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7518204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5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肺脑复苏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心肺脑复苏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心肺脑复苏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心肺脑复苏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心肺脑复苏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肺脑复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肺脑复苏(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肺脑复苏,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 是急诊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心肺复苏的三大要素,1956年Zoll应用胸外除颤获得成功 1958年Peter Safar 倡用口对口人工呼吸 1960年William Kouwenhoven 用胸外按压建立人工循环 构成心肺复苏的三大要素,时间就是生命,死亡的概念,临床死亡患者心跳、呼吸已经停止 猝死患者突然、意外的临床死亡 特点:可逆性 生物学死亡患者由于缺氧导致永久性 脑死亡 特点:不可逆性,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冠心病,最常见的原因,可占70% 突然的意外事件:电击伤、溺水、创伤

2、 严重的酸中毒、高血钾、低血钾 休克 中毒 手术及操作中的意外事件 麻醉,心搏呼吸骤停的诊断,突然意识丧失 大动脉搏动的消失 其他征象:瞳孔扩大 喘息 发绀 呼吸停止,时间就是生命,心跳停止3秒患者感头晕 1020秒发生晕厥或抽搐 60秒后瞳孔散大,呼吸 可同时停止 46分钟大脑细胞有可能发生不可逆损害 脑细胞死亡,复苏越早,存活率越高,4分钟内进行复苏,50%存活。 4-6分钟开始进行复苏者,10%存活 超过6分钟,存活率仅为4% 10分钟以上,存活的可能性极小。,运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确定患者 已经猝死,心肺复苏,呼叫120,专业人员 心肺复苏,现场心肺复苏术,A(Assessment+A

3、irway) 判断患者有无意识和畅通呼吸道,判断意识,适当体位,判断呼吸,呼救,畅通呼吸道,适当体位,仰卧位 头、颈、躯干平直无 扭曲 双手放于躯干两侧,畅通呼吸道,仰头举颏法 一手置于前额头部 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颏处或下颌角处,抬起下颏,判断呼吸,耳贴近患者口鼻,头部侧向患者胸部。 眼睛:观察患者有无起伏 面部:感觉患者呼吸道有无气体排出 耳部:听患者呼吸道有无气流通过的声音,B(Breathing)人工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 按于前额的一手的拇指 和食指捏紧患者鼻孔 缓慢吹气两口 抢救者深吸一口气, 将患者嘴完全包住。 用力向口内吹气 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 与患者口部脱离,注意

4、事项,每次吹气量约为800-1200ml,若1200ml可造成胃大量充气 吹气时暂停胸部按压 每按压胸部30次后,吹气2口(30:2) 有脉搏无呼吸者,每5秒吹气一口 有气管插管者,用简易呼吸囊代替,C(Circulation)人工循环,判断患者有无脉搏 开放气道的位置 进行。 用食指和中指尖 触及气管正中部位, 然后向旁滑移2-3cm,触摸颈动脉的注意事项,用力不宜过猛,以免颈动脉受压。 检查时间不宜过长。 判断应综合审定 触摸颈动脉搏动时并不可靠,不宜特别强调,胸外按压术,胸外按压术,闭式按压,开式胸外按压,闭式胸外按压,按压胸骨中下1/3交界处 患者应仰卧在硬板床或地上。 快速测定按压部

5、位 首先以食指、中指沿患者肋 弓处向中间滑移 在两侧肋弓交点处寻找胸骨 下切迹。以切迹作为定位标志 然后将食指和中指横放在胸 骨下切迹上方,食指上方的胸骨 正中部位为按压区,闭式胸外按压,再将定位之手取下,将掌根 重叠放于另一手背上,使手指 脱离胸壁,可用两手指交叉抬 起法。 抢救者双臂绷直,双肩在患 者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按 压,按压利用髋关节为支点。,支点,4-5cm,向下按压,闭式胸外按压,按压用力方式: 平稳、规律、不间断。 不能冲击式按压 垂直用力向下,不宜左右摆动 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 按压频率:100次/分 按压深度:4-5cm 按压时注意胸壁有无骨折 判断按压是否有效,

