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3852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二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纲要求考纲要求考什么?考什么?20 世纪世纪 50 年代至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要求课标要求概述概述 2020 世纪世纪 5050 年代至年代至 70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

2、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

3、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

4、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情分析考情分析 本单元属于中国现代经济史部分,一般主观题会涉及较多,它是中国现代史的主干部分,若中国现代史要考主观题,必定会考经济史,其实过渡时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新时期是重点,文革一般少考,毕竟是场内乱,关注一下即可。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光辉历程。基本线索:(1)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过渡时期,主要进行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最终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文革”结束,为曲折发展时期,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

5、的教训。 (3)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并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4)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复习方略:确立“一个核心”,即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抓住“两个方面”,即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关注“三个阶段”,即过渡时期(19491956 年) 、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6 年) 、改革开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特别关注:(1)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经济建设的成就与失误,总结经验教训;(2)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基本历程,把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

6、基本史实;(3)重视横向联系,如中苏的改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回归课本基础知识回归课本基础知识第第 1111 课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三年恢复时期(19491952 年)(1)困境:除东三省,全国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困境出现的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破坏。(3)1952 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7) 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1)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A.优先发展

7、重工业的原因:中国重工业的基础薄弱(历史因素) ;巩固国防的需要(现实因素) ;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外部因素)B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因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的原因东北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靠近苏联便于吸收苏联的经验、东北工业基础比较好。 )C.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2)三大改造(三大改造(1953195319561956)A内容(对象):农业、手工业-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由个体转为集体经济)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所有制由私有制转为公有制、经济体制确立了高度

8、集中的计划的经济体制、分配制度平均主义B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C影响: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956)(1)内容 主要矛盾: 其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工作任务:发展生产力,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意义:成功的探索(但是八大的路线未能坚持)2、八大二次会议确定了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反映了人民加速经济发展的愿望,具有“左”倾冒进思想倾向)(1)大跃进运动:A.内容:工业以钢为纲,大炼钢

9、铁;农业以粮为纲,大放卫星B特点:高速度(超英赶美)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C过失: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的比例失调,忽视了社会客观的生产力水平、中国的基本国情。(2)人民公社化运动 A. 特点:“一大二公”B. 过失: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原理,C后果:导致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19591961 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教训:生产关系改革必须遵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考虑客观的基本国情(3)国民经济调整:62 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65 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19

10、66 年至 1976 年)1 1、19671967 年、年、19681968 年国民经济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年国民经济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原因是:“文革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2、国民经济较好的时期71 年至 73 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73 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75 至 76 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全面整顿的思想,但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调整结束。 成功的探索: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农村中的“纠左” “八字方针” 失误的探索:1958 年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革四、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

11、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高考怎么考?高考题例高考怎么考?高考题例1 (2012浙江文综历史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 ;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

12、出现在(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考点】一五计划(背景)【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材料解读材料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武汉工人和鞍山钢铁厂工人大量生产军备物资,这明显与军事有关;再结合所学可知鞍山钢铁厂兴建于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 年) ,与此时间相符的只有抗美援朝(19501953 年) ,故 C 项。其余三项明显与材料信息或时间不符。介绍信介绍信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 20 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 2 月 5 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 年 1 月 10 日【答案】C2 (2012

13、全国新课标历史32)1958 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考点】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时间信息“1958 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958 年中国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以致农业遭到严重破坏,粮食供

14、应不足;因此,D 项正确;A、B、C 都与史实不符,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直到 1972 年中美一直处于对峙状态,而 50 年代末中速关系逐渐恶化。【答案】D3 (2012天津文综历史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考点】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计划经济体制【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通用粮票”“1963 年”等信息可知当时中国票证供应制度,这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折射,故选 B 项。【答案】B4(2012海南卷历史25)1960 年 8 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

15、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 5 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 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 5 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考点】20 世纪 5070 年代经济建设的探索八字方针【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根据时间信息(1960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提及措施的实施背景是“左”的错误、三年自然灾害、苏联取消对华的援助,当处在三年困难时期,物质紧缺,故 A 项正确。【答案】A5(2012海南卷历史2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 1961 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 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五计划【解析】“一五”计划隐含着时间信息,题干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重工业发展重点放在东北地区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有:东北重工业基础好、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和地理位置优越(靠近苏联),A 项正确;B、C、D 项与题干无关。【答案】A6 (2012上海历史28)档案资料显示,上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