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016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3课 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6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93334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2016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3课 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6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重庆2016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3课 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6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重庆2016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3课 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6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重庆2016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3课 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6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重庆2016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3课 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6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2016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3课 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2016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3课 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6(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第 3 3 课课 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河谷中心海拔 3 700 米的红色山峰之上,是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务于 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它由白宫和红宫及其附属建筑组成。布达拉宫自公元 17 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 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优美而又独具匠心的建筑、华美绚丽的装饰、 与天然美景间的和谐融洽,使布达拉宫在历史和宗教特色之外平添几分丰采。大昭寺是一组极具特 色的佛教建筑群。建造于公元 18 世纪的罗布林卡,是达赖的夏宫,也是西藏艺术的杰作。这三处 地点风景优美,建筑创意新颖。加之它们在历史和宗

2、教上的重要性,构成一幅和谐融入了装饰艺术 之美的惊人胜景。上海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学研究交流中心主编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手册,上海科学技术 文献出版社,2004 年,第 51 页【解读】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用极为简练的文字,概括出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的 性质、建筑特色及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便于人们把握其精髓之所在。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一)吐蕃与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一)吐蕃与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1 1吐蕃(吐蕃(Tu-boTu-bo)公元 7 世纪初至 9 世纪中叶,藏族在中国青藏高原建立的边疆民族政权。学者对吐蕃一词的含 义有多种解释,其中“蕃”字可能是藏语中的藏族自称 bod 的对音。但

3、所有解释迄今尚无一种成为 定论。史称藏族为西羌之属,在青藏高原上分为许多部落,从事高原畜牧,养牦牛、猪、犬、羊、马; 也从事高原农业,种植青稞、小麦、荞麦。约在隋时,雅隆(Yarlung)部落联盟(居今西藏山 南地区)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君称赞普(btsanpo),相称大论(blon chen)、小论(blon chung)。势力发展到拉萨河流域。629 年,松赞干布继赞普位,承袭祖父的基业,降服苏毗、羊 同等部落,统一青藏高原,建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开展与唐、天竺(古印度的别称,今南亚次 大陆)、泥婆罗(今尼泊尔)的广泛交往,引进先进的封建文化,创立文字,厘定法律、职官、军 事制度,统一

4、度量衡,建立以赞普为中心的奴隶制中央集权国家。吐蕃继而向境外用兵,击败已臣 属于唐朝的吐谷浑、党项。当吐蕃得知突厥、吐谷浑与唐廷联姻,亦遣使求婚,640 年(唐贞观十 四年),唐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婚,结成和亲关系。648 年,吐蕃曾出兵助唐使王玄策败中天竺阿 罗那顺。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时期,吐蕃灭吐谷浑,威胁唐之陇右、河西,征服大、小勃律,进而 与唐争夺安西四镇和西突厥十姓部落。双方发生过多次战争,但仍通使往来不绝。709 年(唐景龙 三年),唐又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妻赞普弃隶赞(khri lde gtsug btsan),但两个王朝之间的关系 仍然充满冲突。特别是在吐蕃取得河西九曲之地作为金城公

5、主汤沐邑后,更便于攻扰唐陇右地区, 唐朝不得不大力加强河西、陇右两节度所辖地区的设防。安史之乱后,唐陇右、河西及四镇兵力东 调平乱,吐蕃乘虚据有陇右、河西。唐安西(今新疆库车)、北庭地区初被隔绝,后亦沦陷。在唐2西南的南诏亦附属吐蕃,此时吐蕃控制的区域,西达中亚,北至今新疆南部,东至今四川西部及甘 肃陇山以西。它在西方阻止了占据波斯的大食人向东发展。南方与天竺、泥婆罗为邻,有非常密切 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东方与唐不时冲突,曾于 763 年攻陷长安,其后也不断攻袭唐关内道盐、夏 等州。789790 年,吐蕃与回鹘为争夺北庭而进行激战。此后回鹘与唐联合对付吐蕃,云南的南 诏也脱离吐蕃羁绊,通好于唐

6、,吐蕃处境孤立,势力削弱。这样,在吐蕃几度与唐会盟、败盟之后, 终于在 821822 年(唐长庆元年至二年,吐蕃彝泰七年至八年)双方会盟,并于 823 年建立唐 蕃会盟碑,该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成为汉藏两族人民历史情谊的见证。吐蕃人原信仰钵(bon)教,松赞干布时,佛教开始传入,后发展为主要宗教。弃松德赞 (khri srong lde btsan)时设置“却相”(僧相),开佛教僧人执政之先声。同一时期,梵僧和 汉僧还就渐修和顿悟问题在藏地展开了激烈辩论,表明汉地禅宗传入吐蕃境内。吐蕃王室、贵族为奴隶主,属民包括平民及奴隶。8 世纪中叶以后,平民及奴隶反抗奴隶主的 斗争迭起,王室和贵

