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2016中考试题语文卷(解析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04462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西宁2016中考试题语文卷(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青海西宁2016中考试题语文卷(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青海西宁2016中考试题语文卷(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青海西宁2016中考试题语文卷(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青海西宁2016中考试题语文卷(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海西宁2016中考试题语文卷(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西宁2016中考试题语文卷(解析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2本试卷为试题卷,不允许作为答题卷使用,答题部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点、考场、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同时填写在试卷上。4选择题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共 25 分)(请将以下第 16 题的答案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每小题 2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瘫痪(hun) 踌躇(chu)

2、家醅(pi) 强聒不舍(u)B菡萏(hn) 撺掇(cun) 睥睨(b) 义愤填膺(yn)C孪生(lun) 嗔视(zhn) 愧怍(zu) 周道如砥(d)D庇荫(p) 宽恕(sh) 哂笑(shn) 盘曲嶙峋(xn)【答案】A【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更胜一筹 穷愁潦倒 销声匿迹 油光可签 B海枯石烂 天衣无缝 津津有味 相形见绌C美味家肴 锲而不舍 锋芒毕露 味同嚼蜡D尽态极妍 狂忘自大 遮天蔽日 隐姓埋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

3、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用反选排除法,有错就排除,A“签”为“鉴”,C“家”为“佳”,D“忘”为“妄”,答案为 B。【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看到西宁市海湖新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人们不禁赞叹:“西宁的变化太大了!”B在改革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年轻人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敢于迎接任何前所未有的挑战。C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疾。D诵读经典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

4、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B“目空一切”是贬义词,指狂妄自大,瞧不起所有的人,不符合语境。【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4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宁市快速公交的正式运营,极大地缓解了市内交通拥堵。(在“交通拥堵”后加上“状况” )B我国人工栽培牡丹的历史大约有三百年左右。(删去“大约”或者“左右” )C在那壮美的青藏高原上,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删去“在”和“上” )D做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要养成并且提高认真阅读的习惯。(将“并且”改为“和” )【答案】D【考点定位】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

5、运用 E。5给下列新闻拟写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本报讯(记者 郑思哲)5 月 12 日上午,省减灾委员会组织省民政厅、省卫计委、武警青海总队、省公安消防总队、省气象局、省地震局等成员单位和西宁市、城西区有关部门共 60 多家单位,在西宁市新宁广场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今年 5 月 12 日是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 建设安全城市” 。围绕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5 月 9 日至 15 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省减灾委员会及有关部门将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文化及科学知识的宣传工作,并以社区、机关、学校和企业为平台,开展防灾减灾系列活动。同时,在“防灾减灾日”

6、当天,省内各市(州) 、县也组织相关单位在本地区广场、中心街道,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发放宣传资料、组织消防灭火演练、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同步进行集中宣传。 (西海都市报2016 年 5 月 13 日有改动)A我省在西宁市新宁广场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B我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C我省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D我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答案】C【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6下列各项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罗曼罗兰是 20 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认为当时的欧洲是一个需要伟人的社会,为此他写作了名人传 。我们在初中

7、阶段还学过其他法国作家的作品,如都德的最后一课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等。B 水浒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课文智取生辰纲就选自水浒 。C 荷叶 母亲的作者冰心,是我国现代散文家、小说家。 金色花的作者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1913 年获诺贝尔奖。这两首散文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歌颂了母爱。冰心的繁星 春水是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而写成的。D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如唐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的

8、马说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请将以下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位置,答在本试卷上的无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各项文字信息根据阅读积累来判断正误。A 错,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7诗文默写(10 分)(1) “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2)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 。 ” (陆游卜算子咏梅 )(3) 杜甫在望岳中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9、“ , 。 ”(4) 十二章中阐述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子曰: ,。 ”(5)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阐释古仁人无论身处何地始终不忘忧国忧民的句子是:“ ; 。 ”【答案】 (1)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8综合性学习(3 分)XX 学校学生会邀请青海省著名作家井石先生于 2016 年 6 月 26 日下午 14:0017:30 在学校礼堂举行“初中生与文

10、学创作”专题讲座。校学生会李明同学拟写了一则海报(见右图) ,准备在 24 日张贴。请你在下列横线处补写出这则海报中缺少的三项主要内容。(1) 。(2) 。(3) 。【答案】 (1)专题讲座:初中生与文学创作 (2)主讲人:青海省著名作家井石先生 (3)地 点:学校礼堂【解析】海 报欢迎参加时间:2016 年 6 月 26 日下午 14:0017:30XX 校学生会2016 年 6 月 24 日为你打开走进文学殿堂的大门试题分析:仔细观察海报内容,从活动内容、活动时间地点、有关人物三个方面来提炼信息点。【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二、口语交际(共 3 分)9

11、在你十五岁生日之际,当你面对父母为你做的一桌饭菜和送给你的生日礼物中国大百科全书时,你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是: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口语表达。语言是否得体,主要是考虑说话者的语言是否符合“身份”“场合”“情景”“情感(语气)”方等方面的要求。本题要根据题中提供的情境“十五岁生日” ,表达的对象“父母”来拟用符合自己身份的语言,表达对父母的感谢。要有称谓。【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三、古诗文阅读(共 12 分)10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回答问题。 (3 分)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

12、,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聚”和“怒”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好在运用拟人手法, “聚”字化静为动,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怒”字赋于了黄河人的情绪,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表达了作者对天下受苦受难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解析】【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试题分析:本诗是所学诗篇,根据所学所记,直接从诗句中的“亡”字即可理解诗人对百姓的同情。【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

13、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阅读河中石兽 ,回答问题。 (9 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

14、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2 分)(1)山门圮于河 圮 ( ) (2)湮于沙上 湮 ( ) 12解释下列句中的虚词。 (2 分)(1)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于 ( )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之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 (2 分)1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 ,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2 分)1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 (1 分)【答案】11 (1)圮 (倒塌 ) (2)湮 (埋没) 12 (1)于(介词,在 ) (2)之(代词,指代二石兽)13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14讲学家的“笑” ,是自以为懂得“物理” ,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 ,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15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析】11试题分析:本文是所学课文,根据学习积累,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