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防治知识课件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531114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疟疾防治知识课件_1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疟疾防治知识课件_1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疟疾防治知识课件_1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疟疾防治知识课件_1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疟疾防治知识课件_1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疟疾防治知识课件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疟疾防治知识课件_1(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疟疾防治与基础知识,许国君 四川省疾控中心 Tel:189819582312010-06,疟疾的严重形势,世界上, 每30秒有一个孩子死于疟疾 在非洲, 每天2700个孩子死于疟疾 每年, 约一至二百万人死于疟疾 在非洲, 30%就诊者是疟疾疟疾与艾滋病、结核并称为全球三大危害最严重的疾病。目前全球100多个国家有疟疾流行,约32亿人受疟疾威胁。每年有35亿疟疾病例,100多万人死于恶性疟。,它们分别引起 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1880年,法国军医Laveran (18451922)在血液中查到疟原虫。后证实: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红细胞所引起。 1891,Romanowsky 发展了

2、疟原虫血片染色法 ( Gimsa stain ) 1898,英国人 Ross (18571932)在印度,首先在家蚊 ( C. fatigans ) 体內发现鸟类疟原虫的生活史, 之后在西非于疟疾媒介按蚊( A. gambiae; A. funestus )体內发现了人类疟原虫的生活史。 1977年, Lysenko等提出子孢子休眠学说。 1939年,DDT与瑞士科学家穆勒(米勒) 由于这三位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它们分别于1902年、1907和194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认识过程,2个阶段:人体内发育阶段(无性分裂)蚊体内阶段(有性生殖)2个宿主: 中间宿主-人终末宿主按蚊2个时期: 红细

3、胞外期(肝细胞内期)红细胞内期。 裂体增殖周期: 间日疟、卵形疟48小时;三日疟72小时;恶性疟36-48小时。,疟原虫的生活史,四种疟原虫生活史的比较,Pv Pf Pm Po,红外期 发育时间,8天(速发型 ) 6天 12.5天 9天 数月(迟发型) 无 无 数月,红内期 48h 3648h 72h 48h 发育时间,红内期 外周血 环状体及成熟配子 外周血 外周血 发育场所 体在外周血液,其余各期在皮下脂肪及内脏毛细血管,R-G出现 25天 711天 1014天 56天 所需时间,对红细胞的选择性(生理特性)P.v幼稚红细胞 P.f 无选择性 P.m衰老红细胞P.o 幼稚红细胞,疟疾分布:

4、温度2030C, 湿度60%, 适合疟原虫在病媒蚊体內 繁殖的环境pv:主要在温带、亚热带、热带pf:热带和亚热带,尤其是热带非洲和南美洲pm:热带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局部流行po:分布范围小,热带非洲西海岸地区,我国疟疾传播特征,_ 地区 传播期 疟原虫种 媒介蚊种_ 北纬25度以南 9-12月 P.v 微小按蚊 6-8 月 P. f 大劣按蚊P.m 中华按蚊 北纬25-33度之间 6-8月 P .v 中华 按蚊P. f 嗜人按蚊 北纬33度以北 3-6 月 P. v 中华按蚊, 米赛按蚊 北纬33度西北 无疟区_,疟疾疫区 來源:美国CDC,主要疟疾媒介的分布,热帶非洲: Anophe

5、les gambiae; A. funestus 亚洲地区: A. culicifaciens; A. dirus; A. sinensis; A. miminus; A.anthropophagus 太平洋区: A. farauti; A. maculatus 南美洲区: A. albimanus(白端按蚊),按蚊,库蚊,伊蚊,三种蚊子停留姿态,嗜人按蚊 中华按蚊,疟疾流行特征传染病源:疟疾病人、带疟原虫者。(只有末稍血中,存在成熟的雌雄配子体时才具有 传染性)传播途径:蚊叮咬皮肤 媒介:雌性按蚊(带子孢子者)少数为输血偶有胎盘途径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各型疟疾间无交叉免疫且免疫力短。高疟区,

6、成人发病率较低,儿童和外来人口发病率较高。,疟疾临床特征-1临床共有特征: 症状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 体征脾大、贫血等。但是由于患者感染疟原虫种株的差异、感染程度的高低、个体免疫的强弱等因素,造成疟疾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从略感头痛、不适直至谵妄、昏迷,甚至死亡。,疟疾临床特征-2潜伏期:间日疟、卵形疟 1230 d、平均14天三日疟 1835 d、平均28天恶性疟 914 d、平均12天临床期: 前驱期:全身酸痛乏力、头痛、畏寒 发冷期:手脚发冷,继而寒战、发抖 发热期:全身发热、头痛口渴,体温 39,可有抽搐 出汗期:高热后大汗淋漓,体温速降,疟疾临床特征-3 突发寒战高热:寒战:持

