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启蒙文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7422732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8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启蒙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医启蒙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医启蒙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中医启蒙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中医启蒙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启蒙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启蒙文化(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启蒙文化,高平镇中心小学,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上,传承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典籍,这些经典著作需要一代代中国人的继承和发扬,少年儿童更应当了解国学经典,构建最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结构。中医是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承载着古圣先贤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中医概述,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

2、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 中医一般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苗医等等则被称为民族医学。,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理论: 三分治七分养 圣人不治已病

3、治未病 阴阳平衡,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和机体 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将人体各脏腑、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人与环境密切相关 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季节气候 昼夜晨昏 地理环境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昼夜阴阳的消长,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等,都直接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人能适应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二、辨证论治,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有关情况,进行分

4、析、综合、辨明病理变化的性质和部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这个过程就是“辩证”。“论治”,就是在辨证基础上,根据正邪情况而确立的治疗法则。 因此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亦为辨证的目的,又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阳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无形、明亮等 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 阴相对静止、内守、下降、寒冷、有形、晦暗等 阴代表事物具有静的、不

5、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在人体来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消长平衡 4、阴阳相互转化,(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胜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4.用于疾病诊断,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 色泽晦暗者属阴 切诊:脉浮、数、滑、实等属阳 脉沉、迟、涩、虚等属阴 闻诊:语声高亢宏

6、亮者属阳 语声低微无力者属阴 问诊:喜寒恶热属阳 喜热恶寒属阴,5.用于疾病治疗,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小结】,阴阳相互关联的、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保持阴阳相对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根本 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中医诊察疾病先别阴阳 治疗原则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二、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和特性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二)事物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五行 五季 五方 五气 五化 五色 五味,木 春 东 风

7、 生 青 酸 火 夏 南 暑 长 赤 苦 土 长夏 中 湿 化 黄 甘 金 秋 西 燥 收 白 辛 水 冬 北 寒 藏 黑 咸,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木 肝 胆 目 筋 怒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三)五行的相生、相克,(1)五行相生 概念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助、协同作用。 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关系母子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2)五行相克,概念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拮抗作用。 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关系“所胜”、“所不胜”关系

8、 克我者为“所不胜” 我克者为“所胜”,(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确定五脏的五行属性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3、用于疾病的诊断 4、用于疾病的治疗 根据相生确定治疗原则补母、泻子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根据相克确定治疗原则抑强、扶弱,五行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是补母、泻子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是抑强、扶弱,三、气血津液学说,气、精、血、津液是人

9、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分布于全身各处,供养人体进行新陈代谢,是人体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斗争,主要是通过脏腑、经络活动的形式来体现的。而脏腑经络的正常活动,必须依赖气、精、血、津液为其物质基础。这些物质本身都存在着新与旧两个方面的矛盾斗争,它们在体内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有生命的完整统一体。 中医学关于气、精、血、津液的理论,是前人通过长期观察和反复实践后,逐步形成的。它广泛应用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中医四诊法,望诊 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 闻诊 闻诊是从病人发生的各

10、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问诊 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团,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切诊,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本节仅论切脉,余未备述。 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

11、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分为: 中药、针刺、艾灸、拔罐、推拿、刮痧等方法。 针灸 按人体十四体表经脉循行常用穴位针灸,根据病情的不同和穴位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进针手法和深度及角度。,古代中医发展史,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形成了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

12、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穴位。 金元以后,出现了中医四大家,他们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的形成。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

13、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 2003年“非典”以来,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著名医学家,1.全科医生扁鹊神医 2.医圣张仲景 3.外科鼻祖华佗 4.针灸鼻祖皇普谧 5.第一位女针灸学家鲍姑(晋代) 6.药王孙思邈 7.法医学之父宋慈(南宋) 8.金元四大家刘完

14、素 张从正 李东垣 朱丹溪 9.医学家李时珍 10.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 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人。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甘肃古代中医学成就,岐伯 远古时期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今甘肃庆阳县人,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他和黄帝的对话,后世将他二人称“岐黄

15、”作为对中医的代称。,武威汉简医学,1972年在甘肃武威发掘了一座东汉时期的古墓,在出土的文物中,有医药简牍92枚,其中保存了比较完整的医方30余个,所列药物100味,这些医牍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资料。,灵台皇普谧针灸学,皇普谧,甘肃灵台人,晋代著名的针灸学家。他著有针灸甲乙经,该书系统整理了人体穴位,阐明了针灸的操作方法和禁忌。朝鲜、日本将该书列为学习针灸的必修教材。,敦煌医学,敦煌医学是敦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敦煌医学文献中30多种,1100多个古代医方,涉及临床各科,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牍,第二节中药常识,中药种类有植物、动物、矿物和人工合成,其中绝大多数取

16、材于野生植物,故有中草药之称。中药又分为熟药和草药,熟药是经过人工加工炮制而成的,而草药是指采集来未经加工的药用部分。,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 疾病的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性能。 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前人称为四气。 味:指药物中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第三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方剂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辩证方法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所以,首先要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准确而缜密的遣药用方。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