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6版高考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学案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94098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2016版高考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学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重庆市2016版高考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学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重庆市2016版高考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学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重庆市2016版高考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学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重庆市2016版高考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学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2016版高考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学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2016版高考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学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三节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二)地球的运动(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 2了解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关系。 3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以及季节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一、地球的公转 1公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恒星年):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 (3)速度 公转位置时间公转速度 A 点近日点1 月初最快 B 点远日点7 月初最慢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时间太阳直射 点的位置

2、变化特点特殊日期图示北半球夏半 年(春分日 至秋分日)北半球北半球各纬 度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 昼越长,夜 越短北半球夏至日,北 半球各地昼长达一 年中最大值,北极 圈及其以内出现极 昼现象2北半球冬半 年(秋分日 至次年春分 日)南半球北半球各纬 度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 昼越短,夜 越长北半球冬至日,北 半球各地昼长达一 年中最小值,南极 圈及其以内出现极 昼现象春、秋分日赤道全球各地昼 夜等长误区警示 昼夜现象、昼夜交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 (1)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 (2)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它 们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3、 (3)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度越高,变化幅度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 夜现象。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 北半球夏至日Error! 北半球冬至日Error! 春、秋分日:赤道上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3四季更替和五带 (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2)四季的划分3 天文四季:把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气候统计四季:北温带国家把3、4、5 月为春季,依次每个月为一个季节(3)五带的划分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

4、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组数据间的关系。如图:(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3(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2黄赤交角及其变化的影响 (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移动规律见下图:(2)黄赤交角变化对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和速度及五带范围的影响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 1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1)纬度分布规律 对称规律: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

5、半球为冬半年, 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的范 围也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的范围达 到最大,南半球反之。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变幅规律: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2)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以上可概括为: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则该半球处于夏半年, 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移动,则北半球(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于大气的散 射作用,实际的昼长比理论昼长要长。 2昼夜

6、长短的计算与判断 (1)根据昼(夜)弧的长度计算昼长,夜长昼弧所跨经度数 15夜弧所跨经度数 15 (2)根据日出、日落地方时计算 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24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2 (3)昼夜长短的判断应注意以下几点 同一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相等。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 夜长相等,例如 40N 的昼长等于 40S 的夜长。4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均为 12 小时。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均为 12 小时。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计算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

7、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到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如下图所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秋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地区一年有一次最大值(6 月 22 日前后),一次最 小值(12 月 22 日前后)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 地区一年有一次最大值(12 月 22 日前后),一次最 小值(6 月 22 日前后)南北回归线之间 (除赤道外)一年有两次最大值(太阳直射时最大),一次最 小值(南半球出现在 6 月 22 日前后、北半球出

8、现在 12 月 22 日前后)赤道地区一年有两次最大值(春分、秋分)、两次最小值 (夏至、冬至)递变规律来增去减(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 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为 12 时。(2)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 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3)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根据某地某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如冬至日,我国某地正

9、午太阳高度为,则设地的纬度为-=36 349023 2636 3430(4)确定楼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MD距离。以我 国为例,见图,南楼高度为 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 H,则最小楼间距 L 为:LhcotH。5(5 )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 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成直角。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 h90(如图)。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 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

10、之和。 达标检测: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 ,回答 12 题: 1在地球公转由 D 向 A 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现象是( )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2在地球公转由 B 向 C 运动的过程中( )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长 B南半球白昼变长,且长于夜长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长 D南半球黑夜变长,且长于昼长 答案 1.B 2.B 下图为上海某日天气预报的截图。据此回答 34 题:3据图中所示信息,与当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 A秋分(9 月 23 日前后) B寒露(10 月 8 日) C春分(3

11、月 21 日前后) D清明(4 月 5 日) 4当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 A南半球,向北移 B北半球,向北移 C北半球,向南移 D南半球,向南移 答案 3.C 4.A 【2013 福建文综】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 下图示意遮阳板设计原理,据此回答 56 题:65. 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 )A. 全球昼夜平分 B. 北半球为夏季C. 太阳直射 20S D. 南极圈以南地区极昼 6. 济南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的调整是( ) 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 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

12、阳板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 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A. B. C. D. 答案 5.D 6.A 二、综合题7. 读 “某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 (图甲)和 “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 (乙图) ,回答下列问题:(1)在甲图中画出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甲图表示的北半球的节气是_,该日 A、B、C 三地中白昼最短的是_地,最晚看 到日出的是_地。 (3)当出现甲图太阳光照射情况时,太阳直射点位于乙图中_点。此时,太阳光直射的纬度是 _ _。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为_ _,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地区为 _ _。 (4)当地球运行到乙图中的位置时,甲图中 A、B、C

13、三地中白昼最长的是_地,B 地的昼长为 _ _小时,此后半年内,A、B、C 三地中昼变长的是_地。 (5)当出现甲图太阳光照射情况时,北极圈以北的昼夜状况是_,该日后一个月内,其范围 逐渐_,太阳直射点向_(方向)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_。 (6)当甲图中的 A、B、C 三地的昼长相等时,并且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太阳直射点位于乙 图中的_位置。 (7)请你在乙图中,用“”把今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标注上。 答案 (1) 略 。 (2) 夏至 C C (3) N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23 26及其以北地区 (4)C 12 A (5) 出现极昼 缩小 南 变小 (6)或 (7)略。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