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长进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449778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长进 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长进 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长进 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长进 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长进 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长进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长进 (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 长进长进 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长进! 作者:李小墨 你只是看起来在认真阅读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书,还是觉得自己 没什么长进? 我想是因为:你在舒适区待的太久了! 避难就易是人的本性,困难和容易之间,我们总是习 惯选择后者。可是,真的,不逼自己跳出舒适区,你看再 多的书,也难有长进。 1、不要待在理解力的舒适区 依照舒适区理论,我们可以将阅读分为舒适区、伸长 区和恐惧区三个等级。 舒适区内,阅读者阅读毫无难度的读物,虽处于心理 舒适的状态,但进步缓慢; 伸长区中,阅读者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到某种

2、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是够得着,理解力提升明显; 恐惧区里,阅读者阅读难度过大的书,由于超越能力 范围太多,感到严重不适,难以卒读。 理想的状态是待在伸长区,但很多人待在舒适区不肯 出来。 比如,被推荐去看世界名著,翻几页就表示外国人写 的书我看不进去。 说实话,刚开始我也面临这样的问题,陌生且拗口的 人名地名,缺乏知识积累而对风土人情、时代背景无所适 从,重思想轻情节,除了被称为西方通俗小说之王,被拿 来和金庸做对比的大仲马,他们很少拿曲折离奇的情节吊 住你。 这些曾经都是我理解力的障碍,但我不想错过被时间 洗礼过的经典。 从简单一些的简爱 红与黑 ,再到大部头的悲 惨世界 安娜卡列琳娜 卡

3、拉马作夫兄弟 ,硬着头皮看 下去,并不想刚开始想象的那么难读,克服了“外国人的 书我看不进去”的刻板印象,新世界的大门就打开了。 我觉得,阅读应该对自己有难度的要求。 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向钢琴家学习琴技, 钢琴家第一天就给了他一份难度极高的琴谱,一周后他才 能勉强弹奏完整的曲子。 本以为钢琴家只是想给他一个下马威,没想到钢琴家 之后给出的琴谱一首比一首难,越来越超出了年轻人掌握 的技巧。 直到有一天年轻人忍不住向钢琴家提出疑问,钢琴家 什么也没说,只是示意年轻人弹奏第一天的曲谱,年轻人 惊讶的发现,曾经对他来说生涩的琴谱已经在他指尖化为 了优雅流畅的旋律。 尽自己所能,攻克一本有难

4、度的书,特别是某个领域 集大成的书,再回过头来看同类型的书,也会有这种“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比如啃完亲密关系 ,对建立亲密关系有系统的认知, 再回头看情感鸡汤可能就会觉得肤浅难忍。 阅读也应该不断攻坚克难,不断去挑战自己的理解力。 看那种跳一下才能够得着的书,理解力才能突飞猛进 地提升。 我相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阅 读安排,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区。 多去看超越你已有经验的书籍,而不是沉溺于寻求共 鸣,去看突破你当前认知框架的书籍,而不是一味追求观 点认同。 印象很深的是,大一时和一个同学谈论过一个议题, 当时觉得她的见解还挺有意思的。 大三时我们又偶然谈起这个

5、议题,当我通过阅读和思 考对这个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期待可以进行更深刻的 讨论时,她的嘴里还是老生常谈。 我当时觉得乏味至极,你的说辞和两年前一模一样, 知识没有更新,理解没有升级,你没发现自己一点长进都 没有吗? 2、不要待在熟悉领域组成的舒适区 除了在阅读深度层面的不思进取,还有一种舒适区是 阅读广度层面的。 一种是把自己局限在所学专业,只看专业相关的书 籍。 我大学学的是新闻学,大部分课程都是专业课,有一 个学年课表里多了一门社会学概论的课程。 老师推荐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就是这本薄薄的小 书,让我顿悟一般突然理解了我从小长大的村子,理解了 中国为什么是个熟人社会,也明白了就算当今中

