F。,

2、中考政治考生答题情况:全省选择题平均得分36.35。 得分率较低的题为: 第9题得分率为0.38, 第11题得分率为0.47。,17.(1)列举在校园中易发生的不良行为、严 重不良行为各一例。(2)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远离不良行为?,17题得分率为0.53,零分人数为10224人, 满分人数为18391人。 本题从学生生活入手,考查考生对违法犯罪的了解及考生的自我防范意识。 本题指向性明确,直接设置两个小问题,考生只要能够正确举例区分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并完整表述怎样远离不良行为,即可得满分。,部分考生不能区分不文明行为与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导致失分,有的考生审题不清,表述不规范,导致失

3、分,18.近日,海口市”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将2014家企业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进行虚假广告宣传等行为列入黑名单,此公告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对此,有相关企业负责人认为:作为企业,营利比诚信更重要。请你对此观点进行辨析。,第18题得分率为0.60, 全省零分人数16621人, 满分人数为372人。本题评分标准为: 判断2分(错误、不正确、片面)+分析说明8分(诚信的重要性4分+评价材料中企业的行为4分)+总结提升2分,读懂题目,能围绕诚信作答,但口语化现象严重,不能用学科专业术语作答,思维比较单一,不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虽能够用学科专业术语围绕诚信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但完全照抄课本,脱离材

4、料,辨析题答题步骤不完整,缺少判断、总结提升的同学较多,19.材料一:省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变化图,材料二: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发表的美国全球监听行动记录证实美国“棱镜”项目对话窃密属实。 材料三:湖北王某在互联网上发布“宜昌和平公园被恐怖分子袭击”的虚假信息,引起社会恐慌,警方对其作出了行政拘留的处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上图反映了我省互联网发展的什么趋势?(4分) (2)互联网的发展,给你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6分) (3)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你应该怎样维护国家安全?(5分),19题得分率0.48,零分人数15184人,满分人数132人。本题以省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变化

5、图、斯诺登的“棱镜”事件、湖北王某在互联网上发布虚假信息被行政拘留三则材料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注意关注身边的变化及维护国家安全问题。本题不仅考查相关知识点,更注重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本题评分标准:(1)省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逐年上升,每答到一点给2分。(2)结合自身的生活、学习实际,答出3点具体变化、表述完整、清楚、有条理即可得6分。(3)结合材料二、三,答出不泄露国家秘密、不发布虚假信息,每点2分,答出其他答案、言之有理、表述清楚可适当给分。,第(1)问部分同学由于审题不认真、读图能力不够等原因,没有从网民规模、互联网普及率两

6、个方面作答,导致失分。第(2)问大部分同学能结合实际生活谈变化,但部分同学仅仅从学习或者生活一方面谈变化,导致失分。第(3)问部分考生没有抓住关键词“国家安全”来作答,而是从另一角度“文明上网”来作答,导致失分。,20 .材料一:50多年前,从调任兰考县委书记到去世仅有一年4个月的焦裕禄,就骑自行车跑遍全县120多个村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泡桐树适宜沙土中生长,能挡风压沙,就首先提出种植泡桐的思路,找到了多少代人没有解决的治理兰考“洪水、沙化、盐碱”三害的金钥匙。材料二:“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焦裕禄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7、1)结合焦裕禄治理“三害”的事迹,谈谈什么是焦裕禄精神?(5分)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6分) (3)联系焦裕禄治理“三害”的方法,谈谈你对求实与创新关系的理解。(4分),20题得分率0.35,零分人数21728人,满分人数 66人。本题以焦裕禄治理“三害”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焦裕禄精神(民族精神)及创新精神的理解及运用。本题开放性强,答案多元化,难度较大,有一定的区分度。本题不仅考查相关知识点,更多地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概括、归纳材料的能力。,本题评分标准: 第(1)问:只答出焦裕禄精神内涵“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

