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二政 治导学案: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66198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高二政 治导学案: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湖北省高二政 治导学案: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湖北省高二政 治导学案: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湖北省高二政 治导学案: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湖北省高二政 治导学案: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高二政 治导学案: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高二政 治导学案: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人教版必修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6.1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导学案一探究 1. 有人认为:“蜜蜂酿蜜、鸟儿筑巢”说明动物能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 议一议:这种观点对吗?请分析。2. 一些诗句包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试分析下列诗句把反映的哲学道理。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2)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二知识网络结构三考点诠释 考点考点 1 1 实践及其特征实践及其特征(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

2、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征及其关系。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 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活动。实践的这一特征体现了意识对客 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 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

3、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例题 1】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 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A. B. C. D.考点考点 2 2 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 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

4、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1)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尤其 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2) “基本”不是“全部” ,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 形式,即上述三种。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 动。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 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例题 2】下列

5、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 。 医生治病 法官办案 文艺演出 调节分配结构A. B. C. D. 考点考点 3 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中才能完成。从实践的过程看,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 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 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

6、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 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 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是联系 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 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 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 服

7、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认识 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具有两重性。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 阻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例题 3】西方经济学家发现,技术创新的周期与经济繁荣周期成“逆相关” ,重大基础 性科技创新的高峰均接近于经济萧条期。这种现象表明( )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课时练习十一 2013 年 7 月 1 日,深港西部通道开通满

8、五周年。据此回答 12 题。 1.香港回归祖国以来,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有效缓解香港 和深圳之间现有口岸的压力,香港和深圳联合规划设计和建设了深圳湾口岸。这主要体现 了实践活动的( )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客观规律性A. B. C. D. 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对深圳湾口岸港方口岸区实施管辖 国务委员唐家璇在深港西部通道开通仪式上致辞 设计人员为深港西部通道工程所设计的建设图纸 深港西部通道正式投入使用A. B. C. D. 3.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 “行其所

9、不知以致其所知” , “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 。 “以行而求知” , “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包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下列说法包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国家 兴亡,匹夫有责 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A. B. C. D. 5.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蕴涵哲理相同的是(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

10、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6.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 “低碳经济” “低 碳技术” “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应运而生。这说明( )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世界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哲学与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B. C. D. 7.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 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 ,这对木星的科学探 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这说明( ) 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现

11、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A. B.C. D. 8.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铅镀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 77 万年前, 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A. B.C. D. 9.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

12、17 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 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 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例题答案:例题答案: 【例题 1】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的理解。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 主动能动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不能说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都是错误的。 【答案】D 【例题 2】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实践的基本形式的识记和判断能力。虽然也是实践活 动但不是实践的基本形式。属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答案】B 【例题 3】 【解析】技术创新是认识的发展,经济萧条期是人类碰到的重大难题实践,故重大 基础性科技创新高峰期接近经济萧条期,体现 B 项。A 项不主要,C、D 两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B 【例题 4】 【解析】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 180这一真理是有条件的,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 角之和小于 180,这就是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是具体的,因此符合题意。说法错 误,真理并不是办人而异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D 【例题 5】 【解析】A、C 两项与题意无关;B 项不确切,就每代人而言,认识是有限的,就整 个人类而言,认识是无限的。 【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