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与刀——矛盾的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7446062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菊花与刀——矛盾的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菊花与刀——矛盾的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菊花与刀——矛盾的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菊花与刀——矛盾的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菊花与刀——矛盾的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菊花与刀——矛盾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菊花与刀——矛盾的(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菊花与刀矛盾的日本人,本书的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这本书1946年正式出版,1949年出版日文版,在美国、日本等引起强烈反响。是全世界公认的现代“日本学”开山之源,是我们了解日本不得不读的经典著作。,成书的背景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失败已成定局时,美国政府便开始着手制定对待战后日德的政策。在美国全力以赴与之作战的所有敌人当中,日本人是最让人感到费解的对手。因为与这个强大的对手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巨大,所以美国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对付它。当时有两个问题: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对日本能不能用对待德国的办法?为了制定最后的对策,美国政府动用了各个方面的专

2、家来研究日本,提供资料和意见,其中包括了这位人类学家。,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象征。菊花呈现柔美,莫不让人想起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温雅哀婉之美。刀则诉诸暴力,最容易让人想起的莫过于举刀剖腹的日本武士。菊与刀,一如樱花与武士。本尼迪克特选择这两个内涵迥异的意象,意在象征日本国民的矛盾人格或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正如作者所概括的:“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作者用写意的笔法准确地把握了一个民族的实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也看到了一

3、个民族的底色与基调。,主要目录,前言 第一章 任务研究日本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第七章 “情义最难接受” 第八章 洗刷污名 第九章 人情的世界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 自我修养 第十二章 儿童学习 第十三章 投降来的日本人,一、精神胜利,精神胜利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而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分离。日本人认为物质是有限的,精神是无限的。肉体消失而精神永存。从对战争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视精神的力量,而对物质的对比嗤之以鼻。在他们的战术手册上有这样一句,“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

4、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这种重视精神轻视物质的文化内在,使得日本在作战时常常采取异常极端的方法。他们的飞行员常以自杀的方式撞击美国的军舰,百姓在白天工厂里干了12个小时,晚上还要受到空袭的骚扰,他们就号召说:“身体越累,精神就越昂扬!”日本人就在这样精神胜利的思想下完成了如神风自杀式攻击等在我们看来疯狂的举动,当然日本人民伟大的自杀率也是精神胜利的结果之一。因为日本人认为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死亡,所以他们可以随时因为某种原因而自杀。,二

5、、天皇至上,在中国改朝换代是很正常的,而日本的天皇从来没有被推翻过。因为日本的天皇在日本人民的眼里是神圣的,是不能被推翻的。天皇没有实权,只是“云上人”,只是神在人间的一种存在,所以在等级制度的日本,将军和大名可以被推翻,各种政权可以被推翻,但是天皇为代表的皇族不能被消灭。那些顽抗到底的战俘,认为自己是在“为天皇献身”,而那些反抗战争的人,则认为“天皇是爱好和平的”,“是被东条给骗了”,这根德国战俘在战后大骂希特勒是完全不一样的。,三、各就其位,任何人想明白日本人,就首先得明白他们的口头禅“各就其位”,这强调了日本的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和中国的尊卑等级很相似,但是在日本似乎更加强烈些。士(是武士

6、而不是中国的士大夫)、农、工、商、贱民的等级,被日本人民普通接受。士要受雇于将军或者大名,并且忠于对方。农要向大名上税。工和商地位低下,但是也想通过通婚等方式进入士的阶层。而贱民做为“不可当做人”的大众也安份地从事着自己的职业。而像中国一样存在的暴动与起义,日本却有着不同的作法。他们接受这种等级制度,因为在这种等级制度下,他们每个等级的利益都得到保全。另一方面,各就其位还强调了一个团队的意识,所以也能解释为什么日本的团队建设如此成功,因为各就其位的思想已经是日本人的一种文化内核。按照作者所论述的,日本人是害怕被孤立的,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是很丢脸的事情,甚至整个家庭成员都会觉得丢脸。因此,在等级制

7、度与团队思想的强大影响下,日本人民从小就被教育成应该明白各司其职与团结的心态。反观我们中国,因为地大物博与家族为中心的思想, 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人是条龙,十个人是条虫。”的经典评价。,四、负恩者,在日本,伴随着等级制度,一切习惯被认真遵守,是日本人高度重视道德上的报恩,这些伦理如此深入人心,西方人无法想象。 从文化内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强烈的负恩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根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但在日本受人之恩,不是个随便的事,他们不喜欢背上人情债。日本人在大街上发生的事一般不大理睬,因为他们觉得除了警察外,任何人插手都会使别人背上恩情。在明治维新之前,有条著

8、名的法律:“遇有争端,无关者不得干预。”,五、日本人的忠孝梦,中国的忠、孝、恩、义、仁的思想也同样影响着日本,在中国,仁是最高的境界,看武侠小说就可以知道,最高的都是“仁者无敌”。而在日本,忠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孝。对天皇、将军、大名尽忠,对父亲尽孝,是日本人非常看重的事情。这里的尽孝,也与中国的不同。我说过了,中国是以家族为中心的,所以我们尽孝是要对整个家族尽孝,就包括了祖先、长辈、远亲、父母等等。而日本人的尽孝,只是对近几代的祖先和自己的父亲尽孝,死了太久的就不用管了,而像母亲因为只是父亲的附属也就不用尽孝,如果尽了孝道也是对父亲的孝道的延伸。,忠诚,这一概念起源于中国,但日本人走的更远。日

