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高中历史选修四:重大改革总结(6页) word版无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33918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山市高中历史选修四:重大改革总结(6页) word版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北省唐山市高中历史选修四:重大改革总结(6页) word版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北省唐山市高中历史选修四:重大改革总结(6页) word版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北省唐山市高中历史选修四:重大改革总结(6页) word版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北省唐山市高中历史选修四:重大改革总结(6页) word版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唐山市高中历史选修四:重大改革总结(6页) 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唐山市高中历史选修四:重大改革总结(6页) word版无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疏理知识疏理】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 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 1、历史上重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 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 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 会秩序的巨大变革。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

2、间矛盾的结果。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 社会制度。 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三、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 1、历史上重大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 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 维新 (9)戊戌变法(10)中国的 70 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 2、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 3、根本目的、实质: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 的发展,从

3、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领导力量和方式: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 方式。 四、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 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3、根本目的不同: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 新的社会制度。 4、对生产力影响不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 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 会发展的。

4、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 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 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二、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 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 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 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

5、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a、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 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外国: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 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 动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 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 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外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2改革的实质 改

6、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 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 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 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 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 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统治阶级面临统

7、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 强兵; 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的过程 不否定过去则改革无从开始,彻底否定过去则社会进入巨大的不确定状态,其结果必定 是每人追求短期利益,社会动荡,生产下降,所以改革的根本性难题是如何在否定过去 和保持连续性之间维持平衡。 5改革的结束 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 放出社会内的压力;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 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 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

8、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 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 6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 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注意: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

9、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 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3)失败的改革: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7. 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 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

10、习性,不 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 能够战胜旧事物。 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 治魄力。 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 国的改革开放。 8评价改革的标准 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 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2、坚持历史的标准; 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 4、重视历

11、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5、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6、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7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 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 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

12、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 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9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规律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王朝初期:新王 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 少了阻力;王朝初期,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 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中 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 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10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 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

13、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 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 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 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 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11、改革的原因(背景)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3、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5、民族危机严重 12、改革成败的原

14、因 1、看是否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 2、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3、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4、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13、关于有关改革的启示问题 1、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2、 改革要符合国情,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3、 改革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急于求成 4、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 14、对改革的评价标准1、分析导致改革的问题有没有解决,代表哪一个阶级的利益;2、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生产力) ;3、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等等

15、;4、改革的成功与否并不决定于改革者的下场,而要看改革的措施是否得到延续,改 革的目的是否达成。 【课后作业与练习】一、选择题(每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分,共 60 分)分)1、“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这首诗歌反映了梭伦( )。大权独揽,个人至上 崇尚正义和法制超越贵族、平民的集团私利 制定、执行“不偏不倚”的政策A.BCD2、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措施,说法正确的是: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 鼓励发展工商业 按财产决定公民的政治权利 创立五百人议事会 A B C D3、梭伦改革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A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力多少 B废除债务奴隶制C禁止粮食出口 D创立了“陶片放逐法

16、4. 下列最能完整反映梭伦改革特点的是A. 坚决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 满足了广大平民阶层的利益C. 试图在中庸、公平、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社会 D. 没有满足各个阶层的利益5、公元前 4 世纪一位雄辩家曾说:“德拉古的法律,不是用墨水写的,而是用血写的。 ”它是在说明( )A、 德拉古法典是用严刑峻法来维护贵族的利益 B、 德拉古法典的制订过程充满了血腥与斗争C、 德拉古法典在实施中遭到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贵族强烈反对D、 德拉古法典没有任何进步意义6.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 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C. 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 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7、商鞅在秦国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