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儒道互补》(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72309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儒道互补》(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儒道互补》(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儒道互补》(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儒道互补》(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儒道互补》(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文: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译文:译文:先生说:“君子不求吃得饱,不求住得安定,勤于做事而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修正 自己(的道德行为) , (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啊。 ” 原文: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 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译文: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先生说:“克制自己的私心,使一切复归到礼就是仁。一旦克制自 己的私心,使一切复归到礼,天下就称许为“仁”了。达到仁是

2、出于自己的努力,难道是由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它的具体要点。 ”先生说:“不合乎礼不要看,不合乎礼不要听,不合乎礼不要说,不 合乎礼不要动。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愿意实践这几句话。 ” 原文: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 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 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译文: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知道了丑;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知道了不 善。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 由

3、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有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为” 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长,不为其始源。圣人生养了万物却不占为己有,虽然 推动了万物,却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才不会失去。 本章内容分两层次。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立统一的法则。本章内容分两层次。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立统一的法则。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间世上,一切概念与价值都是人为所设定人间世上,一切概念与价值都是人为所设定 的,其间充满了主观的执著与专断的判

4、断,因此引起无休止的言辩纷争。有道的人却不恣意的,其间充满了主观的执著与专断的判断,因此引起无休止的言辩纷争。有道的人却不恣意 行事,不拨弄造作,超越主观的执著与专断的判断,以行事,不拨弄造作,超越主观的执著与专断的判断,以“无为无为”处事,以处事,以“不言不言”行教。行教。 “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强作妄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强作妄为。 “圣人圣人”并非不作为,并非不作为, “生生” 、 “为为” 、 “功成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力量,去成就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力量,去成就 大众的事业。然而

5、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据为己有。大众的事业。然而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据为己有。“不有不有”“”“不恃不恃”“”“弗居弗居”,即,即 是要消解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占有欲,因而老子是要消解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占有欲,因而老子 极力阐扬极力阐扬“功成而弗居功成而弗居”的精神。的精神。 原文: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 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译文: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人民才能回到孝慈; 抛弃了巧

6、和利,盗贼才能消灭。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 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人为人为”即即“伪伪”。“伪伪”是由智巧谋虑所引发,所以要恢复自然无为的生活状态,就是由智巧谋虑所引发,所以要恢复自然无为的生活状态,就 要要“绝智弃辩绝智弃辩”“”“绝巧弃利绝巧弃利”,这样才能恢复人的纯朴本性。,这样才能恢复人的纯朴本性。 他认为他认为“智慧智慧”成了弄虚作假、博取功名的手段,成了弄虚作假、博取功名的手段, “仁义仁义”成了扰民的借口,成了扰民的借口, “利欲利欲”让让 统治者积聚财物,引来盗贼。人的天性就讲孝慈,不需要刻意讲仁义,素

7、和朴都是不掺杂人统治者积聚财物,引来盗贼。人的天性就讲孝慈,不需要刻意讲仁义,素和朴都是不掺杂人 为因素的自然本性,每个人见素抱朴,每个人都防止智谋巧虑,摆脱贪欲,为因素的自然本性,每个人见素抱朴,每个人都防止智谋巧虑,摆脱贪欲,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就能就能 恬然安适。恬然安适。 原文: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 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译文: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什么能胜过它, (因为)没有 什么能代替它。弱能战胜强,柔能胜刚, (这道理)天下无人

8、不知, (但却)没有人能实行。 因此圣者说: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才配做 天下人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像是反话。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 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这里,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这里, 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圣人就像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

9、。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圣人就像 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 。江海能成为一切河流。江海能成为一切河流 的领袖,由于它善于处在河流的下游,所以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老子并非要求君主真的的领袖,由于它善于处在河流的下游,所以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老子并非要求君主真的 居于下位,而是要让百姓觉得君主谦卑,如此才能使国家安宁而永保君位。居于下位,而是要让百姓觉得君主谦卑,如此才能使国家安宁而永保君位。 原文: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 兵,无所陈之。使民复

10、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 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国土小,人民稀少。 (即使)有各种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 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机会去使用。使 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时代。 (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邻国 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但邻里间从生到死,却互不往来。 几个思考题。 一、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的认识与评价各 不相同。比如经常有报道说中国人到国外求学、谋职,不善于表现自己,而这与儒家强调礼 让谦

11、和、道家强调无欲不争的文化传统有关。你认为是这样的吗? 提示:论语最看重的是道德修养,认为道德是人立身行事的根本;一个人只需要 关心他的道德修养是否完善,而不必关心是否被别人知道。 论语很重视用“礼”节制人的言行举止,如“非礼勿言”,还多次强调说话要慎重,视 “木讷”为美德,总体上倾向于尽量少说话。 老子提倡人应该像水一样,对万物有利而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又说江海之所以能容纳百川,是因为江海地势低下(“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老子反对自以为是,他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他还 说“不敢为天下先”是他持有的“三宝”之一。老子

12、对口才好似乎持否定的态度,他说“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真实的话听起来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实;良善的人不巧 辩,巧辩的人不良善)。 二、阅读经典有什么作用? 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儒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 的气质。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改变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 界的高尚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落入俗流。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 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 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 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