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学案:4.3.1《秋水》(苏教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3700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学案:4.3.1《秋水》(苏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学案:4.3.1《秋水》(苏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学案:4.3.1《秋水》(苏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学案:4.3.1《秋水》(苏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学案:4.3.1《秋水》(苏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学案:4.3.1《秋水》(苏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学案:4.3.1《秋水》(苏教版必修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水秋水学案学案【基本常识】1.作家作品关于作者:庄子(约公元前 369 一前 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 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 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 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 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 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 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他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

2、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 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 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 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 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 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 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 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畔,相距 仅百里,故又称

3、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 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唐天宝元年(742 年),玄宗皇帝颁布 沼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历代均有一些研究庄 子的学者,其著作数百种,近年又有庄子白话、庄子现代版等问世。 1989 年秋,中外学者云集于蒙城,举行了全国首届庄子学术研讨会。2.背景链接本篇是秋水的节选,篇名为文章篇首的二字,与文章中心没有关系。原文主要阐述事物的相对性和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中心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对 话,通过河伯与北海若对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对事物的大小、多少、是非、善恶、

4、 贵贱的相对性的讨论,阐明事物是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只有从道家的角度 来看,万物才是齐一的,人的认识受时空的局限,只有认识大道的人,才能突破一切局限,所以无论是事物自身,还是人的认识,都要因自然之道,“无以人灭 天,无以故灭命。”【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 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二、文章脉络课文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文末),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弗如。三、写作方法1.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

5、与北海的广阔作 比较(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 ),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自若而叹”)。这 种手法的运用,使人觉得文章通俗、明白、形象易懂。2.设喻说理,以小见大。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通篇都在设喻,说明个人的见识 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有的文言文托手言志,有的托物寓意,此篇即用河神见海神为喻,阐述深刻的哲 理。平时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向这方面发展,注意平时的积累,才能使自己的写 作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四、问题探究1.你怎样理解河伯对河神的那番感叹。成语“望洋兴叹”就出自此

6、文,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 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 子。)河伯望洋兴叹的一番话中,包括三层意思:先是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阔,那自 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 家耻笑。河伯的望洋兴叹,表明了河伯认识到自身的缺点,这点难能可贵。人难免犯错误 (对自身的认识过高),贵在能够改正。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想方 设法去改正,不能夜郎自大,令人耻笑

7、。2.句段理解:重点句:以天下之美尽在己。此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 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过渡句: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此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开始的“骄傲自满”向“自叹不如” 过渡。五、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泾流( ) 渚崖( ) 仲尼( ) 伐纣( ) 伯夷( )2.下列加点字注释有误的是( )A.不见水端 端:尽头。B.旋其面目 旋:旋转,掉转。C.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看着大海。D.大方之家 方:道。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 )A.河伯欣然自喜:河伯乐滋滋的高兴起来。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

8、高的人的耻笑。C.望洋向若而叹曰:抬头仰望向着河神若叹说。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的美事自己都占了。4.填写: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 。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 , , 。”由本文引出的两个成语是 、 。5.用现代汉语写出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 )于是焉 (于: )百川灌河 (灌: )秋水时至 (时: )6.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顺流而东行。河伯始旋其面目。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7.学习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六、同步解读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 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

9、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 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 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 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8.将本段文字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9.文中划线句子体现了河伯怎样的心理?10.试解释下列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11.译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12.你怎样看待河伯?七、美文赏读中渚,有螺蚌相遇岛间。蚌谓螺曰:“汝之形如鸾之秀,如云之孤,纵使卑 朴,亦足仰德”。螺曰:“然,云何珠玑之宝,天不授我,反授汝耶?” 蚌曰:“天授于内,不授于外。启

10、予口,见予心,汝虽外美,其于内何?摩顶放 踵,委曲而已。”螺乃大惭,掩面而入水。注释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卑朴:低下朴陋。 仰德:德行令人敬仰。云何:为什么。珠玑:珍珠。摩顶放踵:从头到脚。 委曲:这里用于形容螺的形状。13蚌说螺的形体如“鸾之秀,云之孤”,你说螺的形体还像什么?再写出两个 比喻句来。14当螺问及蚌,为什么珍珠这样的宝贝老天不授予自己而给予了蚌时,蚌的回 答中有两句十分关键的话,这两句话是: 。15有一个成语的意思是“肩并肩,脚碰脚”。其结构与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同, 这个成语是: 。16螺之所以大惭,是因为 。17请在这一个故事的结尾写一句话,概括寓意。八

11、、【类文品析】南辕北辙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 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 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 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 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 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邯郸( ) 奚( ) 恃(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中道而反(反: )吾马良(良: )此数者愈善(愈: )以广地尊名(广: )吾欲之楚(之: )犹至楚而北行也(而: )3.成语 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4.译句。此非楚之路。头尘不去。犹至楚而北行也。5.“此数者愈善”中的“此”指代什么?6.学完本文,你一定有感想,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一个人怎样才能让有 利的条件为己所用,成就一番事业呢?(参考答案:八、1.略 2.同“返”,返回好越扩大到表转折,可 是 3.南辕北辙。行动和目的相反,条件越好离目标越远。 4.这不是到楚国 去的路啊!头上的灰尘还来不及掸掉。 这好比到楚国去却往北走一样啊! 5.吾马良,吾用多,吾御善 6.略。如:一个人只有认清目标,为这个目标而努 力,才能利用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条件,成就一番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