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危机”战争与和平的思考1919—193952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7464320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年危机”战争与和平的思考1919—193952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二十年危机”战争与和平的思考1919—193952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二十年危机”战争与和平的思考1919—193952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二十年危机”战争与和平的思考1919—193952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二十年危机”战争与和平的思考1919—193952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十年危机”战争与和平的思考1919—19395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年危机”战争与和平的思考1919—193952(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十年危机” -战争与和平的思考(19191939),一、什么是“二十年危机”,1、问题的由来爱德华卡尔的二十年危 机 2、历史背景一战与欧洲传统均势的衰落 3、“二十年危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问题的由来爱德华卡尔的二十年 危机,爱德华H.卡尔,爱德华H.卡尔(Edward Hallett Carr,18921982),英国历 史学家、政治学家。毕业于剑桥大学圣三学院。19161936年 供职于英国外交和情报部门,19361947年任威尔士大学国际 关系教授,其间(1941-1946)曾任伦敦时代杂志副主编 。19531955年在牛津大学巴利奥学院任政治指导教师。1955 年以

2、后一直在他毕业的剑桥圣三学院任高级研究员。1956年当 选为英国学术院院士。擅长苏俄史和国际政治研究。代表性历 史著作是1950-1971年陆续出版的10卷本苏维埃俄国史, 史学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即历史是什么?,但对后世最有影 响的是 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卡尔“二十年危机”的内涵,(1)“二十年危机”是二十年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危机。卡尔认为,在国际关系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一种是乌托邦主义,即威尔逊理想主义,一种是现实主义。理想主义的典型实例国际联盟在制止侵略方面屡遭失败,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把世界设想得过于理想,与现实脱节。卡尔指出“现代国际危机的深刻含义是

3、乌托邦主义建立在利益和谐概念基础上的整个结构的崩溃”,而理解国际关系的正确出发点是国家间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2)“二十年危机”是二十年国际关系实践的危机。卡尔在最后一章“国际新秩序的前景”中,提出“1919-1939年二十年危机的典型特征是,人们从前十年满怀虚幻的希望陡然跌落到后十年充满悲凉的失望”。,(3)“二十年危机”是19世纪以来自由资本主义的总危机。自工业革命以来,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国际秩序建立起来。主要反应了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自由放任主义、从洛克开始逐步发展的政治个人自由主义.,2、历史背景一战与欧洲传统均势的衰落,德国的崛起对欧洲传统均势和平的挑战 美

4、国、日本等欧洲以外的大国力量的兴起 苏维埃俄国的出现新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民族解放运动对欧洲殖民体系的冲击,德国的崛起对欧洲传统均势和平的挑战,德国国家实力的迅速增强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的外交政策德国的未来与欧洲的和平?,欧洲传统均势的特点,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成为均势的基础. 英国成为均势格局的制衡者 以牺牲小国和战败国的利益,维护大国之间的权力均衡 防止了战争的进一步升级和国际秩序的破坏 均势原则只适用于欧洲大国,并不适用于世界其他地区,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与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保证德意志帝国的安全与独立。 阻止欧洲出现反德的国家联盟。 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为德意志帝国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和平稳

5、定的国际环境 反法 联合奥匈帝国 拉拢俄国 与英国亲善,建立大德意志帝国。 以实力为后盾的世界扩张主义政策,通过建立强大的海军获得制海权,在此基础上夺取海外殖民地,建立世界性殖民帝国。 征服法国 建立一个德国领导下的中欧国家联盟 打败英国,掌握制海权。 最后征服俄国,称霸欧洲。,俾斯麦与威廉二世,美国、日本等欧洲以外的大国力量的兴起,伍德罗威尔逊,美国第28任总统。出生于弗吉尼亚州。威尔逊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任教多年。1910年当选为新泽西州州长。执政期间推行改革,取代罗斯福为进步主义改革旗手。1916年连任。1918年1月提出公正与和平为14点方案。德国战败后,此方案为与战败国和谈方案

6、的基础。国内政治形势出现逆转,被共和党人控制的国会拒绝批准威尔逊方案,后付诸公民表决。结果,这一方案仍未完全被通过,因此,提出国际联盟的美国,却未能参加国联。1920年总统选举,民主党人失败。当年,下野的威尔逊获诺贝尔和平奖。,十四点计划,签订公开和约,杜绝秘密外交. 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绝对自由; 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 裁减军备到同国内安全相一致的最低点 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在决定一切有关主权问题时,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当要求; 外国军队撤出俄国,并保证俄国独立决定其政治发展和国家政策,欢迎它在自己选择的制度下,进入自由国家的社会 德军撤出比利时,并恢复其主权 德

7、军撤出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根据民族分布情况,调整意大利疆界,允许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11)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予以恢复; (12)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的其他民族有在“自治”的基础上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13)重建独立的拥有出海口的波兰,以国际条约保证其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14)根据旨在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际联合机构。,日本:东亚大国,大君外交体系-脱亚入欧-大陆政策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905年日俄战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的二十

8、一条,十月革命后,俄国由于革命和内乱,实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但其作为大国的根基并没有被根除。同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被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排除在外。从此,国际社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斗争。,苏维埃俄国新的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民族解放运动对欧洲殖民体系的冲击,朝鲜三一运动,孙中山,甘地,3、“二十年危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列强先后展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通过一系列条约和第一个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的建立,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新秩序。,巴黎和会与凡尔

