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现实与光影精灵》讲座教案-曹冬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7463586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走于现实与光影精灵》讲座教案-曹冬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游走于现实与光影精灵》讲座教案-曹冬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游走于现实与光影精灵》讲座教案-曹冬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游走于现实与光影精灵》讲座教案-曹冬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游走于现实与光影精灵》讲座教案-曹冬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游走于现实与光影精灵》讲座教案-曹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走于现实与光影精灵》讲座教案-曹冬(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荫营荫营中学校本中学校本课课程教案程教案 游走于游走于现实现实与光影的精灵与光影的精灵 授授课课人:曹冬冬人:曹冬冬时时 间间: :2013 . 6校本课程教案(第一部分 李安篇) 十年一十年一觉电觉电影梦影梦李安的李安的导导演世界演世界 授课人:曹冬冬 教学目标: 1、介绍评介李安其人及其代表电影作品。2、深入探究李安导演思想及其影视艺术哲学。 教学重点:评介李安的生平思想及导演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李安中西导演思想文化的碰撞融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12 课时 第一第一四四课时课时导语设计 侯孝贤、杨德昌、李安三人被认为是目前台湾新生代最重要的导演。台湾著名资深影评人焦雄 屏女士

2、曾把侯孝贤和杨德昌两个人对电影的不同认知和信念加以对比,她认为侯孝贤是中国的传统 的,感情饱满而丰富;杨德昌是西方的、现代的,感情冷静而内省。而李安所采取的是现代人的中 庸之道,他游刃于杨德昌的理智和侯孝贤的情感之间, “取其道而用之” 。学贯中西,正是李安的导 演风格。 教学过程 一、李安往事一、李安往事 李安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导演,当他拍摄完成其处女作影片也是奠定了其杰出导演地位的影片 推手时,是 1991 年,当时他已经 37 岁。 李安 1954 年 10 月 23 日出生于台湾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台台湾屏东乡下长大。1972 年 考入台湾艺专影剧科导演组学习。1974 年获台湾话剧

3、赛大专组最佳演员奖。1975 年他自己编导, 摄制了一部短片星期六下午的懒散 。1978 年赴美留学,在伊利诺斯大学戏剧系导演组学习,两 年后获学士学位。1980 年凭着以前的作品星期六下午的懒散进入纽约大学电影系学习。纽约 大学电影系是美国培养电影专业人才的一座摇篮。这所大学云集了美国众多电影业内的资深教授和 专业学者。李安在这样一所大学学习,自然而然为他后来的导演生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1983 年 因拍摄纽约街头失业演员求生百态的荫凉的湖畔而获纽约大学奖学金和 1983 年台湾金穗奖最 佳剧情片奖。他于 1985 年毕业,获得纽约大学电影硕士学位。他的毕业作品是 45 分钟的影片分 界线

4、,获纽约大学学生影展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奖。 也许是因为父亲是学校校长的缘故,从小被灌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李安花 在读书上的时间整整 29 年。毕业后,他留在美国发展。李安写过很多剧本,但都因种种原因不能 拍成,这对一位立志想当导演的人来说是一件异常痛苦的事。1990 年,台湾“新闻局”征选优秀 剧本,李安在美国听说此事后,便将他于 1982 年开始创作,构思多年,写了 27 稿之多的剧本推 手和喜宴双双寄上,结果双双获奖,真可说是“蛰伏六年,一鸣惊人” 。后由台湾中央电影 影业公司制作出品,相继于 1991 年推出推手 ,1993 年推出喜宴 。 推手是奠定李安导演 地位的

5、处女作,也是奠定了其在台湾新生代导演地位的影片。影片一经推出便获得了极大的轰动。 人们开始关注李安,李安的出现为台湾影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李安的电影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取 得了巨大的成功。 推手获 1991 年台湾金马奖八项提名,李安获最有潜力新导演“评审团特别奖” 。此后,李安被视为台湾影视界的“不可多得的人才” 。 李安自编自导的“父亲三部曲” 推手 、 喜宴 、 饮食男女都是以一个家庭作为主线,描 写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境遇。中国传统文化在影片中得以充分地发掘。以现代人 的目光观照中国传统文化对今天社会生活的适用性,并以此来挽救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麻痹和冷漠。 李安为他的影片找到

