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传染病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7473284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章 传染病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第10章 传染病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第10章 传染病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第10章 传染病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第10章 传染病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0章 传染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章 传染病(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预防医学教研室 王静 讲师,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且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给人以及相互传播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病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of Infectious Disease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及其分布,并研究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策略和措施,最终达到消灭传染病的目的。传染病流行病学是 现代流行病学发展的源头,天花于1977年在全球消灭 脊髓灰质炎的消灭指日可待 各国常见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不同程度的下降。,1 新发现的传染病如AIDS、O139霍乱、O157肠炎、SARS军团病、空

2、肠弯曲菌肠炎、莱姆病、丙型肝炎、庚型肝炎、戊型肝炎、汉坦病毒、B组轮状病毒腹泻、禽流感等 2 再出现的传染病如结核病、性传播疾病、血吸虫病、霍乱、痢疾等 3 常见多发的传染病如肝炎、感染性腹泻、疟疾等,1982年发现的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莱姆病; 1983年发现的由HIV引起的艾滋病; 1986年发现的由环孢子球虫引起的孢子虫病; 1988年发现的由人疱疹病毒6型引起的突发性玫瑰疹; 1989年发现的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丙型肝炎; 1990年发现的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戊型肝炎; 1992年发现的由巴尔道氏体引起的“ 猫抓病”(杆菌性血管瘤病); 1992年发现的由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新型霍

3、乱;,1993年发现的由汉坦病毒分离株引起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1995年发现的由庚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庚型肝炎等; 1997年发现的朊病毒引起的疯牛病:人克-雅氏病; 2002年11月16日发现的SARS! 2004年发现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994年,美国得州大学Chen等首次报告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 J Clin Microbiol 1994, 32: 589人粒细胞埃立克体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临床症状可轻可重 教育、培训、加强媒介控制等是主要的预防措施,立克次体目新分类 (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2005),1. 立克次体科 (

4、Rickettsiaceae) 1.1 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普氏立克次体(R. prowazekii) 立氏立克次体(R. rickettsii) 斑疹伤寒或莫氏立克次体 (R. typhi ) 1.2 东方体属(Orientia) 恙虫病立克次体 (O. tsutsugamushi) 2. 无浆体科(Anaplasmataceae) 2.1 无浆体属(Anaplasma) 边缘无浆体(A. marginale) 牛无浆体(A. bovis) 中央无浆体(A. centrale) 绵羊无浆体(A. ovis) 嗜吞噬细胞无浆体(A phagocytophilum) 扁平无浆体(

5、A platys) 2.2 埃立克体属(Ehrlichia) 犬埃立克体(E. canis) 查菲埃立克体 (E. chaffeensis) 尤因埃立克体(E.ewingii) 鼠埃立克体(E. muris) 反刍动物埃立克体 (E. ruminantium) 2.3 埃及小体属(Eegyptianalla) 雏埃及小体(E. pullorum) 2.4 考德里体属(Cowdria) 2.5 新立克次体属(Neorickettsia) 蠕虫新立克次体 (N. helminthoeca) 里氏新立克次体 (N. risticii) 腺热新立克次体 ( N. sennetsu) 2.6 沃尔巴克体

6、属(Wolbachia) W. pipientis W. melophagi W. persica 2.7 Xenohalioti属 3 全孢菌科(Holosporaceae) 全孢螺菌属(Holospora ),起人类感染与流行的立克次体,1立克次体属 斑疹伤寒群: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及地方性斑疹伤寒; 斑点热群; 恙虫病东方体群 2 柯克斯体属 急性Q 热慢性Q热 3 埃立克体属 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 4 巴尔通体属 虱传战壕热; 杆菌性血管瘤; 慢性淋巴结病; 巴尔通体心内膜炎; 猫抓病 2004年新的传染病防治法中已将斑疹伤寒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丙类传染病。

7、,中国累积报告的HIV感染者 按省份分布图 1985 2001.6,HIV感染者数,1-50 51-100 101-500 501-1000 1001-5000 5000,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表现出群体发病的特点。它的发生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并存、相互联系,才能构成流行,流行过程往往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一)受感染的人

8、作为传染源1. 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对于一些无病原携带者的传染病,病人可成为唯一的传染源。如:麻疹、水痘等,一、传染源,传染病病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传染源在各期是否排除病原体及排除量和频度各不相同。(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的时间有关,受病原体的数量、定位部位及达到定位器官的途径等影响。通常所说的某病的潜伏期多指最常见的潜伏期,即平均潜伏期。如流腮18天左右,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和应用,潜伏期的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较短的流行呈爆发型;较长的呈持久型根据潜伏期判断

