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76204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导学案导学案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1.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学习难点:学习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1)背景:秦末战火频繁, 破坏严重。(2)目的:恢复 和 。(3)表现:采取 的政策。(4)影响:汉朝 逐渐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2积极有为(1)背景:西汉强盛后,仍面临一系列社会危机。(2)目的:加强 ,适应 的发展形势。二、 “罢黜

2、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新儒学的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 、 和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2新儒学的内容(1)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为加强君权,宣扬“ ” ,提出“天人合一”和“ ”学说。(3)提出“ ” 。3作用(1)对扭转 的局势十分有利。(2)被 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三、儒学成为正统1措施(1)汉武帝起用很多 参与国家大政。(2)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 所垄断。(3)兴办 ,打破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使儒学在 开始处于独尊地位。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思想,并成为中国 的主流。【问题探究问

3、题探究】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互互动动与与展展示示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西汉初期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又提倡“无为而治”的思 想。根据这些史实,请你谈谈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既有其消极、保守的一面,也为西 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促进了汉初经 济的恢复和社会的稳定。同时,老子思想中也包含了顺其自然的进 步思想,这对今天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 要的借鉴意义。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 ,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 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

4、想?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他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但 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 商等,因此也会被采纳。3有人认为,若没有汉武帝,儒学就不会确立其统治地位, 你认为正确吗?说明理由。 不正确。 理由:(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最终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说明汉武帝在儒学 走上独尊地位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2)但从根本上讲,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当时政治、经济上强 化中央集权的需要。经过改造的儒家学说与这一需要相适应,因此 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精精讲讲与与点点拨拨1.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

5、统思想,其关 键人物就是董仲舒。那么他的新儒学体系的思想主张主要有哪些?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1)思想主张:“春秋大一统”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 、 “天人合一” 、 “天人感应” 。“君为臣纲” “父 为子纲” “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 ) 。 (2)目的:使统治者采纳儒家思想,让儒学在社会和国家中 获得独尊地位。 2. 自汉武帝以后,儒学的正统地位为什么能够确立?又有什 么影响? (1)原因: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 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全面接受和肯定新儒学思想,采取各种措施尊儒,大 力推动儒学发展。

6、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 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总结与升华总结与升华】【基础巩固基础巩固】1从“无为”到“有为”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B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 C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 D统治者不喜欢道家的思想 2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 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 。材料中的“不同学派”包括( ) 儒家 法家 道家 兵家 阴阳五行家 A B C D 3(2012苏北四市模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 则英俊宜可得矣。

7、”这里的“臣” “陛下”分别指( ) A李斯 秦始皇 B萧何 汉高 祖 C董仲舒 汉武帝 D魏征 唐太 宗4如图是某高校的博士们戴上博士帽,身穿博士 服的合影。如今,能成为博士,是莘莘学子的追求。 汉武帝时期的博士是指( ) A汉武帝时设立的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 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C有很高的学问并博闻强记的士人 D泛称有高学问、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 5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 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对策( )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能力提升能力提升】1汉兴之初,刘

8、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 70 余年后汉武 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2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 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下列对这段话 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3(20

9、12山西名校联考)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 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4(2012浙江杭州模拟)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 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 ”这种帝王的典型始于(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董仲舒 D汉武帝 5(2012湖南长沙模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 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

10、 为教的政策。 ”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 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前 551前 479) (前 179前 104) 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两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 ,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了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1)判断材料一中图的历

11、史人物是谁?其主要贡献有哪些? (2)材料一中图历史人物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创新发展? (3)赏识图中人物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又有何共同点? (4)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答案 (1)人物:孔子。贡献:思想上,提出“仁”的思想,主张“以德治民” ;教育 上,首创私人讲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文化上,编辑整理“六经” ,成为我国传统 文化的瑰宝。 (2)创新发展: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等学说;提出“三纲 五常”作为人们的道德标准。 (3)不同点:秦始皇“焚书坑儒” ,压制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弘 扬儒家学说。相同点:都属于文化专制政策,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原因:儒家思想的两重性,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 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重视和接纳。【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