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人格理论与人格塑造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7372703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讲座人格理论与人格塑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专题讲座人格理论与人格塑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专题讲座人格理论与人格塑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专题讲座人格理论与人格塑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专题讲座人格理论与人格塑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讲座人格理论与人格塑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讲座人格理论与人格塑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人格理论与人格塑造人格理论与人格塑造陈 宏(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一、人格概述一、人格概述(一)人格的含义及其特征(一)人格的含义及其特征人格“ personality ”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语 persona ,此词的原意是指 希腊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面具随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换,体现了角色的特点 和人物性格。就如同我国戏剧中的脸谱一样。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 人格。其中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言 行,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人格所具有的“外壳” ,就像舞 台上根据角色要求所戴的面具,表现出一个人外在的人格品质。二是指一

2、个人 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 征。“人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如, “他具有健全的人格” “他的 人格高尚” “他出卖了自己的人格”这些描述包含了人格的多重含义,有法 律意义上的人格,有道德意义上的人格,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也有社会学意 义上的人格。在心理学中人格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呢?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到目前为止,由于心理 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因而对人格的看法有很大差异。综合各家的看法, 可以将人格的概念界定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 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

3、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格的多种本质特征。1 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与人没有完全 一样的人格特点。如“固执”在不同的环境下有其特定的含义,在不同人身上 也有不同的舍义。在娇生惯养、过度溺爱的环境中, “固执”带有“撒娇”的意 思;而在冷淡疏离、艰难困苦的环境中, “固执”又带有“反抗”的意思。所谓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正说明了人格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这就是人格 的独特性。另一方面,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也有一些相同的人格特征, 如中华民族是

4、一个勤劳的民族,这里的“勤劳”品质,就是共同的人格特征。2 稳定性人格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为人格。 例 如,一位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都会表现出沉默寡言的特 点,这种特点从入学到毕业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这就是人格的稳定性。俗话说, “江山易改难移” ,这里的“秉性”就是针对人格说的。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 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改变, 人格也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3 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 控。人格的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

5、 和谐一致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会出现适应的困难,甚至出现“人 格分裂” 。4 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 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 人格功能的表现。(二)人格的结构(二)人格的结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自 我调控等方面。1 气质气质 (temperament)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 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 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孩子刚一出生时,最先表现出来

6、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有的孩子爱哭好动,有的孩子平稳安静。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 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一个人的活泼与稳重不能决 定他为人处世的方向,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人既可以成为品德高尚、有益于社 会的人,也可以成为道德败坏、有害于社会的人。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 任何气质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为平 庸无为的人。2 性格性格 (character) 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许多社 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

7、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所谓态度, 是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 和趋避等方面。态度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中。例如,当国家和集体财产遭受损 失时,有人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奋起保卫,有人则退缩自保,有人甚至趁火打 劫。这就是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这些不同的态度表现在人们的不同行 为方式中,它们构成了人的不同的性格。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如有的人 大公无私,有的人自私自利。这些具有道德评价含义的人格差异,我们称之为 性格差异。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性格有好坏之分

8、,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面貌。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罗和富 尔顿 (Rowe Fulton ,1979) 的研究发现,脑损伤或脑病变对人的性格有影 响。一个额叶受损伤的人,性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病人变得动静无常,有时 爱说粗俗的下流话,对伙伴缺少尊敬,不能容忍约束或劝告,时而极端顽固, 时而反复无常,时而犹豫不决这一研究说明,大脑皮层的额叶与人的性格 有关。3 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 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 统一与和谐。自我认知自我认知 (sel

9、f-cognition)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 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 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 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 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 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自我体捡自我体验 (self-experience) 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 在情感上的表现。如一个人对自己作积极

10、的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尊感;作消极 的评价时,会产生自卑感。自我体验可以使自我认识转化为信念,进而指导一 个人的言行;自我体验还能伴随自我评价,激励适当的行为,抑制不适当的行 为。如一个人在认识到自己不适当的行为后果时,会产生内疚、羞愧的情绪,进而制止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自我控制自我控制 (self-regulation) 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 节的最后环节。如一个学生意识到学习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意义,会激发起努力 学习的动机,表现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的精神。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 我激励、自我教育等。二、人格理论二、人格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

