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ppt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7422961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4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区域经济学-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区域经济学-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区域经济学-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区域经济学-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ppt(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本章内容概要,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演化规律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产业的概念和理解,1、产业的概念 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分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不断变化和发展。在英文中,“产业”、“工业”、“行业”都可以称“Industry”,而我们所研究的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简单地说,产业是指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集合。 2、产业的理解 产业既不是微观经济的概念,也不是宏观经济的范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观经济概念。,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的

2、产生、形成与发展是同社会分工的产生与发展相联系的。 在远古石器时代,人类只靠采集、狩猎为生,原始群体共同劳动,没有社会分工,也就没有不同的生产部门,产业也就无从谈起。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分工导致了农业的出现。 农业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之后,相继发生了三次大的社会分工。 18世纪下半叶的产业革命,把工业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一、产业分类,产业分类:就是人们为满足不同需要而根据产业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特征将企业的各种不同经济活动分成不同的集合。 根据产业研究和分析目的的不同,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有关联方式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农轻重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等。

3、,1.关联方式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就是将具有某种相同或相似关联方式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集合的分类方法。 根据不同的关联方式,可分为技术关联分类法、原料关联分类法、用途关联分类法、方向关联分类法、战略关联分类法。,(1)技术关联分类法,技术关联分类法,是按照一些比较密切的技术关联关系,划分企业的经济活动。这些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要么具有技术、工艺方面的相似性,要么具有相类似的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管理技术等。 制造业、建筑业、冶炼业、运输业等产业均具有各自密切的技术关联关系。,(2)原料关联分类法,原料关联分类法,是按照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原材料、性能相似的投入物或活动对象相类似为依据,对企业经济活

4、动进行归类的一种划分方法。 相同原材料:棉纺工业、化纤工业、钢铁业、木材业、卷烟业;相似原材料:造纸业、纺织业、服装业、印刷业;性能相似的投入物:电力、煤气。,(3)用途关联分类法,用途关联分类法,就是将具有相同或相似商品用途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集合的分类方法。如汽车制造业、制药业、橡胶轮胎业等。,(4)方向关联分类法,方向关联分类法,是以产业间的关联方向为标准对产业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如单向关联、双向关联和环向关联等。,(5)战略关联分类法,战略关联分类法,是指按照在一国产业政策中的不同战略地位划分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 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

5、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主导产业的三个特征: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引入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形成持续高速的增长率;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作用。,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 先行产业:是指根据产业结构发展的内在规律或自然规律必须先行发展以免阻碍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如瓶颈产业和基础产业。,2.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按

6、产业发生时序和劳动对象的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这种分类方法反映了社会分工深化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成为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最主要分类方法。 第一产业: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第二产业:加工取自自然界的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从第一、二次产业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第一产业指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 第二产业指广义上的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以及煤气、电力、供水等; 第三产业指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运输业、通信业、仓储业、商业贸易、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饮食业、文化、教育、科学、新闻、公共行政、国防、娱乐、生活服

7、务业等。,3.两大部类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是马克思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而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剖析所采用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 两大部类 生产资料:进入生产消费形式的商品 消费资料:进入个人消费形式的商品,局限性: 没能涵盖所有产业(如运输业的非物质生产部门),不利于产业经济的全面分析; 许多商品难于归类; 分类法不够细化,不能深入地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方法上与其他分类法相差甚远,分析口径不统一,分析结果很难进行比较。,4.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农轻重产业分类法,是将经济活动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分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大部门。 农轻重产业分类法是两大部类分

8、类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是对两大部类的改进和提高。 只适合于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发展阶段,不适合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发展阶段。,5.生产要素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是按照劳动、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分类的方法。 根据所需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比重和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依赖程度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纺织、服装、食品、零售和餐饮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包括交通、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包括航天、生物、高分子材料、信息等。,生产要素分类法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如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

9、越大,说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越大,说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越低。 生产要素分类法也反映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即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过渡,最后过渡到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生产要素分类法划分界限比较模糊,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技术进步越快,知识老化越快,原来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随着知识老化,也会变成劳动密集型产业。,6.国际标准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是联合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于1971年编制和颁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同三次产业分类法保持稳定的相关联系,为产业经济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方

10、便,并被广泛应用。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 大项 中项 小项 细项,10个大类包括:,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矿业和采石业 制造业 电力业、煤气业、供水业 建筑业 批发与零售业 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和商业服务业 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业 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第三大项“制造业”细分为9个中项:,3-1 食品、饮料、烟草 3-2 纺织、服装、制革 3-3 木材与木制品 3-4 造纸与纸制品、印刷与出版 3-5 化工产品和药品、石油加工、煤炭加工、橡胶制品、塑

11、料制品 3-6 非金属矿产品 3-7 冶金工业 3-8 金属制品、机械和工业设备 3-9 其他制造业,克拉克队三次产业的划分,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克拉克把区域的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 第一次产业包括一切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农业和矿业; 第二次产业指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次产业是指服务并繁衍于有形物质生产之上的五行财富的生产,指 除第一、二次产业以外的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是其主要特性。,如果说第一、第二产业是有形物质财富的生产,那么第三产业则主要是服务并繁衍于有形物质生产之上的无形财富的

12、生产。克拉克经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形象的比作一棵大树,第一产业如同庞大的树根,深入土地吸取最原始的和最基本的营养;第二产业如同粗壮的树干,支撑着整棵大树,代表树的规模和水平;第三产业如同茂密的枝叶,使大树显得繁茂、富有活力和吸引力。,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规定了中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它又可分为两个部分: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

13、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等;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地质勘探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农业服务业、水利业、公路及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文化、教育、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及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军队、警察等。,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产业结构的含义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产业结构的含义,产业结构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 从“质”的角度动态地解释产业间技术

14、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其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即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个量总量产业分析,经济理论也经历了从微观经济学的成熟到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再到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这一演进过程。 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在17世纪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收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关键原因是产业结构的不同。在1672年

15、出版的政治算术中得到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附加值高的结论。,产业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里昂惕夫和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 赤松要提出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理论 (1935),认为产业发展政策要根据雁行形态制定; 库兹涅茨在国民收入及其构成(1941)一书中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重要联系; 里昂惕夫创立了投入产出分析法(1941); 克拉克总结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收入提高存在一定的规律性(1940) 。,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较快发展,代表人物包括里昂惕夫、罗斯托、霍夫曼等

16、。 里昂惕夫在1953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和投入产出经济学,建立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包括投入产出分析法、投入产出模型和投入产出表等;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产业结构是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 产业结构在产业高度方面不断地由低级向较高级演进 产业结构在横向联系方面不断由简单化向复杂化演进 两者的演进不断地推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1)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演进包括几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 前工业化时期,第一产业主导,第二产业有一定发展,第三产业地位微弱; 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比重缩小,第二产业较大发展,工业重心由轻工业转向基础工业,第三产业比重仍较小; 工业化中期,工业重心由基础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转变,第二产业比重仍居第一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 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知识化(知识、技术不断地向社会产业结构渗透的动态过程)成为主要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