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心理研究ppt培训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7366984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110 大小:5.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视觉艺术心理研究ppt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视觉艺术心理研究ppt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视觉艺术心理研究ppt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视觉艺术心理研究ppt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视觉艺术心理研究ppt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视觉艺术心理研究ppt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视觉艺术心理研究ppt培训课件(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NIMATION SCHOOL OF CUC,目 录,第一章 以人为本的艺术形式 第二章 美术形式的整体效应与延伸作用 第三章 形式意味与抽象表现 第四章 形式效应的变异与恒常 第五章 装饰形式与文化 第六章 艺术的社会化变异,导 论,本课程针对美术创作、设计与理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向当今的前沿领域,从视觉心理分析切入,对美术表现形式的成因和效应进行逐层深入的分析。课件附以设计图解和大量精选图例,图文并茂。该课程避开了陈陈相因的理论套路和时尚色彩,打破了创作与理论之间的隔膜,融实用性,方法论和原理性理论为一体。,立足在对生活和艺术实践的体验之上,从视觉心理和社会心理分析的角度切入原理性论

2、证,重点放在形式效应的实证性分析上,以大量图解、图示增强理论分析的可感性和实效性。这是从视觉效应的规律中探讨艺术创造和审美评价,是先了解艺术的自律性再来区分和认识艺术的社会化作用,是用辩证关系的方法论去化解各种僵化程式和固定标准,是先认识艺术本体“是什么样”,然后才有可能回答艺术“应该怎么样”。而这一切还要归结为解答艺术实践中的问题。不然,为理论而理论的著述就成了理论圈内的游戏,没有可靠的基础理论作依托,空洞的观念更新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理论必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课程转向贡布里希、阿恩海姆、苏珊朗格等理论著作中吸取营养,在这种科学试验的基础上多加艺术探索,以实际体验对上述理论进行重新判断和筛

3、选,将繁琐、零散的论证归于提纲挈领,注重可感性、艺术性、实用性,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从艺术理论建设和美术教育的需要来看,现在迫切需要切实的艺术研究一种解决艺术实践问题的学问。陈陈相因的理论套话和花样翻新的时尚空论已经使人们厌倦,理论不应该成为在观念、名词和逻辑之间推论的游戏。在生活与艺术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把艺术视觉效应的研究推向了前沿。,一、美术形式的视觉效应,丰富的生活感受可以通过多种媒介传达,语言表达是一种,视觉形式传达也是一种,它们各自有不可替代之处。美术形式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联系的中介一种感性沟通的桥梁,一种寄托情意的载体,一种万物在心灵上的对应物。在创造艺术的惨淡经营中,表现形式

4、是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它就像缠绕其间的精灵,隐现无常、挥之不去。艺术形式贴近人性与自然,当意欲和功利纠缠艺术之时,形式对世俗生活保持着距离,有所超脱、有所升华,它是人类实实在在的需要,也是对生活虚虚幻幻的补偿。,对视觉效应的研究内容侧重于美术形式,与艺术设计联系更为直接。这一研究领域汇聚了视觉心理、社会心理、艺术设计、美术创作、美学等多种问题的交织,处在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相交的重要坐标上。从哲学意义上来看,它处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理论分界线上, 因而具有普遍意义。,形式效应具有广义性有时表现为形式因素组合关系的独立作用,为视觉心理来整体把握;有时体现为内在的形式结构,为各种表现目的所适用

5、;有时是指艺术处理方法,有时只是一种艺术表现的中介。这里没有采用在国内流行的关于形式美的概念,是因为形式的作用并不局限于美或不美的问题。通常说的形式美,是同多种社会因素、多种关系相结合、相适应的产物,不宜同形式自身规律混为一谈。此外,也有对形式理论现状的顾虑。从80年代初美术界关于形式美的大讨论至今,众说纷纭的形式美已成为一个含义混乱、界限不清的概念,所以要撇开它以示区别。,形式对于艺术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普通内容,通过精彩的表现形式,可以成为赏心悦目、意味无穷的艺术品;几句白话配上优美的音乐节奏和旋律,可以使人一唱三叹。是形式赋予了它艺术生命和艺术感染力,否则,就可能只是对现实的模仿,是自

