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聚落课件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57446075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3.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聚落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聚落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聚落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聚落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聚落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聚落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聚落课件(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 聚 落,一、影响城市的因素 1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 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决定城市形态的因素中主要有地形、河流。在古代城市和现代城市形态的形成中,交通都是重要因素。 (1)地形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带状,条带状,带状或团状,(2)交通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分析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态影响时,应首先明确 状况,尤其是交通线路的 ,因为它往往影响聚落的扩展方向,从而影响聚落的形态变化;其次再结合聚落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及经济发展中经济布局的变化等信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交通运输,延伸方向,二、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态、特征、区位及成因 1.各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和区位:

2、,点状或条状,交通干线两侧,外缘,背向,【特别提醒】 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在地租最高的区域,只是与低级住宅区相比,环境更好、设施更完善,与低级住宅区相背分布。,2.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影响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因素主要包括:因素、 因素(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因素和 因素。,行政,历史,经济,社会,三、城市的等级和服务范围 1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影响因素:。 2对于城市等级与服务功能的差异的关系,可概括为“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其含义如下

3、表分析所示:,地理位置、资源、交通、人口等,四、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 (1) (最主要); (2)城市人口增加;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城市化进程 (1)从时间上来看,城市化进程呈拉平的“S”形曲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2)从空间上来看,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的等级体系和空间分布越来越合理。,较慢,较高,趋缓甚至停滞,城市化问题,低,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首先要明确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表现哪几个方面。 2其次要根据聚落的空间形态分析影响其发展的主导因素。,例 1 (2015重庆卷)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

4、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B,(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A,【解析】(1)B(2)A第(1)题,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图中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的城市化率约为60%70%,则

5、此时该国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约为30%40%。第(2)题,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城市化率最低,但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说明该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可能为我国。此时,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城市化率提升的主要动力;我国人口增长已步入现代型模式,人口增长率较小;逆城市化主要出现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时我国尚未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和其他三国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发展速度较快。,例 2 (2015安徽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

6、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 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福建 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答案】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等级提升、布局合理,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更加完善。,【解析】首先应了解城市化的表现,即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等。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加强对外联系,发达的城市交通系统不仅能够方便居民出行,而且可以刺激商业、旅游和消费的增长,从而带动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交通是联系社

7、会生产、消费、流通和人民生活的 纽带,对于提升城市综合 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关 键作用;交通条件的改善 还可以加速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转移。,变式训练 读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交通条件对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城市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不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交通线的发展对城市形态没有什么影响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A B C D,D,(2)早期沿运河发展的城市,历史上商业贸易很繁荣,但后来发展速度明显变慢,其原因是( ) A矿产资源日趋枯竭 B商人大量外迁 C海

8、运和铁路运输的出现 D人口增长速度变慢,C,【解析】(1)D (2)C 第(1)题,由图可知该城市1950年前沿运河发展,1960年后往铁路线方向扩展,1990年后又向长江沿线扩展。第(2)题,早期交通运输方式单一落后,运河地位突出,后来随着铁路的出现,特别是长江水运的发展,运河航运地位下降。,1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与评价 (1)各功能区的特别要求:商业区最大限度地接近消费群体,交通便利;住宅区生活需求便于满足、环境较好;工业区空闲用地面积大,兼顾环境要求。(2)功能区布局的环境要求:在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建设卫生防护带,以减小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同污染程度的工业应按照污染越轻离市中心越近,越

9、重离市中心越远的原则布局。,从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综合考虑,一些典型企业布局应遵循的布局原则如下表:,城市规划要注意“风”“水”“宝”“地” 综合考虑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区位分析,最终确定工厂或功能区的相对位置。具体方法归纳如下: “风”注意图中风向条件,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水”应保证污水不流向居住地,不污染生活用水的水源地。 “宝”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依据产品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特殊要求,综合考虑接近原料地、燃料地,接近市场,接近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区,接近交通运输线或点,接近科研中心等,以降低生产成

10、本、提高经济效益。 “地”从地域空间联系和地形的角度分析。,2地租曲线图的判读:城市中地租变化的图像常见的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如下所示:,地租等值线的判读及影响因素 (1)距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是影响地租的两个重要因素;(2)若地租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或内凹,则说明此处地租高于或低于附近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通达度;(3)局部地区地租等值线闭合,说明此处地租高于或低于附近地区,影响因素有交通、知名度、环境等。,例 1 (2015江苏卷)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1)(2)题。(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文化

11、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D,(2)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A,【解析】(1)D (2)A 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东京城(今开封市)有连通黄河和淮河的汴河经过,地处平原,水陆交通便利,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故答案选D。第(2)题,东京是南北朝和北宋时期的都城,因而其城市功能主要以行政功能为主,故答案选A。,例 2 (2015四川卷)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聚集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1)(2)题。(1)按城市功能分区,甲

12、地带应为( )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C,(2)根据城市地域结构特点推断,该城市位于( ) A丘陵地区 B平原地区 C山地地区 D沟谷地区,B,【解析】(1)C(2)B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人口集聚特点,说明中心的阴影区是中心商务区,B错。根据城市地租理论,甲地带与商业区相邻,距市中心较近,应是住宅区,占城市用地的主要部分,C对。行政区不占城市中心的位置,A错。工业区占城市的外围或郊区,D错。 第(2)题,读图,根据城市地域结构是团块状推断,该城市位于平原地区,B对。丘陵地区、沟谷地区形态多条带状,A、D错。山地地区多组团状,C错。,变式训练 (2014四川卷)下图是某城

13、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 A2千米附近 B4千米附近 C8千米附近 D10千米附近,D,(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D,【解析】(1)D(2)D第(1)题,主要考查人口密度。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即人口密度。结合图示可知,离市中心6千米以外2010年较1990年人口密度增加,排除A、B两项;离市中心10千米附近增长的人口密度大于8千米附近增长

14、的人口密度,所以四地中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增长最大的是10千米附近。第(2)题,主要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据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变化可知,市中心人口密度减小,郊区人口密度增加,最可能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调整造成的。城市等级的提高与人口总数有关。,1正确区分有关城市化的几个概念 (1)郊区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出现在城市化中期阶段。 (2)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的现象,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出现在城市化后期阶段。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

15、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2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例 1 (2015江苏卷)“国际慢城”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感的宜居城镇模式,要求人口在5万人以下、环境质量好、提倡传统手工业、无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下图为“国际慢城”桠溪镇的大山村土地利用今昔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1)与“国际慢城”要求相符合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双选)( ) A骑单车出行 B经营手工业作坊 C去速食店就餐 D建大型游乐场,AB,(2)大山村在成为“国际慢城”前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双选)( ) A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 B从种植业到种植业与服务业相结合 C从水稻种植业到商品谷物农业 D从较单一的农作物到多种经济作物,BD,【解析】(1)AB(2)BD第(1)题,根据材抖提供的信息“国际慢城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感的宜居城镇模式,要求人口在5万人以下、环境质量好、提倡传统手工业、无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可以看出骑单车出行和经营手工业作坊符合“国际慢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去速食店就餐和建大型游乐场不符合“国际慢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故答案选AB。第(2)题,阅读对比两幅图很容易看出,大山村后期还发展了旅游业,产业结构由“慢城”前的传统种植业,较单一的农作物水稻、油菜、小麦到“慢城”后的种植业与服务业相结合,茶园、油菜、菜地、苗圃、果园等多种经济作物,故答案为B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