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制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531407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5.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革热防制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登革热防制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登革热防制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登革热防制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登革热防制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革热防制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革热防制课件(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科2011年06月,登革热的防制,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海 南 省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Hain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 Prevention,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病毒归于黄病毒属可分为4个血清型(,)4型之间有交叉反应,我省的登革热流行始于1979年10月,首发地是儋县,1979年至1991年发生两次全岛大流行,海南岛共报告登革热病例604854例(超过全国同期报告登革热总病例数的95%),死亡 475人,病死率0.08%。 之后,登革热在海南省22年没有本地病例报告. 2008年-201

2、3年,我省几乎每年均发生了输入性病例!,2013年1-7月登革热病例地区分布及病例数,2013年我国登革热疫情,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登革热暴发疫情进展 现累计报告病例513例,无重症、死亡病例。广东中山市登革热本地暴发进展 现累计报告病例222例 广东广州市荔湾区登革热本地暴发进展 累计报告本地感染病例12例。广东省佛山市确诊1例本土感染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5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 潜伏期3-15天,通常5-8天。,(二)传播媒介 伊蚊,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 伊蚊只要与

3、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2天后即具有传染性,病毒在蚊体内繁殖,至少可存活30天甚至终生。 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流行病学,广泛孳生在住区的各类人工和植物容器以及其他物品积水中 埃及伊蚊:室内饮用缸罐积水和屋檐下积集雨水的缸罐等 , 白纹伊蚊:室内外人工、植物容器和积集雨水的石穴、石臼、石槽、水泥池等,埃及伊蚊,白蚊伊蚊,埃及伊蚊是典型的“家蚊”。它多栖息在室内,栖息在水缸脚、碗厨背后、卧室床底、墙角、蚊帐等处;悬挂的有汗渍的黑衣服更吸引它们栖息 白纹伊蚊多栖息在孳生场所附近。主要栖息在阴暗避风处,如缸、罐、坛等容器内壁,堆放轮胎的阴

4、凉处以及附近的竹林、草丛、洞穴等,100,2050,100疫点,400500m警戒区,埃及伊蚊大部分在孳生地附近,有蚊虫释放研究,大部分在释放点房屋内,最大距离512m 白纹伊蚊大部分在在孳生地附近2050m,一般不超过100米范围,最大飞行距离约为500米,流行病学,(三)易感人群 在新疫区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 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者多为儿童。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同时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其他B组虫媒病毒,也产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如登革热流行后,乙型脑炎发病率随之降低。 20052012年监测结果显示,既往登革热高发区人群中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为波动在01.6%之

5、间。,流行病学,(四)流行特征 1.地方性 :DF广泛分于有媒介伊蚊存在的热带、亚热带地域.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区呈现地方性流行。 2.季节性:流行季节与雨季相一致,与蚊媒密度高峰一致 3.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诊断原则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登革热的诊断,1.流行病学史 1.1 发病前14天内去过登革热流行区。 1.2 居住场所或工作场所周围(如半径100m范围)1个月内出现过登革热病例。,2、临床表现 2.1 突然起病,发热(2436小时内可达3940,部分患者表现为双峰热),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

6、骨关节痛及明显疲乏等症状。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等。,2.2 皮疹:于病程第57日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针尖样出血性皮疹)或“皮岛”样表现等。 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天5天。 2.3 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紫癜及注射部位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2.4 消化道大出血,或胸腹腔出血,或颅内出血。 2.5 肝肿大,胸腹腔积液。 2.6 皮肤湿冷、烦躁、脉搏细数,低血压和脉压小于20mmHg(2.7kPa)及血压测不到、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3. 实验

7、室检查 3.1 白细胞计数减少。 3.2 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 3.3 血液浓缩:如白细胞比容较正常水平增加20以上,或经扩容治疗后白细胞比容较基线水平下降20以上;低白蛋白血症等。,3.4 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或IgM抗体阳性。 3.5 从急性期患者血清、脑脊液、血细胞或组织等中分离到登革病毒。 3.6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 3.7 应用RTPCR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出登革病毒基因序列。,4 病例分类 4.1 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4.1.1 具备1.1,同时具备2.1。 4.1.2 无1,但同时具备2.1、3.1和3.2

8、。,4.2 临床诊断病例 4.2.1 登革热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4.2.1.1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1.2、3.1、3.2。 4.2.1.2 4.1.2同时具备3.4。 4.2.2 登革出血热(DHF): 登革热(4.2.1),同时具备3.2、3.3和2.32.5之一。 4.2.3 登革休克综合征: 登革出血热(4.2.2)同时具2.6。,4.3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4.2)具备3.5、3.6、3.7之任一项。,采集时间 病毒分离标本最好在发病初期(1-3天)采集 或在初次就诊时采集 急性期血清:发病后1周内 恢复期血清:通常为发病后34周,登革热标本采集,标本采集 血液标本:无菌采

9、集5ml 血清标本:无菌采集病例血标本3-5ml,分离血清后再放入冷藏包中,尽快送达检测实验室。 血液标本不能冷冻,否则会溶血。 请使用标准的采血管,不要仅仅用棉花塞住玻璃试管口。,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1、标本最小包装的标注:唯一编号、姓名、样本名称、采样日期、检测项目 2、注意个体防护 3、废弃物的处置,注意:温度、生物安全 全血:4保存不超过24小时, 血清:全血在室温静置30分钟1小时, 血清析出后,分装在塑料螺口管中,血清标本在4 存放的时间不宜超过3天。 做血清学检测的血清标本长期保存应在20以下冰箱; 做病毒分离或核酸检测的血清标本若长期保存应在70 以下保存。,登革热病毒检测标本

