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精讲班讲解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7472651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19 大小:3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精讲班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精讲班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精讲班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精讲班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精讲班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精讲班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精讲班讲解(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精讲班第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精讲班第 1 讲讲义讲讲义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1. 宏观经济学出现前的经济学理论 (1) 古典经济学 1776 年,英国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年)集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大成,出版了国民财富 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从人类利己心出发,以经济自由为中心思想,以国民财富为研 究对象,建立了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成为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他的关于一只“看不见的手” (价格)自发调节经济的思想被誉为“经济学皇冠上的宝石” 。 (2)新

2、古典经济学 1890 年,英国的马歇尔在综合 19 世纪 70 年代后出现的边际学派理论的基础上,出版了经济学原理 , 系统阐述了均衡价格理论,力图说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自动协调,永恒发展,由此形成的新古典学 派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 2. 凯恩斯与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一生经历的时期(18831946 年),目睹了西方资本主义盛衰变化的完整周期, 早年他由于受经济学派理论观点的熏陶,赞同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就能 维持社会发展的观点,所以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随着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此时他 正主持

3、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深感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不符合事实,必须建立新的理论以代替旧 的理论。他于 1936 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一书,在该书的原序中,凯恩斯 这样写道:“本书之作,对于作者是个长时期的挣扎,以求摆脱传统的想法与说法我们大多数都是 在旧说下熏陶出来的。旧说已深人人心。所以困难不在新说本身,而在摆脱旧说。 ” 通论论证了自由 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及实行国家干预的必要性。他所揭示的“一只看得见的手” ,表明国 家需要掌控社会经济生活。 通论被认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其中的重要思想和观点被称为 “凯恩斯革命” 。 凯恩斯在该书中提出了一个较为

4、完整的宏观经济分析理论框架: (1)突破了传统的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2)把国民收入作为宏观经 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3)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4)建立了以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 经济学体系;(5)对实物经济和货币进行分析的货币理论;(6)批判了“萨伊法则” ,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 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 凯恩斯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 观经济学的贡献是极大的。 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背离了传统的古典经济理论,创立了自己独立的 新经济理论体系。有人把凯恩斯的理论誉为

5、一场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 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 ,也有人把凯恩斯和亚当斯密、李嘉图并列,凯恩斯一度被歌颂为资本主义的 “救星” 、 “战后繁荣之父” 。还有人认为, 通论的意义不仅表现在理论上引发一场“革命” ,而且也表 现在分析方法上开创了宏观总量分析,还在政策主张方面摒弃了自由放任主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 新阶段。凯恩斯的理论逐渐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凯恩斯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为追随者所补充和发 展,形成凯恩斯主义,并取代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而居正统地位。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续) 3. 宏观经济学的再发展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现代宏观经济学伴随着西方

6、国家经济实践,在不断的争论当中得到了发展。1948 年,美国的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 )将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学派的主张结合在一起,出版了经济学 ,形成新古典综合派。萨缪尔森是当代 最知名的经济学家,被称为经济学中“最后一个通才”和当代经济学的“掌门人” ,1970 年获诺贝尔经济 学奖。他的经济分析的基础是经济学中里程碑式著作,畅销全球的经济学教科书是许多经济学 家成功的起点。20 世纪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严重的“滞胀”局面,即经济增长停滞、 存在大量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由于新古典综合派给不出令人满意的理论说明和有效对策,出现了各种 反对国家

7、干预的新自由主义学派。经过不断争论,现代宏观经济学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获得了新的发 展。今天的宏观经济学,无论在内容、广度和深刻性上都是凯恩斯时代的宏观经济学所无法相比的。 【示例】1. 在西方国家,首先论证并且提出对经济实行国家干预的代表人物和论著是( )。 A.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B.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C.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D. 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答案】B 2.下列关于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 古典经济学属于微观经济学 B. 其中心思想是经济自由,强调价格对经济运行的自发调节 C. 它以国民财富和个体经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8、 D. 它以经济总量作为研究对象【答案】ABC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的总量及其变化,故又称为“总量经济学”或“总体经济学” 。同时,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是分析总收入和就业水平的变动,此时又称为“收入和就业理论”或“收入分析” 、 “就业分析” 。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短期经济周期波动中的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以及长期经济增长问题。它主 要研究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和价格水平如何变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互作用如何决定国内生产总值和 价格水平,以及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动及其原因。由于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决定总供给和总需 求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宏观经济学也研究政

9、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3宏观经济学虽然涉及的是经济总体,但离不开对个体经济行为分析。 【示例】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总量,即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 ( ) 【答案】【解析】宏观经济学将一个社会的整体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的是经济总量。对总 体经济行为分析离不开对个体经济行为分析,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决非个体经济行 为的简单加总。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精讲班第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精讲班第 2 讲讲义讲讲义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这是要解决国家为什么要干预经济生活的问题。简言之,国家干预经济的原因在于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 即存在市场失灵(marke