9、患者受感染的时间可追踪传染源并确定传播途径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检验期限一般为常见的潜伏期加1到2天,严重的按最长潜伏期来定确定免疫接种时间如麻疹,被动免疫在潜伏期最初5天内接种才有效评价某项预防措施的效果,(2)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 是指传染病病人表现出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传染作用最强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主要取决于其排除病原体数量的多少及毒性的大小;是否被隔离及隔离的严格程度和条件。尤其注意那些轻型或不典型的病人,(3)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 指病人的症状已经消失,机体所受的损伤处于逐渐恢复的时期。病人不再成为传染源如天花、

10、麻疹、水痘等;但有些仍是传染源如:痢疾、伤寒等,甚至是终生的。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指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主要依据病原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判断,是决定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2. 病原携带者(carrier),病原携带者: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一般分3类: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ion carrier)一般仅有少数的传染病,如:白喉、麻疹、流脑、伤寒、副伤寒、痢疾、霍乱、甲肝等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 carrier)如:伤寒、痢疾、白喉、乙肝,一般把临床症状消失后3个月内仍能向

11、外排除病原体的人称暂时性的病原携带者;超过3个月的称慢性病原携带者,2. 病原携带者(carrier),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 carrier)如脊灰、乙脑、白喉、流脑、乙肝等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排出病原体的数量、携带的时间、携带者的职业、生活环境、卫生习惯和携带者所处环境的卫生水平。,(二)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1. 概念: 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统称为动物性传染病(zoonosis),又称人兽共患病。这类传染病绝大多数均能在家畜、家禽或野生动物中自然传播。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 2人兽共患病的分类 以动物为主的人兽共患病;如:

12、森林脑炎、 钩体病等以人为主的人兽共患病;如:阿米巴病等人兽并重的人兽共患病;如:血吸虫病真性人兽共患病如:牛、猪绦虫病,二、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并侵入新的易感者机体前,在外界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即为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进入易感者体内之前,在外环境中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媒介物(如空气、食物、水、蝇、日常生活用品等),这些参与病原体传播的媒介物称为传播因素。,(一)经空气传播(air-borne infection),1经飞沫传播(droplet infection) 存在于粘膜表面的粘液中或粘膜纤毛上皮细胞碎片里体积

13、较小的飞沫(直径在15一l00um) 可在空气中悬浮,一般不超过3秒钟。 局限于传染源周围,因此受飞沫传播的对象仅限于传染源周围的密切接触者。如:脑膜炎双球菌、流感病毒、百日咳杆菌、SARS病毒等,(一)经空气传播(air-borne infection),2经飞沫核传播(droplet nucleus infection)如白喉杆菌 3经尘埃传播(dust infection) 如结核杆菌、炭疽杆菌,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传播途径易于实现,病例常可连续发生,病人常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人群;若易感人群集中,可致短潜伏期疾病的爆发或流行;在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时,此类传染病多有周期性或季节性升

14、高的现象,一般以冬、春季多见;儿童多发;流行强度与居住条件、人口密度、人群中易感人口比例及卫生条件密切相关。,(二)经水传播(water-borne infection),1. 经饮水传播经饮水传播的流行特征:病例的分布常与供水范围一致,有共同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除哺乳婴儿外,各种年龄、性别及职业人群均可发病,暴饮者发病较多; 若水源经常被污染,则多表现为慢性流行。若系一次大量污染,可致爆发或流行; 对水源采取净化措施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患者潜伏期较长,临床症状较轻。,2经疫水传播,是指通过接触含有病原体的疫水所引起的传播。如血吸虫病、钩体病经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人均有接触疫水的历

15、史发病多表现有季节性、地方性及职业上的差别,一般以与疫水接触的职业人群多发,发病多表现出季节性的特点大量易感人群进入疫区与疫水接触后,可发生爆发或流行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控制病例的发生,(三)经食物传播(food-borne infection),食物传播的作用与病原体的特性、食物的性质、污染的程度、食用方式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患者有同吃被污染食物的历史,不吃者不发病:如系一次大量污染,在用餐者中可呈爆发或流行;停止供应该食物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患者的潜伏期较短,临床症状较重。,(四)经接触传播(contact infection),1直接接触传播

16、 (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是指易感者与传染源直接接触而导致的传播。 2间接接触传播 (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 : 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指易感者间接接触了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所造成的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一般很少造成流行,多以散发发病为主,可形成家庭及同住者之间的传播;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高峰;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及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发病较多;加强对传染源管理及严格的消毒制度后,可减少病例的发生。,(五)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arthropod-borne infection),指通过苍蝇、蚊子、虱子、跳蚤及蜱、螨等节肢动物作为媒介所造成的传播,所以又可将其称为虫媒传播。机械传播和生物性传播两类 外潜伏期: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的某些阶段后具有传染性所需时间。经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多表现有一定的地区性分布特点,病例分布与传播该病的节肢动物分布一致;多表现有一定的季节性分布特点,其发病率的升高与特定节肢动物的活动季节相一致;有明显的职业及年龄分布特点;多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