7、续10min2h,伴体温速升高热:持续2h6h,体温可达40,且酸 痛,乏力,无明显中毒症状,持续 26小时; 大汗:体温骤降,自觉症状缓解,乏力,12h。 间歇期:间日疟,卵形疟 间隔时间 一天三日疟 间隔时间 二天恶性疟 间隔无规律;每天 反复发作:多有贫血和脾大,间日疟 潜伏期:根据所感染的间日疟原虫株的不同,潜伏期长短不一。短潜伏期,为1230 天;最长潜伏期可达69个月。 发作与发作周期:初次发作者仅感轻微发冷,发热亦不明显,但在其后的发作可出现周期性(间隔48h)寒战、高热等典型症状。发作多见于中午前后,少有夜间发作者。 预后: 经适当治疗后,预后颇佳。,恶性疟 潜伏期:914天,

8、平均约为 12天,在感染大量恶性疟原虫子孢子时,潜伏期趋短。 发作与发作周期:1)发作:初期常发冷,寒颤不明显,热型欠规则。后期发热时间较长,皮肤干燥、潮红,结膜充血,酷似重症流感。出汗常见,惟欠规律。在发热不明显或低热时,出汗往往呈持续性。发热呈周期性时,出汗较多。时可见高热者出汗反而不明显。 2)发作周期:一般为3648小时,但发作周期常无规律;在间歇期,患者的体温可不回复正常,呈稽留型或双峰型。 预后: 恶性疟原虫红细胞感染率高,破坏严重,这是患者迅速出现中毒症状和贫血的主因之一。感染红细胞可粘附于微血管内,使局部血流阻塞,造成多器官损害。婴幼儿或无免疫力人群,如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易发

9、展为重症疟疾,甚至脑型疟而死亡。但对于多次、反复感染的流行区居民或经适当治疗的无免疫力患者,预后一般均尚可。,诊断A.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予以诊断。 B.依据 1流行病史 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 2临床表现 典型的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 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3.实验室检查 显微镜 RDT,诊断标准1、带原虫者 无临床症状,但镜检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2、疑似病例 有流行病史,但临床症状不典型。 3、

10、临床病例 具备下列之一者:(1)有流行病史+ 典型临床症状。(2)有流行病史、虽临床不典型,但诊断性治疗有效。 4. 确诊病例 具备下列之一者:(1)镜检查见疟原虫;(2)疟原虫抗原阳性。,2009年本地疟疾报告15例,15例分布在5市9县(区) 乐山市中区 4例 五通桥区 4例 夹江、马边 各1例 仁寿、东坡 各1例 岳池、纳溪、屏山 各1例,常用抗疟药对各期疟原虫的作用,注: 无效; 略有效;+ 有效;+ 强效,疟疾的预防,防治蚊虫叮咬 个人防护:长袖衣裤、涂抹趋避剂等;居家防护:纱门、窗,蚊帐,使用蚊香、灭蚊药。 服预防药 磷酸哌喹:每月服1次,每次600mg(基质)睡前服。医生指导下用

11、药。 疟疾疫苗: 注意:青蒿素类药物不能作为预防药使用。,2000年非洲国家防治疟疾首脑会议上,工作人员正在搭建一个“全球最大”的蚊帐。,使用蚊帐,防 止 蚊 虫 叮 咬 是 预 防 疟 疾 的 最 好 方 法,防治策略,指导思想,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各级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重视和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切实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形成群防群控的工作局面;,继续重视和加强区域性防治工作,完善联防联控机制;,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类资源,有效控制疟疾流行。,防治措施,加强传染源检测和疫情报告:血检,疫情

12、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培训。加强传染源控制:及时、规范的治疗,间日疟病人休根。突发疫情时,一定范围内预防性服药。加强媒介防制:环境治理。高传播区采取杀虫剂浸泡蚊帐。出现突发疫情时,采取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等措施。加强人群防护:提倡使用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设施,对进入高传播地区的流动人口,采取预防性服药和其他个人防护措施。,加强监测:建立和完善各级监测网络,加强疟疾疫 情、媒介、人群抗体水平和抗疟药、杀虫剂的敏感性监测,及时、准确掌握人群发病、媒介种群密度和防治措施落实以及效果情况,预测发病趋势。已在全国设立64个监测点。加强健康教育: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疟防知识,提高群众及时就诊、 配

13、合治疗、自我防护和主动参与意识。加强国际合作交流:联防,科研与信息交流。,相关术语或定义:,1疟疾疫点:指疟疾病例居住的自然村、居住点(前后左右各一幢楼或两排平房,楼间距小于50米)或工作单位,并且有传疟按蚊存在。 2流动人口:特指自境内疟疾高度流行区(如海南、云南、安徽、贵州、河南、江苏、湖北等省)或境外疟疾高度流行区(如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入境及回归人员。 3居民防蚊设施:是指在试点区内的居民,运用各种防蚊设施,如蚊帐、蚊香、纱门纱窗、灭蚊灯等,避免人蚊接触。,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征求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报批稿)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消除疟疾试点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 2009-11-26在河北、浙江、福建、山东、广东5省和上海市,各选择12个县(区)作为消除疟疾试点县。,疟疾流行区分类,根据2006-2008年疟疾疫情报告,全国以县为单位分为以下四类。一类县:3年均有本地感染病例,且发病率均大于或等于万分之一的县。二类县:3年有本地感染病例,且至少1年发病率小于万分之一的县。三类县: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的流行县。四类县:非疟疾流行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