6、常见错误,按压时,手指压在胸壁上 肋骨骨折 按压定位不正确 剑突骨折 按压时肘部弯曲 按压起不到效果 冲击式按压 肋骨骨折 按压时抬手离开胸部定位点 按压速度不规律 两手掌交叉放置,心肺复苏术的原理,主动脉,左心室,大静脉,血液,反流,胸泵机制(按压时),心肺复苏术的原理,胸泵机制(放松时),主动脉,左心室,大静脉,血液反流,心肺复苏术的原理,按压时的压力 挤压心脏 心内血液排出 血液流向动脉 按压松弛时 静脉血回吸入心脏 胸外按压时,二尖瓣和三尖瓣闭合,主动脉瓣开放 放松时,二尖瓣和三尖瓣开放,主动脉瓣闭合,胸外按压时的心泵机制,常用药物治疗,肾上腺素是一种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兴奋和受体。

7、 临床药理: 收缩压、舒张压上升 心肌电活动增强 冠脉血流和脑血流增加 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肌氧需增加 用法:1mg ,iv,3-5分钟1次,常用药物治疗,纳洛酮:吗啡受体拮抗剂 临床药理:可有效地拮抗内源性吗啡样物质 用法:2mg,iv,半小时一次,心肺复苏的并发症,肋骨骨折 血胸 心脏压塞 腹腔内损伤 气管内导管位置不当 胃损伤 肺误吸 心肌损伤,除颤,除颤发展简史,1940-50年代美国开始应用体内或体外除颤 60年代由医院做院前除颤,在CCU由护士除颤 70年代发展到手动除颤 80年代,人员范围扩大到急救技术员、非专业的救护人员、患者的配偶、护士 90年代由警察、消防人员做除颤,早期除颤

8、在复苏存活链中的重要地位,及早 到达,及早 CPR,及早 除颤,及早加强 治疗,除颤是对室颤最有效的治疗,除颤器的应用,成人最常用而有效的电极直径为8.5-12cm 电极的位置 前侧位 前电极放在胸骨上部、右侧锁骨下方, 侧电极放在左下胸乳头左侧 电极的中心适在腋中线上,除颤步骤,患者仰平卧位 涂专用导电胶 开启除颤器 选择能量,首先200J,第二次为200-300J,第三次为360J 除颤器充电 确定两电极正确安放在胸部 确定无周围人员直接或间接和患者接触 按压电钮进行电击,心肺复苏有效指标和终止抢救标准,公认影响复苏后果因素,发生停搏的地点 发生停搏的机理 发生停搏的时间 =初始的动脉血气

9、分析 必要时的气管插管,CPR有效的指标,瞳孔由大变小。 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 可触及颈动脉搏动 神志转清,可见病人有眼球活动,对光反射存在,肌张力增加, 自主呼吸出现,现场终止CPR的指标,自主呼吸及心跳已有良好的恢复 有其他医师接替抢救 有医师到场,确定病人已经死亡,终止CPR的指标,脑死亡 深度昏迷,对任何刺激无反应 脑干反射全部消失包括: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睫毛反射 自主呼吸停止;呼吸暂停试验阳性 PaO260mmHg仍无自主呼吸 无心跳及脉搏,脑复苏,后期复苏以脑复苏为重点,缺血性脑损害的病理生理,脑组织的耗氧量很大,神经组织的代谢率极高,脑内能源储备有限,对缺氧耐受性很差。,缺血性脑损害的病理生理,心脏停搏10分钟内脑内可利用氧将耗尽,神志不清,有氧代谢的三羧酸循环停止,继而进行无氧糖孝解,随之使储存的葡萄糖和糖元耗竭。 24分钟内低能的无氧代谢停止。 45分钟内ATP耗尽,所有需能反应均停止。 “钠泵”衰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