10、的保存,登革热应与麻疹、风疹、猩红热、药疹、伤寒、流行性感冒、基孔肯雅热相鉴别; 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应与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败血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恙虫病等相鉴别。,鉴别诊断,1、麻疹:有前驱期卡他症状,Koplik斑,皮疹从面部开始而且数量较多,淋巴结肿大和肝大少见。 2、风疹: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轻。 3、猩红热:有明显扁桃体炎症表现,起病第二天出疹,白细胞增多。 4、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有疫水接触史,有腓肠肌痛及压痛,淋巴结肿大,肾损害明显,白细胞增多,血沉加速,血培养可检出钩体,钩体血清学反应阳性。,5、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

11、):有特定的流行区,鼠类接触史,明显的肾衰竭表现。6、败血症:有原发性化脓性病灶或迁徙性病灶,白细胞显著增多,休克出现较早,血培养可阳性,抗生素治疗有效。7、恙虫病:有野草接触史,典型焦痂或特异性溃疡,外斐氏OXk1/80阳性。,治疗原则,1.支持疗法: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防蚊隔离至完全退热。对典型和重型病例应加强护理,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保持一定的尿量和大便通畅。,2.对症治疗: 降低体温:对高热病人宜先用物理降温,如冰敷、30%酒精擦拭,慎用解热镇痛药物,以免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中诱发急性血管内溶血或因大量出汗引起虚脱、加重血液浓缩及诱发休克。对高热不退及毒

12、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针对白细胞数下降的治疗:白细胞低于3109/L时可考虑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如低于2109/L可使用升白细胞药物。,血小板低时治疗: 血小板低于20109/L时,可考虑输注血小板,预防大出血。补液:对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明显,出汗多、腹泻者,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应采用静脉补液,纠正脱水、低血钾和代谢酸中毒,但应时刻警惕诱发脑水肿、颅内高压征、脑疝的可能性。降低颅内压:对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征的病例应及时降低颅内压。休克治疗:参照感染性休克中的抗休克治疗。,登革热病人诊疗点或医院,要做好灭蚊防蚊措施。医护人员要穿长袖白大衣,裸露皮肤涂擦

13、驱蚊剂,防止被蚊叮咬。病例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5天并退热。,发生输入性疫情的疫情控制,防控要点 1、查明患者病毒血症期在境内的停留地点 2、密切接触者的追踪观察 3、喷药灭蚊及疫情监测 4、落实清除孳生地 5、蚊媒密度调查 6、卫生宣教 7、做好传播风险评估,1组织协调与沟通 2病例管理 3流行病学调查 4媒介伊蚊的控制,发生输入性疫情的疫情控制,1组织协调与沟通 向政府报告疫情,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组织登革热防治工作,如相关药物、试剂,物资储备与调拨。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全民总动员,清除孳生地。,发生输入性疫情的疫情控制,2病例管理 救治病人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

14、就地治疗。 病例救治与管理: 病人治疗、卧床休息地要做好灭蚊防蚊工作 住院治疗并做好防蚊隔离。 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5天并热退。,发生输入性疫情的疫情控制,防蚊隔离要求: 隔离室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纱门(网)、蚊帐,发热病人可用杀虫剂浸泡蚊帐; 或在住处喷洒击倒杀虫剂或滞留杀虫剂。 并在隔离室周围100米范围内每周杀灭伊蚊成蚊和随时清除伊蚊孳生地。 采样: 血清,急性期(即发病5天内)与恢复期血液5ml以上分离血清送检。,3流行病学调查 (1)个案调查:调查病例发病前二周至发病后5天的活动地点,尤其是入境后活动、叮咬史、就诊经过等 (2)病例搜索: 主动追查旅行史,在同行人中追索可疑

15、病例。 病例病毒血症期在本地,在本地发病十一天(最短外潜伏期加最短内潜伏期)以后,对其发病期间活动地点的接触者或共同暴露者,需跟踪观察一个月(最长外潜伏期加最长内潜伏期)是否有疑似病发生。,(3)蚊媒密调查与评估: 在疫点开展幼虫调查(布雷图指数),调查疫区内50100户居民,检查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4媒介伊蚊的控制 (1)紧急喷药,杀灭成蚊: 隔周喷药,共喷药三次。 (2)清除伊蚊孳生地: 在疫点周围半径100米范围内开展清除伊蚊孳生地工作。 根据在本地传播风险,结合蚊媒监测情况,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紧急蚊媒控制工作。,发生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时,单靠卫生、爱卫部门

16、控制疫情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需要的是成立登革热防治领导小组,需要组织措施保障。领导小组在当地(疫情所在县和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由卫生、爱卫、宣传、教育、城建、交通、财政等部门组成。,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卫生行政部门: 指定救治医院,组织相关药物、试剂,物资储备与调拨 隔离治疗病人,减少死亡病例。培训医务人员。 健全疫情监测报告与通报。 提供技术支持: 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检测、媒介控制、宣传教育、监督检查 分析疫情动态,预测发展趋势,向政府或公众提出预警报告 医务人员培训 健康教育,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负责爱国卫生的发动工作、灭蚊技术指导工作 发动群众翻盆倒罐,清除室内外伊蚊幼虫孳生地 组织人员分片指导灭蚊工作,检查灭蚊措施落实情况,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1、现场调查2、控制措施3、调查报告与疫情分析4、评估与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