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学案:1.2 汉代儒学 (人民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2850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学案:1.2 汉代儒学 (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学案:1.2 汉代儒学 (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学案:1.2 汉代儒学 (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学案:1.2 汉代儒学 (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学案:1.2 汉代儒学 (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学案:1.2 汉代儒学 (人民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学案:1.2 汉代儒学 (人民版必修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12 汉代儒学汉代儒学【学习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知识梳理】一、 “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_政治体制建立后,一些儒生和游士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_;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儒者主张实行分封,攻击郡县制。2概况:李斯建议除秦记 、医药、卜筮、种树等有_的书籍以外的全部书籍都要焚毁,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焚书后,秦始皇将违犯禁令的 460 余人坑杀于咸阳。3评价:对思想文化传播造成恶劣影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_的发展进入低潮。二、罢黜百家1背景:汉武帝时代中国的_局面得到巩固,以_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在各级部

2、门担任职务并咨询治国的方略。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倡导_,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主张“更化” 。(2)主张确立_的地位。他认为_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主张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3实施:汉武帝接受_的建议,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开始提升。4评价:确立了儒学_地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三、太学的出现_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_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_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

3、上改变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_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创立: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2特点:以_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_。3评价: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_的稳固;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_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要点探究】1. 儒家学说为何到汉代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变革中,儒家学说不能适应当时的需要。(2)西汉建立后,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发展了儒家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汉武帝时期重用儒生,确立察举选才制度,兴办太

4、学等,使天下文士都学习儒家经典,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2.全面认识董仲舒新儒学1、确立为正统地位的原因(1)汉武帝时,王国问题,边境不宁问题,土地兼并问题等迫切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汉初黄老无为思想已不适应形势需要。(3)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4)汉武帝采取一系列加强儒学的措施。2、内容和影响(1) “春秋大一统”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但也充满了唯心主义色彩并且形成了文化专制,钳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2)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也起到了

5、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3)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思想,继承了儒家“仁”的思想,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4) “三纲” ,即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充满了封建意识,应该持批判态度。 “五常” ,推崇仁、义、礼、智、信。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依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课堂反馈】知识点 1 “焚书坑儒”批判 1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根本目的是( )A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B否定先秦思想文化成就C切实加强思想文化控制D为实行郡县制大造舆论2自汉代以来,有人称“焚书坑儒

6、”为“灭学之祸” ,主要是因为它( )A加强了专制统治 B摧残了思想文化C阻碍了儒学发展 D践行了法家主张3 “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A削弱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B弘扬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C加强思想控制以巩固政权D代表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知识点 2 罢黜百家4汉武帝问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5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 ”对此,他向汉武帝提出( )A天人感应学说 B君权神

7、授学说C独尊儒术建议 D崇尚法制主张6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罢黜百家”的转变体现了(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思想控制的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 BC D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B用阴阳五行的思想来巩固政治统一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知识点 3 太学的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8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下列与此有关的社会背景是( )A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增强B西汉中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C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D佛教冲击了我国传

8、统文化9下列有关汉武帝设立太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改变大官僚垄断官位的现象B结束了各个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C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D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社会风气10隋唐科举制确立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有益于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巩固 对皇帝的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削弱了贵族特权A BC D题号12345678910答案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

9、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书 、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 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

10、;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论语为政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11、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其原因。(3)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二 汉代儒学【知识梳理】一、1.专制主义 批评时政 2.实用价值 3.儒学二、1.“大一统” 汉民族2(1)儒学 (2)儒学独尊 文化3董仲舒 4.独尊三、汉武帝 官方化 民间 垄断官位四、2.考试成绩 儒学经典3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科学技术【课堂反馈】1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焚书坑儒”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焚书坑儒

12、”是在儒生反对郡县制、抨击时政的背景下实施的,旨在为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服务,故 A 项符合题意;B 项属于客观后果的范畴,C 项属于直接目的之一,D 项与历史史实不符。2B 3.C4D 董仲舒的回答实质上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此时的儒学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提出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恰好迎合了汉武帝为加强皇权提供理论根据的需要。5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有效信息是“百家殊方,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 ”由此不难得出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的结论。6C 用排除法,的说法明显错误。7C 8.C 9.B 10.C11(1)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

13、术。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 ;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行“大一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站在儒家思想从战国到西汉不同时期的地位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答;第(2)问要紧扣材料组织答案。12(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行大一统。(2)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

14、获得“独尊”的地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3)正面影响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它的负面影响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解析 材料一阐述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要求禁绝其它学说,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主张。前者,不能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后者,为当时统治者所急需。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回答问题时

15、两个方面都不要忽视。教材问题解答学习思考1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解答 秦王朝实行“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医药、种树之书,跟儒学等思想无关,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卜筮之书可以麻痹人们的思想,是其思想统治的工具。2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而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你能够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政策有没有关系?解答 汉武帝改革官吏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 ,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 ,统一货币;抗击匈奴,保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开通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为以上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做了理论和人才准备。3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解答 儒学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汉明帝的举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