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沁阳一中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检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55647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沁阳一中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河南省沁阳一中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河南省沁阳一中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河南省沁阳一中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河南省沁阳一中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沁阳一中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沁阳一中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检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满分:满分:100100 分分 时间:时间:4040 分钟分钟 命题人命题人 冀美华冀美华 第一卷第一卷 单选题(每题单选题(每题 3 3 分,共分,共 7575 分)分) 1、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 。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 邦 国的 A 国主 B 领主 C 盟主 D 君主 来源:学科网 2、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 君王 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 君王、 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

2、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3、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 , 以此 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 周时代对 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4、 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代统治者提出了: “惟 命于不常” (康诰 ) 、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尚书 )和“天视自 我民视,天 听自我民听” (泰誓 )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

3、 上体现了 A 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B 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 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D 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 5、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 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 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 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 也 公天之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臣民 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7、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 人主 也,太公虽父,

4、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 其父以尊礼 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A 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 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 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 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8、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 一论 断的历史时期是 A 秦朝 B.西汉 C 南北朝 D 唐朝 9、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 然,由 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 征辟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10、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 副署, 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

5、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 承认。这里 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11、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 以下 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 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

6、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来源:学, 科,网 Z,X,X,K 13、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 由皇 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4、“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 一 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财政官制应属 于 A 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5、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 若是

7、 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 不须咨 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 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来源:学科网 ZXXK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16、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 其俗而 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 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17、“华表” ,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 。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 民在 上面写谏言。 淮南子主训术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

8、 木。 ”夏朝中 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 “谤木”几 经变化,逐渐演变 成“华表” ,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华 饰屋之外表”了。由“谤 木”到“华表”的演变见证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专制统治加强 来源:Zxxk.Com C 交通工具的发展 D 生产工具的进步 18、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 但 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 意见,皇帝本 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 先由大臣审阅然后 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内阁具有最终决策权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9、C君权受到相权的牵制 D国家统治的基础是贵族政治 19、 “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故立 中书 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 岂意奸臣 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谋危社稷。朕欲升 六部,仿古六卿 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由此可知,这位皇帝准备 A分化相权,强化皇权 B设内阁,置六部 C效仿唐代三省六部制 D废除丞相制度 2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 私; 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黄宗羲所说现象直接导 致中国古 代政治 A中央集权 B腐败严重 C高效清明 D机构

10、臃 肿 21、自汉朝到清朝,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始终没有实权 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 最初都是临时机构 始终由高官担任 A B C D 22、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不断改革中央机构。下列能正确反映 汉、 唐、明、清四朝中枢演变过程的是 A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度军机处 B都察院提点刑狱司御史台刺史制度 C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改土归流 D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23大清律例载:“嫡庶子男,除有宫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 不 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 ”这表明清代在财产继承方面 A所有家庭成员均分财产B嫡长子享有优先继承权 C子女都有平等继承权D

11、嫡庶长幼之序趋于淡化 24、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 从“亲 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或“在军机大 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25、2009 年 12 月 27 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宣布,在该省安阳县安丰乡两高穴 村 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认为曹操的陵墓。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封“ 魏王“, 死后谥号“武王“。你认为在确认曹操墓的下列证据中,最有说服力 的证据是 A考古学家根据史书记载,得出曹操陵

12、墓位于今河南安阳一带的结论 B墓葬中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物品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C墓中出土的一批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 D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据鉴定年龄在 60 岁左右,与曹操终年 66 岁吻 合 第二卷第二卷 非选择题(共非选择题(共 2525 分)分) 26、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 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 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 ,不能应试者,有 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

13、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 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 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 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 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 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 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 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

14、子的社 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 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14 分) 1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 功能。(6 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5 分) 第一单元检测答案第一单元检测答案 单选题:15 CCCDC 610 DBBCA 1115 BADCB 1620 ABBDD 2125 BADCC 26、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综合分析和材料解读能力。第(1)问汉晋的选官制 度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科举制的进步性可以根据材料“能破朋党之私”“此实选举之 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士有应举之才”等信息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 “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和所学分析科举制在政治、思 想文化等方面的作用。第(3)问根据材料 “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 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等信息概括。 【答案】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4分)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 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10分) 来源:Z.xx.k.C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