6、然标本,是一种唠叨。 美术之所以不同于科学挂图、看图说话和宣传口号,正是有赖于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形式是关键,形式对美术或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起决定性作用,艺术品的不朽,需要借助那不朽的表现形式。表现形式问题也是艺术理论中的根本性问题。即便是写实性绘画,表现形式也举足轻重。,凡高的油画风景,其艺术价值体现在那独特的表现形式上,而不在于写实的景色。对于视觉艺术,重要的不在于表现什么,而在于如何表现,如果脱离可感知的视觉效应,一切评说都是枉然。克莱夫贝尔关于“艺术乃有意味的形式”的论断广受重视,自然有他的道理。,法国美学家苏里奥认为,美学和艺术学是“形式的科学”,而

7、自科学则是“内容的科学”。提及此意不是为了深究如此提法是否合适,而是确信形式表现是艺术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从艺术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来看,艺术重形式、重感性、重直觉,是有道理的,扬长避短才是最佳选择。如果有一天美术家和艺术理论家都来大谈主义、透视灵魂、表现哲理,这对于美术界和哲学界的双方也许都是一种不幸。,吴冠中先生对形式作用有一些独到的见解:“美术作品的唯一手段就是形式,一切思想感情的表达只能依靠形式来体现。形式,它主宰了美术。纯形式美是存在的,并被大量利用到建筑、家具、服饰及一切工艺品中,但对于绘画,我个人绝不满足于纯形式的视觉舒服感,我爱绘画中的意境,不过这意境是结合在形式美之中,首先须通过形

8、式才能体现。”。,形式当然不是艺术表现的全部,但它是艺术自律的基础。脱离这个基础的艺术理论研究有可能远离艺术本体的规律,成为越来越复杂、越说越糊涂的玄学。对形式效应的视觉心理分析,要着眼于艺术自律的范围;对影响形式效应的社会心理分析,是着眼于社会因素的异化作用。明白了前者的根基性,才能真正理解后者的延伸意义。,中国美学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社会内容的决定作用有过最充分的强调,大约也有过最混乱:甚至是无聊的论争。排除政治异化因素对良知的扭曲以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把艺术的自 律性与社会的它律性混为一谈;二是不从人与社会的实际出发,不从艺术体验与实证中考察,而是用既定的观点去解释艺术,有

9、时干脆是“六经注我”。,内容和形式谁决定谁,应该首先了解美术那自在、自为的内在规律,在吸取前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从艺术的体验中去探讨美术形式可感知、可操作、可实证的各种艺术效应,这是获取真知的第一步。我们可以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视觉感受,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审美心理原理,从艺术创作、设计学的角度来研究形式表现。在这三条线的综合、交织中,侧重把形式效应产生的源与流、构成因素和实效分析作为主要内容。如果这种研究能在艺术实践中得到验证,也就必然具有美学的理论价值。,从这个基础上来解答有关形式构成、艺术效果、创新方法、风格流变、社会异化、审美判断等诸多问题,必然会引发新的思考。这样比浮在表面,从理论

10、到理论的演绎和观念先行式的创新要切实有益。,二、正视艺术实践与理论中的问题,创作者的经验谈时有精辟之论,但往往流于感性认识和局部经验,难免以偏概全,尤其是在规律性的问题上难以深究其理;一些理论研究者的论证,由于缺乏真切的艺术体验,沉湎于抽象的推理之中,往往过多的纠缠空洞的概念,较少联系实质性问题。如果加上陈陈相因的惰性和不求甚解的学风,就会显得空泛、教条、避实就虚,使人有隔靴挠痒之感。 中国有一个“博士卖驴”的典故,可以用来形容繁琐的铺垫,其特点是把简单的问题学究化;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东拼西凑、甲乙丙丁,打光磨平四平八稳,然后名之为概论,其特点是把无用的东西系统化,这两种令人头疼的理论现象应

11、该极力避免。,脱离视觉效应来谈视觉艺术会不着边际,不了解视觉特征和心理反应而论审美,往往会流于空谈。阿恩海姆认为:“对于艺术家所要达到的目的来说,那种纯粹由学问和知识所把握到的意义,充其量也不过是第二流的东西。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必须依靠那些直接的和不言而喻的知觉力来影响和打动人们的心灵。”。我们对于艺术形式的研究,正是要了解艺术效应是怎样“影响和打动人们的心灵”,泛泛的理论概述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艺术问题自然同哲学观念有联系,而不当的治学方法会把这种关系变成“两层皮”。国内著名学者周国平曾尖锐地指出:“当今批评界的时髦做法是,在批评文章中食洋不化地贩运现代西方某些哲学性的批评理论,堆砌各种哲