7、族之间的权利角逐也很激烈。846(一说 842)年,吐蕃赞普达磨(即郎达玛, Glang darma)死,无子,以妃兄子为赞普。赞普与妃党贵族内部矛盾爆发,战争连年不绝,引起 奴隶、平民大起义,吐蕃瓦解。848 年吐蕃治下的沙洲敦煌县有汉人张议潮起义,赶走吐蕃统治者, 建立归义军政权,归顺唐朝中央政府。自松赞干布起,吐蕃赞普九人,历时二百一十八年(一说二 百一十四年,629842 或 846 年)。吐蕃王朝瓦解后,宋、元及明初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吐蕃”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年,第 735 736 页【解读解读】这条材料简明扼要地介绍了

8、吐蕃政权建立、发展、衰亡的过程,并说明了吐蕃与唐朝、 吐谷浑、党项、南诏、回鹘、大食、天竺、泥婆罗的关系,还交代了吐蕃的宗教信仰。吐蕃是公元 7 世纪初至 9 世纪中叶藏族在中国青藏高原建立的边疆民族政权。其君称赞普,相称大论、小论。 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以后,与唐结成和亲关系,后几度与唐会盟、败盟,曾击败臣属于唐朝的吐 谷浑、党项,使南诏成为附属,与回鹘争夺北庭,与大食争夺中亚,与南方的天竺、泥婆罗有非常 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8 世纪中叶以后,王室与贵族的权利斗争引起了奴隶、平民大起义,吐蕃 瓦解。吐蕃人原信仰原始宗教钵(bon)教,松赞干布时,佛教开始传入,后发展为主要宗教。 弃松德赞时

9、设置“却相”(僧相),开佛教僧人掌政之先河。2 2吐蕃的佛教信仰吐蕃的佛教信仰材料一喜佛屠法,习咒诅,国之政事,必以桑门参决。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 216 上吐蕃上材料二3吐蕃人原信仰钵(bon)教,松赞干布时,佛教开始传入,后发展为主要宗教。弃松德赞 (khri srong lde btsan)时设置“却相”(僧相),开佛教僧人执政之先声。同一时期,梵僧和 汉僧还就渐修和顿悟问题在藏地展开了激烈辩论,表明汉地禅宗传入吐蕃境内。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吐蕃”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年,第 735 页材料三松赞干布的吐蕃王朝,佛教也于此时正式传入吐蕃。8 世纪后半期,墀松德赞为赞

10、普时,吐蕃实力最为强盛,此时,佛教在与本教不断斗争, 并在王室的大力扶植下,势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王朝开始设置“却论”(僧相),开佛教僧人掌 政之先声。9 世纪初,墀德松赞、墀祖德赞父子两代赞普,相继大力发展佛教。其时,王朝政务把持 在佛教僧人钵阐布之手。墀祖德赞规定了一人出家为僧,七户平民供养的制度,还制定了严刑峻法, 镇压反佛势力,最后遭到崇信本教的贵族权臣杀害。其后,达玛在贵族势力的拥戴下即赞普位, 厉行“禁佛崇本”的政策,旋被刺杀,王朝崩溃。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吐蕃”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年,第 437438 页【解读解读】这三条材料介绍了吐蕃的宗教信仰。吐蕃人的原始宗教

11、是本(bon)教,有的也称钵 教。松赞干布时佛教开始传入吐蕃,后来发展为当地的主要宗教。吐蕃设置“却论”(僧相),开 佛教僧人掌政之先声。3 3佛教传入吐蕃的时间佛教传入吐蕃的时间佛教何时传入吐蕃,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赞普佗土度;一种说法应始于松赞干布时期,这 时不仅有佛像,而且还建造了寺院,又译出了几部大乘经典;一种看法则主张佛教应始于墀松德赞 见桑耶寺,这时有剃度出家的僧人,又有了一套僧伽系统。这反映了佛教在吐蕃产生、发展和完备 的全部过程。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95 页【解读解读】这条材料介绍了佛教传入吐蕃的几种不同说法。佛教何时传入西藏,由于没有完