10、t failure) 。假若市场机制是完全和全能的,就没有必要实行国家干预, “看不见的 手”会自动调节经济运行。 引起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公共物品、外部性、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宏观经济失衡、收入分配不 公、经济秩序失范等情况。 (1)公共物品 1私人物品的经济分析 私人物品是由个人消费的物品,它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排他性指一旦一个人拥有了某种物品, 他就可以很容易地不让别人消费。竞争性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定量某种物品,就要减少其他人的消费量。 因为市场上的物品是有限的。这种排他性和竞争性决定了每个人只有通过购买才能消费某种物品。有市 场交易行为就有价格。因此,由自发的价格来调节私人物

11、品可以实现供求相等。在配置私人物品生产的 资源时,市场机制是有效率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良好运行是以私人物品为基础的,私人物 品由市场提供可以自发实现供求平衡。 2公共物品的经济分析 公共物品是由集体消费的物品,它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某个人无法阻止他人去同时利用路 灯(消费) ,此即非排他性。某个人利用路灯也并不影响他人利用路灯,你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 此即非竞争性。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人们不用购买仍可以进行消费。这种现象被戏称为搭便车(free rider),即个人不愿主动为公共用品付费,总指望别人生产后自己免费享用。 搭便车出自美国西部的一个掌故,

12、早年道奇城盗马贼横行,于是牧场主们组织起来保护牧场,他们每人 为这种自发的“保安力量”贡献一定的人力物力。但不久就有一些牧场主撤出这种组织,而成为自由骑 手(freerider),因为他们发现,只要“保安力量”存在,自动撤出后便可免费享受它带来的利益。没过 多久,由于人人都企图撤出而占集体的便宜, “保安力量”便不复存在,盗马贼又猖獗起来。 公共物品引发市场失灵的路径 人们不愿意购买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不会进入市场交易公共物品没有价格生产者不愿意向社 会提供公共物品。 推论和结果:依靠市场价格自发调节,由私人部门生产公共物品通常不能使其产量达到合理的水平, 即会使公共物品的产量低于最优数量。如此,

13、公共物品的供给就大大小于需求,市场所实现的资源配置 是无效率的。这就引起市场失灵。 结论: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问题不能由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来解决,必须由政府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 的任务。这既是政府履行其职责,也是为了实现供求平衡。 (2)外部性 1外部性的定义与分类(见下表) 概念(1)教材定义: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也称为外在效应或溢 出效应。外在效应可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2)参考定义: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第三方带来的影响。指某些经济活动导致外部 其他人受益或受损。指可察觉的利益(或损害)加于某个或某些人,而这个(些)人并没有完全赞同直接或

14、间接导致该事件的决策。 分类(1)外部经济(正外部性):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 此时,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2)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能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危害。此时, 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3)生产的外部经济是指厂商的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有利影响。如某企业自动培训雇员。 (4)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是指厂商的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如企业排放污水造成环境污染。 (5)消费的外部经济是指家庭的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有利影响。如甲家庭对其居住的周围环境进行绿化 和保护时,附近的其他家庭得到了不支付报酬的好处。 (6)消费的外

15、部不经济是指家庭的消费行为对其他家庭带来不利影响。如吸烟者的行为危害了被动吸烟 者的身体健康,但没有对受害者进行任何支付。 2外部经济(正外部性)的分析 正外部性,即某项活动带来的部分利益由与这项活动无关的第三方获得。例如,教育不仅给教育者(生产 者)和受教育者(消费者)带来利益,同时也能给社会其他人带来好处。如果由市场调节,教育者和受教育 者都以实现自己的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为目的,价格调节实现供求平衡。这时,教育的私人成本与社会 成本相等,但教育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因为社会收益中还应该包括其他与教育无关的人得到的好 处。这样,从个人的角度看,实现了资源配置最优,但从社会的角度看,没有实现

16、资源配置最优。此时, 易造成市场失灵。 3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的分析 某造纸厂的生产不仅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而且引发的污染后果还可能给他人(如该厂附近居民)带来 不利影响。如果在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不承担污染的成本时,对他人而言就发生负的外部性。 能否通过市场机制去消除这种负外部性呢?结论当然是否定的。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考虑的是自己生产产品的成本和收益,即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消费者只考虑自 己从购买物品中得到的效用和付出的价格,即私人利益和私人成本。当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供求平衡时, 私人成本与私人利益是相等的。如果没有负外部性,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相等,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也 相等。当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市场调节实现供求相等时,社会利益与社会成本相等,从社会角度看这种 资源配置也是最优的。但在有负外部性时,社会成本中增加了负外部性给第三者带来的成本,从而社会 成本大于私人成本,而社会利益仍然等于私人利益。此时,从个人角度看,私人成本与私人收益相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