9、本人充分利用天皇这个最具象征性的人的价值。人们这爱天皇,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按日本人的观点,遵守法律就是对他们的最高恩情“皇恩”的回报。这点跟西方美国很不同。在美国,任何新法律都是对人的自由的干涉,可是在日本,他们以遵守法律制度为荣。,更奇特的是,在日本,仁被排除在道德之外,“仁义”缺乏地位,逐渐被用于形容地痞流氓之间的感情。在现代社会,仁义与违法行为的更加紧密。因此日本文化彻底践踏了中国伦理中最高价值的“仁”。 我们也可从这个角度来解释日本参拜神社的问题对于日本人来说,山本五十六等日本战犯作为军人,一生尽“忠”职守,不论他究竟做了什么都是值得敬奉的,由于没有“仁”的概念,所以他们顽固地认为山

10、本五十六们是民族英雄,并不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反人类的,因此他们才会对中韩在此事上的强烈抗议置之不理。,六、日本人的道德观,日本人认为人的灵魂中有两种成分,一种是“残暴的灵魂”(荒魂),另一种是温柔的灵魂(和魂),两种东西都是人所需要的,关键是要用到恰当的场合。他们认为,事情是无所谓对错的,善与恶不是判断自己是否应该受到责备的标准,只有“负恩”与“受辱”才能使他感觉到羞耻,才是责备自己的理由。 日本人把羞耻感纳入了其道德体系,认为“知耻为德行之本”, 对耻辱敏感就会促使人们去实践善行,因而“知耻之人”也被译成“有德之人”或“重名誉之人”。他们认为不遵守明确规定的各种善行标准,不能平衡各种义务或不能

11、预见偶然性的状况都是耻辱。但是这种耻辱与我们所认为的耻辱是不同的。日本人不会因为自己做了恶的事情而感到耻辱,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善恶观念,他们觉得耻辱是因为受到了揭露、嘲笑或者拒绝。只要犯错误的人恶行没有被公诸于世就不是恶行,就不必懊悔,他们觉得忏悔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他们借助外在的强制力来行善。,因此本尼迪克特把日本文化概括为“耻感文化”。这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是不同的。罪感文化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依靠它发展人的良心,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但通过忏悔坦白、赎罪则可以得到解脱,他们依靠绝对的善恶标准来行善。德国属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因此他们能用忏悔的方式坦率地承认自己在战争对他国所造

12、成的侵略。但是日本则不同,他们避免罪行的方式是百般抵赖,拒不承认。为了避免其罪行的暴露,日本在美军进驻东京之前,销毁了所有关于入侵满洲、细菌战等方面的资料,试图掩盖真相。 日本人还认为人人都有“佛性”(成佛的可能性),人人死后都能成为神,其国教神道教也主张,无论生前功罪如何,人们在死后都会成为神,都应当被祭拜。正因为如此,相当一部分日本人认为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日本的内政,是日本人的自由,外国无权干涉。,七、成长经历,日本人的这种两面性与他们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日本人在幼儿期过的是一种有特权的和娇纵的生活。在这个阶段,日本人受到家庭中的成员的宠爱。但是,日本人在十岁以后便

13、要学习自我控制,抑制自己的欲望,要逐渐认识到自己身上所承担的需要偿还的恩情,在行动上要学会谨言慎行,并要明晓羞耻。 在日本儿童从少儿时期向成年人转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得到伙伴的认同,为了得到认同,他要压抑自我欲望,放弃纯粹的个人满足,并希望获得周围人群的赞许和接纳。 他们认为最大的惩罚莫过于遭“世人”的讥笑和嘲讽,遭世人排斥比挨打还可怕。这使得日本人十分注重集团内的看法,因为,只有如此他才能更好地生存;否则,如果受到外部的批评,连本集团内部的人也会指责、反对他。 幼年时期的放纵与成年后的严格自控使日本人在性格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断层,在两个阶级对个人要求的巨大差异是直接导致日本人性格自相

14、矛盾的原因。他们彬彬有礼,但有时又显得傲慢不逊;在等级制下他们可以表现得极为驯服,但有时他们又难以驾驭;严谨的教育让他们有时表现得缩头缩尾,而有时他们却又勇敢得接近莽撞。,中日两国是近邻,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但是事实表明,中日两国未必做到了对对方的真正了解和理解,近年来中日之间各种摩擦增多就是一个明证。提起日本人,我们中国人尤其是年青人,更多的只是情绪,却事实上不去了解和学习那个谦虚却不驯的邻居。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一边骂着对方,一边用着它精美耐用的电器、坐着他的汽车。认真研究学习邻居日本人的科技、性格、生活的却更少之又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有时候,在一个安静的下午,静下心来,细细的读读这本书,打开心扉,去接受了解一下这个令人讨厌又不得不敬佩的民族,也不妨为一件乐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