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学案:3.9《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5)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3697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学案:3.9《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学案:3.9《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学案:3.9《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学案:3.9《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学案:3.9《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学案:3.9《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学案:3.9《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说“木叶木叶”学案学案课前预习 1.基础字词 (1)识读字音 征戍(sh) 橘颂(j) 招徕(li) 落木萧萧(xio) 涔阳(cn) 无妨(fng) 陇首(lng) 得鱼忘筌(qun) 寒砧(zhn) 桅杆(wi) 漂泊(b) 秋风袅袅(nio) 疏朗(sh) 窸窣(x) 迢远(tio) 灼灼其华(zhu) 亭皋(go) 冉冉(rn) 门栓(shun) 翩翩起舞(pin) (2)识别字形 (3)分辨词义 流传留传 流传:指事迹、作品等传下来或传播开,如“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留传:指物品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如“这把茶壶是祖上留传下来的”。 修养休养 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

2、方面的一定水平,如“他是一个很有修养 的艺术家”;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如“这人不讲礼貌,真没修养”。休养:指休息调养,如“放假后,他们到度假村休养去了”;指恢复并发展 国家或人民的经济力量,如“休养生息”。 -饱含包含 饱含:指所含的量特别充足,如“饱含着深厚的感情”。 包含:仅指里面含有,如“这句话包含好几层意思”。 熟能生巧得心应手 熟能生巧:表示熟练了,也就找到了窍门,重在找到了窍门,熟练的程度较轻。 得心应手:形容记忆纯熟,做事顺手,尽合心意,熟练的程度较重。 一言难尽说来话长 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多用于不好的事),多 用于书面语。 说来话长:表示

3、事情很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多指不大愉快的事), 多用于口语。 (4)理解词义 无妨:不妨。 歧路:岔路。 迢远:遥远。 翩翩:飞舞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绵密:言行、思考细密周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景况:情况;光景。如:我们的光景越来越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缠绵: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飘动;形容声音延长不绝。 万应

4、锭:万能药。锭,锭药。 相去无几:彼此没有多大差别。 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筌,捕鱼的竹器。 2.文学常识 林庚(1910 )字静希。1910 年 2 月 22 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 _、_,193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 学刊物。1933 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 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 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 年为燕京大学教 授,1952 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 与戏剧家_、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 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

5、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 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 导后学,桃李满天下。 答案:诗人 文史学家 曹禺 课堂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 (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 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 艺术特征。 2、

6、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 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 三、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诗词填空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 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 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 二)释 题: 1“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

7、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 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2“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 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 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 、“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 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 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 就可以把握文意。 三)作者介绍 参考预习部分 四)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

8、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 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1、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 2)“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何质疑? 3)“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 4)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 (下文具体分析“木”的特征。) 2、重点研读第 4、5、6 段(全文中心) 1)读第 4 段,探讨以下问题: (1)“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2)生读这段内容,找出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涵。 (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谈) 1) 体会“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高木”的意味。

9、 2) 体会“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高树”的意味。 (3)比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是否还有 别的特征?引入第 6 段研读。) 2)读第 6 段,明确下列问题: (1)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2)品读比较文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与“柔条纷冉冉,落叶 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蕴。 (3)填表比较“(落)木(木叶)”与“树(叶)”的不同,进一步明确“木” 的特征,以突出强调。 3)读第 5 段,分析“木”何以会有如此特征,探讨诗歌语言的潜在暗示性问题。明确: (1)文中是怎样具体阐述这一问题的,结合实践准确把握其内涵。 (2

10、)明确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观点是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 3、读第 7 段,作全文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 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 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 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七段是小结。 五、课外延伸,训练能力 下面诗中“柳”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不尽一致,试作一点辨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唐彦谦垂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咏柳 明确: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分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 和自然的活力。 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课堂小结 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有了不同的意味,诗人用“木叶”取代了 “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是有了诗 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 的美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