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点填空题问答题考教师编制考幼儿园教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7477540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点填空题问答题考教师编制考幼儿园教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点填空题问答题考教师编制考幼儿园教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点填空题问答题考教师编制考幼儿园教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点填空题问答题考教师编制考幼儿园教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点填空题问答题考教师编制考幼儿园教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点填空题问答题考教师编制考幼儿园教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点填空题问答题考教师编制考幼儿园教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 教育学 常考 知识点 总结 考教师编制 考幼儿园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 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 会

2、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 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 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

3、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 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 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 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4、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 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 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

5、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 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 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 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 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

6、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 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 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 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 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

7、。(4)灵活性 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 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 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 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 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

8、上相似)、对 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 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 能“举一反三” 、 “熟能生巧” ,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96、超常儿童:智商在 130 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 70 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 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 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 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强、 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 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

10、成得 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 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 “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 y:f 法 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三、新课程知识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 8 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 准备阶段(1999 年2001 年 6 月,制订了 18 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 个学科计 4

11、9 种教科 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 年 9 月,38 个实验区,高中 2003 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 年与 2005 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 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

12、,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 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 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 ,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13、, 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 课程和多种 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 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 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 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 10一 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

14、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 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

15、进发展为核心,发 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 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F 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 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

16、: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 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 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 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