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复习课件 北京课改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505573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复习课件 北京课改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复习课件 北京课改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复习课件 北京课改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复习课件 北京课改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复习课件 北京课改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复习课件 北京课改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复习课件 北京课改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陶渊明,陶 渊 明(365427),陶渊明像,名潜,字元亮, 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为:动词,作为。,缘:沿着。,穷: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异:对感到诧异。,找出描写桃花林的句子,想一想:它的作用是什么?,思考,译文,逢:遇到。,鲜美:色彩鲜艳美丽。

2、,之:的。,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舍:放弃,离开。,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这里有一下子的意思。,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宽阔。,俨(yn)然:整齐的样子。,阡陌(qin m ):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水源:

3、溪水发源的地方。,仿佛:隐隐约约的。,若:好像。,才:刚刚。,属:类。,其:代指桃花源。,悉:都。,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并:都。,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美好、宁静而和平。人们和睦相处,生活幸福。这样的景象和当时的黑暗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桃源的田园风光, 土地富饶,气氛宁静,桃源里的人民安居乐业。,思考,本文第二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餘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

4、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具:同“俱”,详尽。,要:同“邀”,邀请。,还(hun):返回。,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延:请。,语(y):告诉。,所:处所,地方。,咸:全,都。,问讯:二字同义,打听、探问。,先世:祖先。,率:带领,邑人:同乡。,间隔:隔绝不通音信。,乃:竟然。,无论:不要说。论,说。,为具言:对(他们)详细地说出。,停:居住。,辞:告辞,告别。去:离开。,云、道:说。,这一段主要描写渔人与 桃花源人之间的交往。,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 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 的关系,表明他们对战乱的厌 恶,对和平宁静生活的追求。,思考,这一段主要写

5、什么的内容?表现桃花源人的什么品行?,因为桃源与世隔绝久远,从来没有见过陌生人。,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 避秦时乱。,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答案应是两方面: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哪个更重要?,“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为桃源外的世界动乱、社会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因为他们害怕外人知道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

6、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向:从前的,旧的。,遂:于是,就。,问津:本指打听渡口。这里是访求、寻找的意思。津,渡口。,既:已经。,得:找到。,扶:沿着,顺着。,志:作标记。,及:到。,诣:拜见。,如此:像这样。,即:立刻、马上。,遣:派。,寻向所志:寻找前次做的标记。,遂:终于。,欣然:高兴地样子。,规往:打算前去。规,计划。,未果:没有实现。,寻:不久。,“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

7、包括哪些内容?,应包括他发现和访问桃花源的整个过程,村中人生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所做的标记等,还可能包括希望太守派人去探个究竟。 “如此”二字,指代以上所有内容,简练之至!,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再去寻找桃源,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一(1段)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二(2、3段)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三(4、5段)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再寻桃源),段落层次,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作者写作此文时已隐居民间多年,对

8、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解答此题关键: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应怎样认识?,思考,一 词 多 义,舍:1.便舍船( )2.屋舍俨然( ),寻: 1.寻向所志( )2.寻病终( ),乃: 1.乃大惊( )2.乃不知有汉( ),为:

9、1.捕鱼为业( )2.不足为外人道也( ),出: 1.不复出焉( )2.既出,得其船( ),丢下,离开,房屋,寻找,不久,于是,就,竟然,作为,向、对,离开,出来,古 今,芳草鲜美,色彩鲜艳美丽,食品的味道好,古 今,率妻子邑人,阡陌交通,古 今,妻子和儿女,男子的配偶,交错相通,指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古 今 异 义,隐隐约约,见不真切 好像,古 今,仿佛若有光,古 今,古 今,来此绝境,古 今,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魏晋,古 今,不要说,更不必说,关联词,“不管”的意思,古 今 异 义,遂与外人间隔,隔绝,不通音信,隔开,隔断,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不够,古 今,林尽水源,古

10、 今,溪水发源的地方,指人们饮用的水,古 今,古 今 异 义,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形容很像,豁然开朗,开阔明亮,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1.具答之: 同 , 义为 。,通 假 字,2. 便要还家: 同 ,义为 。,具,俱,详尽,要,邀,邀请,找出本文当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成语,并理解其意思。,找一找,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 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 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1.形容环境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2.形容心胸突然转为开阔或情况、表情等 一下子转为明朗;3.比喻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形容安适愉悦的样子。,没

11、有人去过问、探求。,一、填空:桃花源记选自 ,作者是 , 时 著名诗人。课文以 为线索,写渔人 、 、 、 桃花源的情形。二、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成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 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A、渔人 B、桃花源人,陶渊明集,东晋,陶渊明,发现,访问,离开,寻找,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A,A,A,A,A,A,B,B,B,练一练,翻译下列句子,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芳香的青草肥嫩鲜美,坠落的桃花纷繁杂乱。,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老人孩子全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处处做标记。,练一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