9、赛体系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危机,巴黎和会,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 陆征祥(中)、顾维钧(右)、王正廷(左),顾维钧 (1888.1.291985)字少川,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时期外交界的领袖人物,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战胜国的外交政策: 美国:以国际联盟来争夺世界领导权。反对在欧洲过分削弱德国、在亚太地区则坚持削弱英法日等对手。 英国:维护原有的世界霸权和主宰欧洲。在欧洲继续维持原有的均势,反对肢解德国,以抗衡法国和抵制苏俄;在亚太地区,既要利用英日同盟来反对美国,又要防止日本独,保护英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 法国:重新建立在欧洲大陆的霸权。最大程度的削弱

10、德国,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以永久保证法国的安全为理由,不仅要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还要肢解德国,如建立莱茵共和国和巴伐利亚国家,把德国东部分出一些领土给波兰、捷克和罗马尼亚等;索取高达2090亿金法郎的赔款,从经济上摧毁德国;还要彻底裁减德国的军备等。 意大利:国家力量弱小,试图建立在亚德里亚海和东地中海建立霸权。 日本:独,称霸亚太。,巴黎和会的主要问题:,德国的疆界与赔款问题 阜姆问题 中国山东问题 俄罗斯问题 国际联盟问题,华盛顿会议九国首席代表,华盛顿会议,目标:解决美国、英国、日本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内容: 四国条约:拆散了英日同盟,缓和了三国之间的冲突。 五国条约:美日两国获利

11、最大。 九国公约:中国从一战时期被日本独霸重新回到了大国共同支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危机,维持国际体系的实力基础是失衡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具实力和潜力的国家依次为美国、苏联、德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 新的国际体系进一步激发了世界性的民族主义,一种是反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另一种是以德日为代表的极端民族主义。两者都冲击着新体系。 维持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经济基础自由主义国际经济秩序的倒退,也是该体系脆弱的重要原因。,二、“二十年危机”的爆发,1、危机的导火索:1929年的经济危机2、面对危机的三种反应3、战争与和平的较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的崩溃,1、危机的导火索:1929年

12、的经济危机,危机的特点:破坏力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危机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生产过剩。 长期以来股票投机、地皮投机、买空卖空等,导致资本主义金融市场严重虚夸和危险。 二十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对繁荣,导致消费膨胀,导致生产与消费关系严重失调。,19291933年经济危机,2、面对危机的三种反应,美国:罗斯福新政,复兴、救济、改革。 英国:坚持代议制度和民主原则,以取消自由贸易、英镑贬值和建立英联邦内部的帝国特惠制度来解决危机。 法国:政局不稳,受经济危机打击比英国、美国更大。 德国、意大利、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 苏联:计划经济的优越性,政治上

13、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的影响力扩大。,希特勒与兴登堡,墨索里尼,1933年10月14日 希特勒宣布退出国联,3、战争与和平的较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修正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挑战现存国际秩序 德国:从斯特莱斯曼到希特勒,以武力而不是和平手段来改变欧洲的政治秩序。斯特莱斯曼基本方针是与西方强国特别是法国的和解,利用英法和英苏的矛盾,努力以谈判为手段,达到恢复德国战前地位的目的。 日本:不满足分享均势,试图武力推翻现存秩序,建立在远东和太平洋的霸权。 意大利:对巴黎和会的失望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结合在一起,与德国联合破坏欧洲政治秩序。,维持现存秩序的国家: 英国:回到了均势外交的老路,19

14、33年之前是扶德抑法反苏,1933年之后对德绥靖,扶法抑德反苏。 法国:在鲁尔危机之前,彻底削弱德国;在危机之后,外交政策上依赖英国,绥靖德国。 美国:退回到孤立主义。 国际秩序之外的国家:苏联寻求集体安全的失败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战争与和平的较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九一八事变: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慕尼黑阴谋: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34年德国疆界,1939年初德国占领地区,纳粹德国的扩张(1935.31939.3),1935年3月 萨尔区,1935年德国占领的莱茵区,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10月德国占领地区, 1939年3月德国疆界,“九一八”事变,三、“二十

15、年危机”引发的思考,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国际关系理论的思考,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层次分析方法的介绍两次世界大战原因的层次分析新和平的构建:罗斯福的战后世界秩序,层次分析方法简介,层次分析方法是国际关系学界遵循的一种研究方法。科学研究主要是将发现事务之间的因果关系规律作为自己努力的主要方向,试图提出包含自变量、因变量和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建设。层次分析方法将国际关系的世界分为从宏观到微观的多种层次,包含了国际体系、国家和个人等层次变量,是帮助研究人员寻找和辩明自变量的有用工具。 沃尔兹:国际系统、国家、决策者个人 辛格:国际系统、国家 拉西特和斯塔尔提出:世界系统、国际关系、国内社会、国家政府、决策者角色、决策者个人,新和平的构建:罗斯福的战后世界秩序,世界政治秩序是一种大国协调下的集体安全,是威尔逊集体安全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罗斯福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脆弱和国联的无效吸取了教训,认识到没有大国协调一致的集体安全是不可靠的。他设计出联合国和大国否决制度,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的五大国共管世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是战后苏联的合作。 世界经济秩序是新自由资本主义体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以国际托管来解决战后殖民地的独立问题。,现实主义学派的重要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