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学-发展史-诊断意义ppt培训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7411601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320 大小:13.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像诊断学-发展史-诊断意义ppt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0页
影像诊断学-发展史-诊断意义ppt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0页
影像诊断学-发展史-诊断意义ppt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0页
影像诊断学-发展史-诊断意义ppt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0页
影像诊断学-发展史-诊断意义ppt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像诊断学-发展史-诊断意义ppt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像诊断学-发展史-诊断意义ppt培训课件(3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影像诊断学吴仕贤,,第一章 总 论 (2学时),,一、概述医学影像学概念医学影像学发展史影像诊断的意义,,第一节 X线成像,(一)基本原理与设备、特点 1、X线的产生和特性 产生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轰击钨或钼靶时形成 X线的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生物效应,,2、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人体内组织之间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X线透过时,被吸收的量不同,到达荧光屏上产生的荧光效应强弱不等,形成明暗不同的影像;在胶片上形成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人体组织的密度与X线阴影关系,,(二)X线检查技术 1、荧光透视 主要用于胸部、四肢骨骼优点 :简单、经济、快速动态观察 缺点 清晰度较

2、差,不易发现细微病变没有永久记录,,2、X线摄影优点:射线较透视少;有永久记录,便于复查缺点: 不能动态观察,,3、造影检查(人工对比) (1)对比剂 高密度及低密度对比剂 (2)造影方法 直接引入和间接引入 (3)造影前准备及不良反应,,(三)X线图象分析与诊断 1、注意照射技术 2、按顺序全面系统的观察 3、严格区分正常及异常 病变部位及分布 病变数目 病变形状 病变密度 邻近器官组织 器官功能改变,,第二节 计算机体层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 简称X线CT或CT。是利用X线束对人体选定的层面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一)CT成像的基本原理与设备 CT是用X线束对

3、人体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计算机系统按设计好的图像重建方法,对数字信号加以一系列的设计和处理,得出人体断层层面上组织密度数值的分布。,,(二)CT设备扫描部分:X线管、探测器、扫描架 计算机系统 图像显示存储系统,,CT图像的特点 断面图像,常用横断面 不同灰度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 CT图像为某一部位多个连续的横断面图像,通过图像重组程序,可重组成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层面图像,,CT检查技术 (一)平扫 (二)造影增强扫描 (三)造影扫描,,CT图像的分析与诊断根据病变高于、低于、或等于所在器官的密度而分为高密度、低密度、或等密度病变 CT在发现病变、确定其位置、大小与数目方面是

4、较敏感而可靠的,对部分具有典型征象的病变,可以作出定性诊断,,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与限度 CT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应用普遍。 CT对眼眶内占位病变、鼻窦肿瘤、中耳小的胆脂廇、听骨破坏与脱位、内耳骨迷路的轻微破坏、耳先天发育异常以及鼻咽癌的早期有一定价值,,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一、MRI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一)MRI成像基本原理 (二)MRI成像设备 1、主磁体 2、射频系统 3、计算机图像重建系统,,二、MRI图像特点 MRI图像是模拟灰度的黑白影像,反映的是MR信号强度的不同或驰豫时间T1于T2的长短。 反映组织间T1的差别为T1加权像 反映组织间T2特征参数时为T2加

5、权像 反映组之间质子密度差别为质子密度加权像,,三、MRI检查技术,,四、MRI图像分析与诊断 结合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图像进行分析 结合T1WI、T2WI和PdWI进行分析,,五、MRI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与限度 MRI可用于肝、肾、膀胱、前列腺和子宫等疾病的诊断,尤其是对肿瘤的早期暴露及分期的价值较高。 MRI在显示关节内病变及软组织病变尤其优势。 MRI在显示骨骼、肺、胃肠道方面有一定的限度。,,第二章 呼吸系统,,学习目标 1、掌握支气管、肺、胸膜等各种基本病变的病理意义及其影像学表现。 2掌握以下常见病的影像学特征 (1)气管及支气管异物 (2)大叶性肺炎 (3)支气管肺炎 (4)肺

6、脓肿 (5)肺结核各期的意义,各型肺结核的特点 (6)外围及中央型肺癌 (7)肺部转移性肿瘤的特征。 3熟悉正常胸片的表现特征 4、熟悉间质性肺炎的X线表现,化脓性肺炎的X线表现,,,重点、难点1.重点 (1)支气管、肺、胸膜基本病变的病理意义与影像学表现特征。 (2)常见病的影像学诊断 2难点:基本病变的概念及其病理意义与影像表现特征的理解;肺部渗出性病变的病因诊断。,,第一节 X线诊断,X线检查方法,正常胸部X线表现,基本病变X线表现,,一 X线检查方法,透视 胸片 体层摄影 支气管造影,,透视:优点 简单、经济、快速动态观察缺点 不易发现细微病变没有永久记录,,胸片: 正位(P-A位 A