12、整的 文献可考,故有很多的传说。实际上佛教开始在西藏传播,并非起自民间,而是靠吐蕃王室的提倡。 公元 7 世纪松赞干布执政时期,西藏正式被统一,并且创立了统一的藏文字,为了加强和稳固统一 的政权,松赞干布对佛教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及支持,先后迎娶尼泊尔墀尊公主、唐朝文成公主。二 位公主皆来自佛教盛行的国家,她们在进藏的同时,带来了大批的佛经和佛像。这期间从内地及西 域陆续来了一批佛教僧人传播佛法。4【注释注释】佗土度:即松赞干布前五代托托日年赞(公元 317 年),唐书称“陀土度”, 相当于东晋时期。4 4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有明一代在藏族地区出现了由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教派。

13、这一教派在各地建寺立宗,传法授徒, 得到了普遍、迅速的发展,先后形成了达赖喇嘛等几个大活佛转世系统,对于此后的藏族社会,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藏族佛教所谓的后弘期开始到宗喀巴时代,西藏社会上出现了众多的教派。各个教派以寺院 为据点,依恃僧众和信徒的拥护,树立旗帜。有些教派得到政治权势的支持或迳与地方实力集团合 流,组成了政教合一形式的特殊体制;另有些教派则以宗教活动为务,不大过问世俗政治,仅依靠 本派信徒的布施来维持。前者,如萨迦派、嘎举派的“四大八小”支派中的帕竹和噶玛等,他们不 仅成为把持一方的地方显贵,而且都先后受到元、明两代历朝皇帝的分封赏赐,煊赫一时,凡此各 派之间。涉及权利矛盾,往

14、往彼此倾轧斗争,造成人民的苦难,各派亦互有消长。至于后者,如宁 玛派、嘎当派等,由于在政治和经济上本身不能自立,仰仗他人鼻息,因而日见式微,有的如夏鲁、 觉囊等派和嘎举派中的一些分支,则昙花一现,逐渐为其他派别所合并或自身黯然消失。格鲁派就 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立的。宗喀巴原名桑罗扎巴,1357 年出生于宗喀(今青海西宁),父亲是元朝的达鲁花赤。1363 年, 家中送他入噶当教派的寺院出家为僧,他便属于噶当派。宗喀巴于 1372 年离乡南下,翌年抵拉萨西南的聂塘,先后在乌思藏各大寺院从萨迦、噶举、 夏鲁和噶当派诸高僧学经修法,到 1380、1381 年间,已在各地寺院依俱舍论、集论、 量释论

15、、戒论等四论(为以后格鲁派必须修习的经论)立宗答辩,他对佛学显教具有高深 的造诣。此后,他又精修密法,在各地讲经授徒,更著书立说,名传遐迩。约在 1388 年,宗喀巴 制定其师徒戴黄色僧帽,这是革新藏传佛教并创立新教派的一个标志。1399 年,宗喀巴在阿喀宗 举行正月初一至十五日的法会,是他革新宗教的开端。同年,宗喀巴接受了乌思藏的实际统治者、 明封闸化王的帕竹第悉扎巴坚赞之请,长期驻锡拉萨地区传法授徒,在阐化王及其属下当地宗本等 大力资助下,宗喀巴经过了两年多的周密筹划,于 1409 年(明永乐七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在 拉萨大昭寺亲自主持了有万余人参加的“大祈愿会”,俗称“传大招”或“传招

16、法会”,这是继古 格王孜德于 1076 年在阿里托丁寺举办火龙年法会和萨迦第五祖八思巴于 1277 年在曲弥仁摩举办的 曲弥法会之后,规模更为宏大、影响更为深远的一次藏传佛教的空前盛大的宗教活动。所不同的是 这次法会之后每年必行,一直沿续至今。法会之后当即选定拉萨以东一块地方破土奠基兴修甘丹寺, 一般藏文史籍中,遂以 1409 年作为宗喀巴创立格鲁教派之始。格鲁派,意为“善规”,这一派的僧帽为黄色,故俗称“黄教”。这一教派的特点有三:第一, 提倡僧人必须严格遵守戒律,不应干预世俗事务,不得娶妻和从事生产劳动;第二,大力兴复寺院 招收僧徒,在拉萨郊区又陆续兴建哲蚌寺(1416 年始建)、色拉寺(1418 年始建),此后在日喀 则兴建扎什仑布寺(1447 年始建),并将噶当派各地寺院全部纳入格鲁派属下;第三,每年定期 举行传招法会,在会上讲经传法,主张僧人修习先显后密,规定必修五部经论,创立传招期间进行 辩论和考试,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