6、国攻城拔 寨一般地城镇化,就算乡村如坦克过境一般地衰败和没落, 乡土社会的规则仍然融在我们的骨血里。 我就开始想,我学的是新闻学,我就只学新闻相关的 东西吗? 乡土中国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帮我更加深刻地理 解了我所生活的社会,我从小到大的经历。 如果只学习新闻相关的东西,我岂不是错过了很多帮 我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视角? 当时班上也有转其他专业的同学,可是我并不是想换 到社会学专业学习,我只是在想,我为什么不能不受专业 限制地学习呢? 这个问题一直埋在我心里,直到我通读论语时读 到:“君子不器”四个字,脑子里电闪雷鸣。 大学的专业教育本质是工具性的教育,是为了服务分 工越来越细的社会。 但君子不

7、器,完善的人不是工具,体制要把我们变成 工具,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对抗这种体制。 对抗的方式就是不受专业限制的广泛阅读,谁也不能 阻挡我们跟随好奇心,自由地探索和认知这个世界。 君子不器对照的应该是“通识教育” ,后来我才知道有 别于专业教育的通识教育近年正在兴起,我们学校也开办 了通识学院,不时有自称来自通识学院的同学来旁听。 你可能正在接受专业教育,但你要知道大学教育不止 专业教育一种答案,要明白专业教育的缺陷,并有意识地 去弥补这种缺陷。 君不见,人文社科专业之间尚有些关联,理工科和文 科根本就是生活在两个世界。 一种是把自己局限在职业里,只看有用的书。 工作以后,对职业有用是最大的阅读动机

8、之一。 当然了,生有涯,知无涯,术业有专攻,以专业或者 职业为轴心构建知识体系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只看有 用的书,未免无趣。 我总觉得读书就像吃饭一样,营养要均衡,应该让自 己尽可能地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唯有如此,才能培养起 广阔的视野,唯有如此,才不容易把偏见当思想。 人文社科看,自然科学读物也看;论说性的书籍看, 虚构类的文学作品也看;有用的书看,有趣的书也看。 我欣赏荤素不忌的阅读者。 他既可以严肃脸地给你讲国富论 ,也可以不正经地 对维多利亚时期的色情小说发表一番高论,既可以结合实 例谈论联盟: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变革中提到的雇主与 员工的新型关系,也可以毫无违和感地念一段黎巴嫩诗人 纪

9、伯伦的先知 。 还有一种是把自己局限在某一种喜欢的类型中。 有一群人有一种倾向,只看一种类型的作家,更夸张 的是只看一个作家或者一本书,仿佛除此之外再无能入他 法眼的读物。 我不相信世上再无更优秀的书籍了,不过是自己局限 自己罢了。 见过很多女生,只喜欢和自己气质相近的女作家,说 不清楚是先喜欢后气质相近,还是先气质相近后喜欢,沉 溺在故事里、有才气的句子里无法自拔,模仿着写出多愁 善感、小女子情态、被人一眼望到底的文字。 典型的待在舒适区行为,我曾经也有这样的倾向。 希望通过阅读有所长进的我,很怕变成这样,曾经故 意针对性地看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 ,因为我觉得读饮冰 室,可以养浩然之气,可以洗

10、掉文字的矫作感。 我相信兴趣都是培养出来的,太狭隘的喜好是给自己 设限。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并且正在努力地成为一个博闻强记、 有趣有料的人,所以在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即 使现在只有一个极其简陋且不完善的框架,但我总会慢慢 成为我想成为的人。 3、不要待在阅读速度的舒适区 还有一个最致命的舒适区,是阅读速度的舒适区。 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对自己要有量的要求。 不要拿质量比数量重要当挡箭牌,放任自己。 你确实是在看好书,你确实拥有很多书,可是高兴看 一会儿,不高兴就停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到底有多 少知识增量和思想增量呢? 你只是看起来在认真阅读罢了。 逼自己一把,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可以 读得多快多好。 跳出舒适区,才能野蛮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