6、了连接点,构成了思想上的脉络,贯穿于影片始终,从而一气呵成。李安在影 片中所表现的这种文化倾向与他人生经历有关。作为一个在台湾长大的中国人,李安自幼受到中国 传统文化道德的熏陶,以李安这个年代的人来说,这种影响力和教育力尤其深厚。有人评价说“台湾人似乎比大陆人更像中国人” ,他们从父辈那里学到了很多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道家, 更是了然于心,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童年经历,更使像李安这样的导演永远无法忘记他 背后的强大的文化背景支持。李安曾说自己是一个“内在道家,外在儒家”的人, “在精神境界中, 李安追求静观调合,虚无清静的出世的修养品格。而他在现实的处世原则上则是谋求进取,顺应

7、机变,进而有所成就和作为这种入世的态度” 。 二、走向电影艺术世界二、走向电影艺术世界 古语曰“十年磨一剑” ,自 1972 年入台湾艺专影剧科算起,到 1985 年取得纽约大学导演硕士 学位,到他成功拍摄完成自己的第一部影片 1991 年为止,这个中间过程近二十年。李安是从创作 剧本开始其电影生涯的,他认为导演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合作,而写剧本相对 就简单容易一些,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呈现出来。因此他奉劝立志从事电影事业的青年人应先从写剧 本入手。李安本人走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他的成功来自于不断地努力。 李安看起来文质彬彬,有一种书卷气,似乎更像一个学者,而不像一位导演。李安电影

8、的突出 特点是平易近人,不故作高深,注重故事表意,并从中渗透文化精神,以探讨人情伦理和文化冲突 的趣味作为影片的价值取向。李安的经历使其电影有一种东西方贯穿的精神力量。他在美国有很长 时间的求学经历,在他的影片中,他不知不觉地将这种经历作为一种原动力融入了影片中,西方现 代社会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地发生碰撞。 “以最现代化的电影语言来表现最传统的中国文 化,以国际主流电影的模式来展现东方文化的特色。 ”因此有人评价李安其人正如李安电影一样是 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 三、布置作业三、布置作业 学生课下查阅李安的生平及电影作品资料,进一步细致了解李安其人其事。第五第五八八课时课时交流作业,在学

9、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交流作业,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本课重点:李安电影中体现的文化意识与伦理道德批判一、文化背景一、文化背景 推手 、 喜宴 、 饮食男女三部影片“均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宽容和在当代社会条 件下的存活力为特征,注重探讨家庭伦理亲情、代际关系(父子、父女关系) 。有时甚至涉及非理 性因素。但在他的故事中,人物之间最后总是会达到谅解和平衡” 。北京电影学院王志敏教授在他 的著作现代电影美学基础中对李安的三部作品做出了如上概括性的描述。在李安的这三部曲中, 我们会尽可能多地体会出一种东西方文化间的碰撞和冲突。 在侯孝贤的作品悲情城市中曾就

10、历史的原貌将在台湾生活的人分为三类,一是台湾本地原 住民;二是本省人,指在 17 世纪至二战前大陆移住民;三是外省人,指二战后移住民。李安应属 外省人。李安作为一名台湾籍的导演,他生活在一个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围之中,而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学习也是台湾人对自己是中国人这一民族身份的认证。在更多的接受儒家文化关于家庭传 统观念,讲求父亲权威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家庭为纽带,联络感情这样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的浸染下,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刻在骨子里的观念:家是一个人的根,是无法剪断的牵挂。而李安在 留美学习中所接触到的西方社会则是一个注重个体自我发展、自我意识张扬的社会。人作为社会的 主体,人必须追求自

11、由。在西方的伦理精神里,每个人的社会价值与伦理价值都是以个体的形态被 认识和衡量,并且在法律精神统一的制约之下,个人存在的意义是被肯定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隐 忍、宽容、严肃对立的是张扬、奋斗、自由精神。这种美国精神曾带领美国人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 但是相对而言却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表达,存在的是孤立的个体,缺少的是一种连接。深刻地 体会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李安,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他试图做到一种沟通和共容。李安的影片注重 表达的意念是“文化沟通与伦理道德”这个大的母题。他是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来探讨家庭中的 人际关系和文化伦理问题。正如李安自己所说他的影片都是在讲述一个家庭的解构和重新结构的进

