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26讲 第1课时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课件 中图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375881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3.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26讲 第1课时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课件 中图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2019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26讲 第1课时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课件 中图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2019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26讲 第1课时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课件 中图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2019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26讲 第1课时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课件 中图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2019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26讲 第1课时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课件 中图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26讲 第1课时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课件 中图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26讲 第1课时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课件 中图版(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6讲 区域环境问题及开发与保护 第1课时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一、水土流失读黄土高原区域图,回答问题。,温带季风,千沟,万壑,渭,长城,太行,汾,秦岭,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生态环境,黄土疏松,夏季,2.水土流失的危害,淤积,侵蚀,水文,地貌,土壤,植被,气候,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修筑水平梯田,封坡育林育草,平整土地,打坝建库,【深度思考1】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2)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 ) (3)不同的社会阶段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2、的主导因素不同。( )(4)黄土高原是我国唯一水土流失的地方。( ),二、土地荒漠化读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示意图,回答问题。,1.认识荒漠化,经济活动,土地沙漠,次生盐渍,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 植被景观:图中为_,为_,为_。年降水量:图中A为_,B为_,C为_。本区自东向西随_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_也随之减少。,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400,200,50,距海里程,自然产出,和载畜量,(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_使脆弱的生态环境_。,流水,风沙活动,气候异常,失衡,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

3、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原则:坚持维护_与提高_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潜在荒漠化,生态平衡,经济效益,(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合理利用_。 利用_措施和_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_问题。 控制_。,水资源,生物,工程,能源,人口增长,【深度思考2】 荒漠与荒漠化有什么区别?提示 荒漠是一种自然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是指在非荒漠地

4、区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使本来的耕地、林地、草地逐渐退化为荒漠的过程。 【深度思考3】 什么是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提示 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蒸发旺盛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都有分布。,【深度思考4】 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提示 西北地区的人们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考点一 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原因分析的一般思路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

5、是由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造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指引起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具体分析如图:,(1)自然原因: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地貌、黄土、气候和植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具体分析见下表:,(2)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其中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的植被破坏又是人为原因中的主要方面。具体分析见下表:,2.水土流失的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应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有效模式。坚持合理利用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方法。不同地段应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可结合下面示意图来理解。,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2

6、017河南中原名校1月联考)下图反映黄河下游花园口站在三个不同时段内年径流量及输沙量的变化范围,据此完成(1)(2)题。,(1)花园口站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总体变化趋势是( ) A.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都增大 B.年径流量增大,年输沙量减小 C.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都减小 D.年径流量减小,年输沙量增大 (2)产生图示水沙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全球气候变暖 B.中上游植树造林 C.流域降水增多 D.中上游修建水库,解析 第(1)题,花园口站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年输沙量为5亿27亿吨,年径流量为200亿860亿立方米;70年代年输沙量为6亿18亿吨,年径流量为260亿570亿立方米;20世纪八

7、九十年代年输沙量为2亿13亿吨,年径流量为130亿620亿立方米,故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总体变化都呈减小趋势。第(2)题,全球变暖会导致中纬度变得干旱,导致黄河水量减少,但水量不会减少太多。中上游植树造林能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可以减沙,但不会减少水量。流域降水增多会导致水量增加。中上游修建水库可以大量蓄水,发挥水库的灌溉、供水功用,加上水库水下渗,会导致流量大量减少;水库蓄水会导致泥沙大量淤积,所以修建水库可大量减水减沙。 答案 (1)C (2)D,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一般从自然与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 (1)自然原因: 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

8、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 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 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说明。,考法一 水土流失状况的调查 1.(2013重庆文综,1011)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完成(1)(2)题。(1)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A

9、.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2)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A. B. C. D.,解析 第(1)题,流域产沙量是流域内所有降水造成的土壤流失量的累加,并非仅是暴雨造成的土壤流失量的累加,更不是每次暴雨土壤流失量的平均值。因此选项A、B所述方式是不可行的。收集泥沙的收集池应该设置在流域出口处,而不应该设置在流域源头,因此选项D正确。第(2)题,根据长期试验观测,坡度25以上开垦会造成严重

10、的水土流失,因此25以上为严格禁止开垦坡地,1525为保护性开垦。图中曲线在1525范围内,单位面积产沙量随着坡度增加而迅速增加,25以上为禁止开垦地,水土流失较重,增幅较小。 答案 (1)D (2)A,考法二 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的措施 2.(2013江苏地理,1112)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图1 图2,图1 图2 (1)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

11、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解析 第(1)题,由图2中等高线的分布可知,图中甲区中坡与坡之间有较为宽阔的平地,对比图1中梯田类型可知,适合修筑隔坡梯田。第(2)题,黄土高原的最大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在黄土高原地区修筑梯田一定要注意保水保土,反坡梯田的优点就是保水保土效果好。 答案 (1)C (2)A,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考点二 土地荒漠化,(2)西北不同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及危害,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

12、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2018青海联考)黑河中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和瓜果蔬菜基地,集中了全流域90%以上的耕地和人口,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读图回答(1)(2)题。,(1)目前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 水资源短缺 水土流失 植被退化 沙漠化、盐碱化 旱涝灾害 A. B. C. D.,(2)该河下游弱水河段,近几十年来逐渐由常年性水流变为季节性水流,下游的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向荒漠转变,其主要原因是( ) A.雪线上升,冰雪融水减少 B.降水减少,气候变干

13、 C.植被减少,蒸发下渗增加 D.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解析 第(1)题,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发展,使得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水资源短缺;河流下游绿洲植被退化;出现沙漠化和盐碱化现象。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多发生在地势坡度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的东部季风区。第(2)题,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并且向荒漠转变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全球变暖、气候变干、蒸发增强等),也有人为原因(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并且人为原因为主要原因。 答案 (1)B (2)D,1.判断一个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荒漠化的方法一看位置,经纬度位置在四个沙漠带中。二看年降水量,年降水小于400 mm的地区易发生

14、荒漠化。三看土地覆被和利用类型,土地覆被类型以沙地为主的地区,土地利用中草地减少、耕地增多等可引起荒漠化。四看地形,地形崎岖,若植被破坏,易造成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考法一 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分析 1.(2016海南地理,1618)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1)该固定沙丘( ) 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68月土壤含水量低 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 B. C. D.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15、 ) 风速较大 蒸腾量较大 气温较高 降水量较少 A. B. C. D.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深度越深,土壤含水量越高,故浅层土壤含水量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图中显示68月土壤含水量低。第(2)题,该沙丘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风力大,夏季风力小,但夏季气温高,蒸发蒸腾量大,导致表层水分被蒸发,故68月土壤含水量低。第(3)题,材料显示沙丘所在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故为维护生态安全,应该保持自然演化的过程,减少人为扰动。 答案 (1)C (2)B (3)D,考法二 风沙活动状况及成因分析 2.2014全国卷,36(1)、(2),11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 m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 cm高度范围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