8、奉献”的给3分,结合材料具体阐述的给5分。第(2)问:可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学习焦裕禄精神的意义、我国现阶段国情等角度作答,答出三点及以上可给6分。第(3)问,结合材料总结出创新与求实关系:求实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求实的结果的给4分,只答创新重要性的给1分。,考生作答时存在的问题: 第(1)问:相当一部分考生缺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能正确概括焦裕禄精神的内涵;部分考生虽然能够概括出焦裕禄精神的内涵,但不能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第(2)问:部分考生不理解题意,答非所问;部分考生能够从民族精神来作答,但是不是从为什么角度,而是从怎么做的角度作答;部分考生仅抓住焦裕禄精神的某一方面作答,如艰苦

9、奋斗、不怕挫折、无私奉献等,角度狭隘,不全面。第(3)问:部分优秀考生能够结合焦裕禄治理三害的材料概括出求实与创新的关系;部分考生仅答出创新的重要性;部分同学答案答非所问。,活动一:认识你的学生! 分析你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层次,各占比例,学习过程中各有什么特点?考试答题主要的失分现象有哪些?举例说明。 以学校为单位,分组交流10分钟 推荐代表大会交流,每人35分钟。,第二篇:改进教学教研方式!,一、强化三项研究 二、倡导三类课型 三、提高三种能力,一、强化三项研究,课标教材 时事生活 考试题目,(一)关于课标教材研究,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版),参考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重视

10、2011年版新增内容。 结合国家新的方针政策研读课程标准。,初中三年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人教版),初一: 8个单元 17课 40框 初二: 8个单元 20课 43框 初三: 4个单元 10课 28框 共计:20个单元 47课 111框 新授课:每框1-2课时,约140课时,课程性质表述的变化,(1)课程基础初中学生生活。 (2)课程目的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 (3)课程类型综合性课程。课程基础既是对课程基本理念的重申,也是建构 课程目的的逻辑前提。课程类型只标明了本课程所属的种类,并未说明 课程的性质。核心是课程目的,正是课程目的界定了课程的性质, 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

11、根本目的的课程当 然就是德育课程。,课标2011版关于课程特性表述的变化:,对 “思想性”特点的表述,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宪法中“五爱”来概括教育内容。(第24条: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对“人文性”特点的表述,强调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对“实践性”特点的表述,强调以生活为基础,强调践行在学生品德形成发展中的作用。 对“综合性”特点的表述,强调不仅内容要整合,而且不同生活要整合,知情意行思(思考、思维)要整合,教学目标要整合。,课程目标、内容的逻辑结构:,课程根本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

12、价值体系为导向,促进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发展良好道德品质,培养合格公民。 三维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 三纵四横的内容体系:三种关系: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四个领域: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 逻辑结构的特点: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课标修订后的主要变化:,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由原来的总目标,分类目标改为:三类目标直接表述。 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第一板块中的(三),由学法用法改为心中有法。 第二板块标题由我与他人的关系改为我与他人和集体,下设的(

13、二)也由交往的品德改为在集体中成长。 第三板块标题由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改为我与国家和社会。,A.课程内容标准的重要调整,1.“成长中的我”部分的重要修订(1)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2)引导学生体会青春期的美好之处 2.“我与他人和集体”部分的重要修订(1)要求学生学会与父母有效沟通(2)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 的意识和能力(3)引导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3. “我与国家和社会”部分的重要修订(1)积极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新环境 现代媒介(2)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 特价值”的内容(3)“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的修改意图,B.课程内容表述改动主要集中在:,(1)

14、第二部分中“交往与沟通”中增加了1.7,“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加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体会学校生活的幸福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 “交往的品德”中的目标二,增加了学会感恩的目标。 第二部分,增加了个人与集体的相应内容和活动设计。如 “搜集汶川地震中中学生勇救他人、互相救助的感人事迹,体会同学友谊的珍贵。”,(2)第三部分中“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里修订了1.2,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 增加了1.4,合理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承担社会责任”里修

15、改了2.4,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树立发展与稳定的辩证意识。,“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里修订了4.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知道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 增加4.7,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意识。 增加了4.9,了解树立全球观念的时代精神与时代要求。,C. 法律部分是修订的重点,(1)“学法用法”部分 原条文:学法用法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16、。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修改为:学法知法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法律意识。,原3.1条文 原条文:3.1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修改为:3.1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3.2 条文 原条文:3.2 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修改为:3.2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一定制裁。,原3.3 条文 原条文:3.3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修改为:3.3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