12、程,表现的是细腻的感情,而且戏剧性很强。 二、二、 “父亲三部曲父亲三部曲”伦理观念分析伦理观念分析 首先,我们对李安“父亲三部曲”推手 、 喜宴 、 饮食男女的内容做一概括、比较 和分析。 推手借中国太极拳中的“推手” ,探讨的是人际关系的平衡问题。父子关系在一个别样 的文化背景下也要重新定位,重新寻求平衡。 喜宴也是着重探讨父子关系,主要讲述中西方文 化关系,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和解,贯穿着李安的宽容与谅解的电影精神。 饮食男女 在展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探讨的是父女关系、代际关系,问题最后似乎都得到了最佳的结 局。在李安的电影中经常涉及的主题是中西家庭伦理观的对比。李安影片中

13、人物遇到的问题也往往 是李安自身所思考、解决的问题。 推手中从北京来到美国的退休太极拳师朱师傅遇到的是如何与家人沟通的问题。 “李安说 过,推手之意就是要将一个致虚极、守静笃的太极拳师老头儿放在一个戏剧性结构的故事里考验考 验,与命运推手过招,看他沉不沉住气。 ”儿子是留美博士,娶了一位洋媳妇。媳妇一直在努力成 为一位知名作家,每日在家里写作。朱师傅不会英语,与儿媳妇无法做到沟通。而整日只有两个人 在家。在这样尴尬的处境下,矛盾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李安处理这种矛盾的技巧很到位,他完全用 一种画面语言表现。在本片的开始部分,有 10 多分钟的没有对白的画面。李安完全凭借场面调度 和人物表演,尽可能

14、地拉开了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 人物一动一静、一老一少、一中一洋,导演仅仅用 10 多分钟的时间就将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 交代得一清二楚。又将人物的活动范围限制在一个房子内,通过家庭这种不和谐的氛围,又突出了 中西文化的对比。儿媳妇是一个美国人,所能接受的是美国式的生存方式,显然是无法接受朱师傅 的突然到来。人物台词告诉我们,自从朱师傅来了之后,一个月的时间她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朱 师傅用“没劲”来概括他的生活, “退休了之后没劲,来美国更没劲” ,他到美国来只是想颐养天年, 尽享儿孙膝下承欢之乐,这是每一个中国老年人的梦想。儿媳妇玛莎对丈夫晓生说让朱师傅到老年 公寓去住,就代表了绝大多数美国人对

15、这样的事的看法。年老以后住老年公寓,这也许是一个美国 人看来很自然的事,可是在中国人看来,儿子让父亲住老年公寓很有些大逆不道。 影片的转折之处是朱师傅离家出走。他一个人到餐馆打工,情急之下与餐馆老板发生冲突,被 警察带进监狱。朱师傅在监狱中说出了心里话:只要看到孩子好,就是他最大的欣慰。影片中的李 太太与朱师傅是同病相怜的两个人。他们最后都住进了老年公寓,这是无奈的选择。在影片结尾一 段,两位老人站在纽约街头,在如森林般耸立的楼群外,感叹道天气很好,他们的命运是否如天气 呢?他们最后的归宿,李安在影片中没有做出明确的安排。影片最后是以宽容与理解结束,而这种 结局也许是中国老年人在美国社会中最好

16、的选择。 “李安在推手中借用朱师傅在离家出走后说 拳谱上说练精还气,练气还神,练神还虚。这练神还虚就难了。这句台词在电影中说得真是感人至 深。这三还步骤是道家丹法理论,为太极拳所借用。李安用一个丹法名词,来比喻人终难什么都无 所谓的人生感慨,的确是高明。 ” 喜宴是李安创作的第一个中文剧本,但是由于美国人嫌它太中国化,而台湾当局又嫌它触 及了同性恋这个敏感社会问题而没有成拍。直到李安的推手获得成功之后,才拍成影片。 喜宴中的故事和各种处理与影片的宽容、平衡和兼容并蓄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精神就是传统与现代、 东方与西方、保守与开放、中国与美国、台湾与大陆、同性恋与异性恋的交融。 李安对影片中的人物身份的设置就能说明李安这种电影精神;高伟同是影片纽带衔接的关键人 物,他是一个在台湾长大、到美国留学的人物,与李安本人经历很相像,他接受了美国文化,同时 美国文化也容纳了他。他作为一个同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