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08274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 教学目的: 1.明确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 2.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步骤 3.通过高考试题进行夯实、反馈教学重点、难点 以高考试题为例,分析在做题中读懂一首诗的方法、步骤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鉴赏考查的角度包括,一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 二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解说历年高考对诗歌的考查要求,说明对任何题目 的回答都是在读懂诗作的基础上完成的,万变不离其宗,本节课要解决如何读懂一首 诗的问题。 ) 解答一道古诗鉴赏的题目,是有一定的步骤的,具体概括为: 二教学过程: (一)二抓: 1.抓意象 意象:诗歌描写的对象,包括人

2、、事、景等。 意境:意: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诗中描绘的事物或画面。二者有机融合形成的 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常用意象复习:有些意象在诗歌中反复使用,积淀了文化内涵 ,具有稳固的文化意义。(学生展示意象总结成果) 例 1:(02 全国)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 什么? 【解析】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 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 “折柳” 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

3、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 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 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 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 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 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可见, “折柳”在诗中寓有惜 别怀远之意。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2恰是由 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所以说, “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 【答案】 “折柳”这首曲子

4、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 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例 2:(09 广东)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解析】全诗以明月兴思情,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 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

5、虑以及对家 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 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2.抓特殊词句 例 1:(06 全国)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解析】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 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 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特殊词句】辛苦:对民生的同情

6、例 2:(08 江苏)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 “总为浮云能蔽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 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 治者所重用。 【特殊词句】愁:坏人当道,自己不被重用,忧国、忧民。3【答案】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 国忧君忧民。 (二)三读: 1.读题目,初辨类别 托

7、物言志诗 如: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09 天津)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忧国忧民诗 如:聂夷中伤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思乡怀人诗 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05 全国)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送别友人诗 如: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08 重庆)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边塞诗 如:严武军城早秋(09 全国

8、II)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咏史怀古诗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 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山水田园诗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例: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05 全国)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解析】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日,朝廷里放

9、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 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本应与家中亲人一起欢度。然而,诗人如今在邯郸 的客店里,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抱膝灯前影伴身”正是“举杯邀明月,对 影成三人”的孤独。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说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 ,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而坐的“影”陪伴抱膝而坐的“身” ,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2.读作者,知人论诗 “知人论诗”是古诗阅读解题的一把钥匙。联系作者的身世境遇、思想品格、创 作风格,能更确切地

10、理解诗意题旨,进而准确答题。4例:(09 四川)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解析】(2)这两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包含热爱之情,并 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 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 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补充著名诗人、词人的创作风格: 李白 :清新飘逸 杜甫

11、: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苏轼:雄健豪放 柳永:缠绵悱恻 李清照:婉约凄切 陶潜 :归隐闲适 王维 :寄情山水 辛弃疾 :报国无门3.读注释,帮助理解 粗心的考生常常会忽视文本后面的注释。其实,不起眼的注释里时常包含答题内 容,有时甚至隐含着命题的旨意和答题导向。 例 1:(05 天津)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 感。 【答案】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 现实。

12、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例 2:(07 北京)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y):车 前(草名),可食。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有:得到。掇(du): 摘取、拾取。捋(lu):成把地握取。袺(ji):手持衣角盛物。 襭(xi): 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5【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手法的赏析。就芣苢而言

13、,“有”“掇”“捋” “袺” “襭”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 情感。抓住动词,与诗意联系稍加分析,应该不难。例 3:(09 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 8 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 中有汨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答: 【解析】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 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 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节的崇敬。三总结 “三读”:1.读题目,初辨类别 2.读作者,知人论诗 3.读注释,帮助理解 “二抓”:1.抓意象 2.抓特殊词句四布置作业 完成 09 高考全国 I、全国 II、江苏卷、天津卷、海宁卷诗歌鉴赏题五板书设计诗歌鉴赏能读懂意象 特殊词句 题目 作者 注释 作者情感作者情感 把握感情把握感情 通向诗歌通向诗歌 明确风格明确风格 每个都有每个都有 的载体的载体 的切入点的切入点 主旨的快主旨的快 了解时代了解时代 用每个用每个 速通道速通道 都要用都要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