11、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经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动欲区有关,而 且,如果你在一个阶段遇到了阻碍,你就会停留在那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口腔期,快乐来源于口腔的运动。弗洛伊德认为问题出在孩子过 早断奶上面。过早断奶会对小孩的人格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会使小孩形成口腔 期人格。第二个阶段是肛门期,快乐来源于排泄。如果没能够正确地掌握如厕训练,问 题就会出现,形成肛门期人格。第三个阶段是性器官期,快乐的主要来源是性器官。停滞在这个阶段会使男性 或女性过分男性化或者导致女性产生对于关注或控制的渴求。俄狄浦斯情结 (恋母情结,名字来源于一个描述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的希腊神话)就是在这 个阶段产生的。

12、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男性都会产生这样的情结,婴儿到了性 器官期时,会寻求外部客体来达到某种满足,这样,孩子爱上了他的母亲。但 是在他与母亲之间有个障碍孩子的父亲,即使幼儿没有弑父的行为,也会 对父亲有攻击性,而且,幼儿无法分辨心理和现实的界限,他们就会认为父亲 能够识出他们在密谋弑父,父亲会很生他们的气,进而又会去想父亲对自己最 严厉的惩罚会是怎样的呢?他们自己给出的答案是:阉割,所以他们总结出, 父亲会因为他们对母亲抱有非分之想而阉割他们。随后的几年他们便不再对性 感兴趣。接下来就到了第四个阶段:潜伏期,儿童不再纠缠于恋父或恋母情结,性欲一 直被压抑着。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于是进

13、入人格发展的最后时期 生殖 期。在这个时期,个人的兴趣逐渐地从自己的身体刺激的满足转变为异性关系 的建立与满足,所以又称两性期。儿童这时已从一个自私的、追求快感的孩子 转变成具有异性爱权力的,社会化的成人。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如果不能顺 利发展,儿童就可能产生性犯罪、性倒错,甚至患精神病。由于弗洛伊德重视 早期经验,所以他对潜伏期和生殖期没有较多论述。(二)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二)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通过自己的临床与实践,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做了重大的修改,建立了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形成理论,他强调 “ 自我 ” 的作用。埃里克森把人 格的发展看作是自我与社会要求之间矛

14、盾冲突的表现。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 为五个时期:(1) 乳儿期: 此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本阶段主 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家庭以母亲为中心按社会文化要求组成育儿方式,使 婴儿获得舒适及安全的感觉。如果此时缺乏来自护理者的爱抚,或照料无规律, 那么就会产生基本不信任感及不安全感。(2) 婴儿期: 此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意志的实 现。由于在此期间肌肉和神经系统具有了更大的整合能力,而增强了自我力量。 这期间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行为要注意掌握分寸,既要给予其自主权,让儿童 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要有所控制。这样才能养成儿童宽容和自 尊的性格。

15、此阶段发展任务的解决可为今后儿童的遵纪守法做好准备。(3) 幼儿期: 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这阶 段由于知觉和肌肉运动的更加精确化,加上语言能力的增进,大大激发了儿童 的独立性。本阶段儿童有更多的自由,社会也向他们提出了行动要有主动性和 目的性的要求。此期儿童的社会关系已从家庭中的三角关系 ( 儿童、父母 ) 扩充到社会同伴中去。儿童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模仿成人的社会生活,从 而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发展。(4) 童年期: 此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此期儿童开始意识到进入社会,意识到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社会任务,也 必须勤奋学习以期

16、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此期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也 由家庭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及其他社会组织。(5) 青少年期: 此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同一感和克服角色的混乱,体验着忠诚 的实现。如果此期不能很好地解决自我同一性,则产生角色的混乱或消极的同 一性,这是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或形成了与社会要 求相背离的以及社会不予认可的角色。这一阶段是青少年追求性别、职业、信 念和理想等方面同一性的标准化时期。补充内容: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他率先提出 “ 人生 历程八阶段 ” 理论,并详细论述了每个阶段特定的心理、社会发展课题,称 之为 “ 心理社会危机 ” 。艾氏认为,每个阶段心理、社会发展课题的完成、 危机的解决,就会产生积极的品质,反之,就会产生消极的品质。1 婴儿时期:信任 不信任( 0 1 岁)这是获得信任感而克服不信 任感阶段。所谓信任,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的婴儿对母亲或其他养育者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 周围的人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