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3984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 9 课时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导读】 复习本课要注重掌握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学主张,并理解汉武帝兴办太 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及其影响。 (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 国力日盛。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 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 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新体系

2、。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主张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首先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思想,要求将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加以罢黜。董仲舒的这一儒学新思想 符合了当时政治统治上的需要,因而获得统治者汉武帝的欣赏。 (2)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它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汉武帝全面肯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在政治上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规 定地方政府定期举孝廉。儒家学说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 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在文教上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 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自此,教育

3、为儒家所垄断。后来,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 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 可到政府任官。除太学外,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 统。 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推崇儒学的措施,使儒学在全国各郡县得到推广,儒学开始处于独 尊的地位,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同时,汉武 帝创建的太学不仅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还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非贵族 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人仕,并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民族 历史文化的进步与传播起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

4、争的局面,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典型例析】 例 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董仲舒的 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例如,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根据“阳尊阴卑”的 思想,建立一套“三纲” “五常”的伦理学,更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 从而为汉武帝所接受,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

5、想。答案:C 例 2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 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 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D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 的能力。题目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选取了儒家思想演变历程中比较有代表 性的人物的言论作为选项,知识点较多,属于较难题。解题关键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 舒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6、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儒家思想 成为正统思想,故 C 项正确。A 项,是孔子的话,强调为政以德。B 项是荀子的话,说的 是:大凡兼并别国的君主有三种方法。D 项是黄宗羲的话,强调要为万民服务。答案:C 例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有其时。地有其利。人有其治(利用)天地官(管)而万物役(服务),制天 命而用之。 荀子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 异者,大乱。 一一春秋繁露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共同反映的中心论题是什么?两段材料中“天”的含义是否一致?如何正 确解释? (2)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这种思想产生的社

7、会根源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3)材料二的论点是什么?试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结合材料有效信息 并利用教材有关荀子和董仲舒的相关主张作答即可。 答案(1)共同的中心论题是人与天的关系。含义不一致。解释:材料二中的“天”是指 神化的“天” ,材料一中的“天”是指“自然” 。 (2)材料一的观点是:人类征服自然,利 用自然。根源: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评价:这是一种进步的唯物主义 思想,但应注意的是,人类不仅要有战胜自然的勇气,更要遵循自然规律。 (3)材料二的 论点是:把“天子”神化,认为天有意志,可降灾乱。评论:是一

8、种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 唯心主义思想。但其目的是为了宣扬君权神授,皇权至上的大一统思想,进而让人民服从 君主。在当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例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 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 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 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

9、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其原因。 (3)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材料一阐述了孔子 的“德治”思想;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要求禁绝其它学说,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主张。前 者,不能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后者,为当时统治者所急需。分析历史事物的影响,一般都 要注意到两个方面。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 响,回答问题时两个方面都不要忽视。 答案(1)各自的思想主张

10、:孔子主张“以德治民”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实行大一统。 (2)作用及其原因: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 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 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 帝采纳。 (3)影响:正面影响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 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故步自封, 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