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宋明理学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3872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宋明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宋明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宋明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宋明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宋明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宋明理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 10 课时 宋明理学【考点导读】 复习本课要注重掌握宋明时期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产生情况,理解程朱理学、陆王 心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并认识其精神价值。 (1)程朱理学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也冲破了汉、 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 。其中,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 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 程颢、程颐被称为“二程” ,他们认为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同时,

2、“二程”把天理定则和伦理道德直接联 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 ,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不可违背。 “二程”还提出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 ,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他们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认为“进学则在致知” , “穷理格物” ,掌握天下之理, 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一生最重要的著述是四书章句集注 。他在“二程”的 基础上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 高境界。朱熹还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是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 望所蒙蔽,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

3、。 在认识论上,朱熹更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 于明道德之善。朱熹的学术思想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形成了“朱子学”派。 程朱理学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 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程朱理学更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 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陆王心学 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 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到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

4、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 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继承和 发展了南宋时期陆九渊的思想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还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 、 “心外无理”的命题,强调内心的修养。 在认识论上,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 善性,但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 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良知支配着人的行为与实践。 【典型例析】 例 1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 )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

5、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儒学在魏晋时期受到佛、道的冲击,出现三教并存局面,在宋代儒学家们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重新阐释儒学,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 又要把这些思考同传统儒家对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这样的思辨就形成理学。答案:D例 2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 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 )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王阳明的主张是 “心学” ,陆王心学

6、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 贤。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 。材料中的禅宗六祖慧能的主张“心动” ,显然 也是主观唯心主义。答案:D。 例 3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一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 “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三 王守仁:“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四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

7、么关系?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 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历史概念,并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题目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 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解答本题要把 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问题的信息。 答案(1) “理”指儒家伦理道德;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关系。 (2)差异:程、朱 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

8、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 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3)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 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 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 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 用。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 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 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例 4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

9、的结论。组别材料结论东汉组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佛、道思想是中国文化政策和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化传统思想的主流。宋代组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据朱熹近思录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晚清组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 (1896 年)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

10、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 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 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 三个时期的变化。 解析本题不仅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还考查考生的学 习过程和方法,尤其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第一和第二问体现了较高的能力 要求,而且具有开放性,三段材料,三种不同的结论。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 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第三问首先要清楚,

11、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实际就 是儒家思想。三个时期的变化实际就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的表现。第(2)问第一小问与 (1)同,第二小问是在第(1)问的基础上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的能力, 这一问考生补充材料比较难,一般情况下可以修改结论。东汉组结论可以修改为:佛教和 道教在东汉时期因统治者的重视而得以广泛流传,冲击着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晚清组的 结论可以修改为: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是主流地位,西学要为中学服务。 答案(1)晚清组。 (2)东汉组、宋代组。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 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如: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 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 。宋代组可增加其它朝代学生尊师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 思想等。 (3)东汉: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的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治国思想被动摇,佛教、道教产生了较大影响。宋代: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 方法和思想,与其它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晚清:某些 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