12、学的、准哲学的概念。,他所说的情况也同样适用于美术理论界。 研究艺术问题不必先贴上主义的标签,任何主义都代替不了生活感悟和对美术的考察。如果不触及美术自身的性质,不了解美术表现形式的前因后果,不能体现在直观可感的视觉效应上,观念翻新的意义就值得怀疑。没有深入体验,很难形成丰富微妙的艺术感受;没有在比较中的鉴别,很难有精确的鉴赏力。,审视艺术宜取平视的角度。如果把艺术作为非常之物去顶礼膜拜,架高它、再去仰视它;或是“高屋建瓴”,自立观念去摆弄它、俯瞰它,这些视角都有可能使艺术变形。,撇开这些异化、变形的东西,用凡人的眼光来看问题也许更为准确。就像在安徒生的寓言中小孩眼中的“皇帝的新衣”一样。艺术

13、是人类生活的伴随物,必然与生命感受和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理论家自定的条条框框不可能改变这个根本特性。我们要关注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要注重艺术的实践意义,走出那种为观念而理论、用“行规”和程式去指导艺术的怪圈。那些在概念、逻辑、语义之间的演绎,“为赋新诗强说愁”,会把问题越说越复杂,从国内的美术理论探讨的情况来看,泛泛的观念之争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唯有求实的治学态度和辨证的思维方法可以让我们走出困境。,三、多岔路口的研究取向方法论探索,研究形式效应意味着跨入了多岔路口,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众说纷纭的研究领域。正确提出问题,选择正确途径,寻求适当的研究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方法论本身就是真理的

14、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形式效应的难处在于,它牵涉到多学科交叉,理性与感性并重。艺术表现诉诸感情、注重感性,但又必然在理性的科学规律之中,这就使对感性的艺术进行理性分析成为可能,打通它们需要有理论认识和艺术感悟两个方面的功力。,解答局部问题需要统领全局的原理。艺术不是对美学标准的套用,需要站在对社会、对生活、对艺术认识的角度去寻求哲学的解释,而不是颠倒过来,先从观念出发去诠释艺术。如果从艺术与生活认识出发,就可以在错综复杂的哲学、美学观念中,在不同的体系之间找到相通之处。细察各种有价值的理论就会发现,学术论争中有许多糊涂官司,经常是由于视角不同,语意不明,范畴界定不清,对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或对同一

15、道理的不同表述而引起,由此引发的混乱比比皆是。沟通误解,分理头绪,是形成合理而科学的理论框架首先要做好的工作。,从生物学中获得知识,还要界定它对视觉心理研究的范围与层面。现代生物学对视觉生理、神经元的功能作出的科学解释,是研究形式效应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必经的层面。我们期待更为翔实可靠的科学依据和结论。不过,现在不可能单从视觉生理的反应上找到关于产生形式效应的全部答案,因为,人毕竟不只是感官和神经元的构成物,视觉心理问题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感知功能在形成过程中也包含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的生活体验、视觉经验和艺术实践对形式效应产生的影响更值得重视。,孤立地从形式因素中寻找美的固有特性将是徒劳

16、的。,只有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在视知觉与形式特性的相互作用中探索形式规律,才能解释千变万化的形式效应,才能把握形式创造。形式的属性只是美感的组成部分,不可能就是美的本身。,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形式效应是合适的切入点。,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学理论、现代生物学、物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视觉心理学的研究奠定了雄厚基础。艺术家的大量艺术创作和生活体验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个背景下,艺术视觉心理学的研究蓬勃兴起,其中格式塔心理学派尤为引人注目。需要特别提及两位研究艺术心理的世界著名学者,一位是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阿恩海姆,一位是被列为认知派艺术心理学的代表人物贡布里希。他们把对人的视觉心理研究和艺术形式的实证性考察结合在一起,既能站在理论的高度,又有缜密而具体的效应分析 。,阿恩海姆,美籍德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艺术与视知觉(1954)、视觉思维(1969)、走向艺术心理学(1972)等。阿恩海姆的美学思想是以完形心理学为基础的。他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完形心理美学”。阿恩海姆强调接受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的主动性,认为作品的物理样式并没有被观赏者的神经系统原原本本地复制出来,而是在他的神经系统中唤起一种与它的力结构相同的力的样式。所以欣赏者总是处于一种激动的参与状态,而这种参与状态,才是真正的艺术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