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二历史《宋明理学》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53024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二历史《宋明理学》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二历史《宋明理学》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二历史《宋明理学》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二历史《宋明理学》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二历史《宋明理学》学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4 课课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编写人:李红霞 审核人:李红霞 审批人:_【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危机;程朱理学中“理”的含义,把握“理”的方法;陆王心学的内容。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3宋明理学的社会影响。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完成学案,积极讨论,踊跃展示。情感态度价值观: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和地位。难点: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自学引导自学引导】 【归纳总结归纳总结】一、儒学的危机1原因:

2、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汉代儒学_已无法控制人心;魏晋南北朝以来,_、_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2三教合一: 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_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3为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学者不断进行思考。二、理学的两大流派(一)程朱理学1背景:在回应佛、道挑战时,新兴的儒学到宋代确立了一套以_的观念体系,因而被称为“理学”。代表人物是_、_和_。2基本主张:(1)“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_,在人身上就是_。这就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的世界观。

3、(2)求理的方法:_,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3)朱熹的成就:理学的_;代表作有的_。3、地位及影响: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_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_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明初确定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它还流传到_、_、_,产生了很大影响。(二)陆王心学1、陆九渊:(1)心学概念:提出“_”,“_”,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2)求理的方法:“_”。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2、王守仁:(1)阳明心学:明中期,程朱理学逐渐失去_。王1、何为“三教合一”?请在我们熟悉的孙悟空身上找出三教合一的痕迹。2、理指什么?天理和

4、人欲是什么关系?长期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如郭巨埋儿、丁香孝母、恣蚊饱血等对这些故事中的道德标准做一下评判。3、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4、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什么?求理的途径是什么?守仁认为学术流弊导致_沦丧,主张以_来更新理学。(2)求理的方法:“_”,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心学也属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_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2、宋明

5、理学强调_和_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3、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_、_,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_和_,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直到了积极作用。5、王守仁“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什么意思?能否在历史上找到“破心中贼难”的例子。【课堂互动,合作探究课堂互动,合作探究】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 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材料 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 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 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 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材料 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合作探究二合作探究二:小型辩论会:宋明理学的利 VS 宋明理学的弊。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宋明理学有何可取和不可取之处?可简单举例说明。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 w。w-w*k&s%5¥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