7、-P位) 侧位(左右侧) 前弓位 仰卧位 斜位,优点:射线较透视少;有永久记录,便于复查 缺点: 不能动态观察,,体层摄影:见图支气管造影:见图 适应症: 禁忌症:,,二、 正常胸片表现及常见变异,(一)胸廓 (二)气管、支气管 (三)肺 (四)纵隔 (五)膈 (六)胸膜,,正常胸片(男性):见图,.,,1、棘突 2、气管 3、锁骨 4、前肋骨 5、肩胛骨6、主动脉结 7、支气管分叉8、左支气管 10、血管门 11后肋骨 12降主动脉 13、右心房 14、乳房软组织 15、肝 16、胃气泡,正常胸片(女性):见图,,1、气管 2、胸骨 3、主动脉弓 4、肩胛骨 5、肺动脉 8、右心室 9、左心

8、室,,(一)胸廓,1、软组织:胸大肌、女性乳房及乳头、胸锁乳突肌、锁骨上皮肤皱褶2、骨骼: 肋骨、肩胛骨、锁骨、胸骨与胸椎,,肋骨-形态,后段水平状向外 前段自外上向内下倾斜 上缘清晰,下缘模糊 双侧对称 先天变异:分叉、肋骨联合、颈肋等,,正常表现,颈肋,融合肋,肺尖,锁骨皱,叉状,胸大肌,乳头,乳房,肩胛,肋软骨钙,,(二) 气管、支气管,纵行的带状透亮影、中央 第5、6胸椎分为左右主支气管,与气管长轴角度右侧20-30度;左侧40-55度 见图:,.,,.,,.,,(三)肺,1 、 肺野:含气的肺在胸片上所显示的透明区域。便于标明病变位置 肺野纵三等分:内、中、外三带横(第2、4肋骨)分

9、为:上、中、下三野,,肺野划分,外带,内带,中带,上野,中野,下野,第二肋骨 下缘,第四肋骨 前端下缘,,2、肺门影:是肺动、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组织的总合投影。位置:后前位上位于两肺中野内带2-4前肋间,左比右略高1-2cm侧位两侧肺门大部分重叠,形似尾巴拖长的逗号,,肺纹理:肺血管、支气管和淋巴管等组成,主要肺动脉分支。呈自肺门区向外延伸放射状的树枝状影。内粗外细,上细下粗,右粗左细一般肺野外带已显示不清。,,肺门结构示意图,,3、 肺叶、肺段和肺小叶肺叶:被脏层胸膜分隔的解剖单位右肺上、中、下三叶;左肺 有上、下二叶。后前位片上前后重叠。在确 定病变的部位时,应结合侧位片。放射影像检查时只

10、能大致判断其空间位置CT可根据叶裂位置判断,但胸廓或肺内严重疾病时判断位置有难度.,,肺段:肺段解剖与支气管解剖位置一致,有单独的支气管、肺动脉正常时X线片不能显示。肺小叶 : 直径约1cm,小叶之间有结缔组织间隔 肺实质与肺间质: 肺实质包括肺泡与肺泡壁肺间质实质是结缔组织所组成的支架和间隔,,正常肺叶位置,,肺叶-右下叶,,(四)纵隔,部位 胸骨后-胸椎前 两肺之间 胸廓入口-膈肌,内容 心脏 大血管 气管支气管 食管 淋巴组织 神经 胸腺 脂肪及结缔组织,,纵隔分区,九分区法 分为前、中、后及上、中、下共九个区 心血管及气管前缘为前、中纵隔分界 食管前缘为中、后纵隔分界 胸骨角T4椎体下

11、缘为上、中纵隔分界 肺门下缘水平为中、下纵隔分界纵隔分区在判断纵隔病变的来源及性质上有重要意义 纵隔肿瘤一般发生在组织结构集中的常见部位,,,(五)膈,解剖 胸腹之间 薄层肌腱 左右两叶 位置 第6前肋或第9-10后肋水平 右侧较左侧高1-2cm 呼吸时运动范围为1-3cm,,膈,影像解剖 圆顶状 内前侧较高 心膈角 (侧)肋膈角 前肋膈角 后肋膈角,,(六)胸膜,肺叶表面脏层胸膜 胸壁内面、横隔上面及纵隔表面壁层胸膜 正常时不显影,,三、呼吸系统基本病变X线表现,(一)支气管改变1、阻塞性肺气肿:肺组织过度充气而膨胀的一种状态。 (1)局限性阻塞性肺气肿: 原因: X线表现为肺局部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稀疏 (2)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 原因:X线表现两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变细、稀疏; 胸廓呈桶状,肋间隙增宽,膈肌低、平;心呈垂位型,,阻塞性肺气肿:见图,,2、阻塞性肺不张 原因: X线表现: (1)局限性肺不张:基底朝外、尖端指向肺门的三角形或片状致密影。 (2)肺叶不张:体积缩小、密度增高,叶间裂向心性移位及纵隔患侧移位;比邻肺呈代偿性肺气肿 (3)一侧性肺不张:患侧肺野密度均匀增高,肋间隙变窄;膈肌升高,纵隔向患侧移位;健侧 代偿性过度充气。,,(4)肺段不张:三角形致密影,基底向外,尖端指 向肺门,肺段缩小。 (5)小叶不张:小斑片状高密度影,与炎症不易区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