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要义(上海交通大学2009)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362200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6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要义(上海交通大学2009)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要义(上海交通大学2009)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要义(上海交通大学2009)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要义(上海交通大学2009)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要义(上海交通大学2009)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要义(上海交通大学2009)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要义(上海交通大学2009)课件(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要义,二OO九年十月,内容提示:,黄帝内经基本要义,要求:,了解黄帝内经主要思想 理解黄帝内经对医学和哲学的贡献,黄帝内经要义,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性,号轩辕氏、有熊氏,神话中五天帝之一,传说有宫室、养蚕、医学、舟车、文字、音律、历法、算数等发明,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 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仅存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要义,汉书艺文志方技

2、略:“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医经: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著作 “经”强调很重要 “内”相对于“外”而言,黄帝内经要义,内经的八十一篇中,就有四十五篇论及阴阳,其中 : 素问 生气通天论、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素问 调经论、灵枢 本藏、素问 宝命全形论、素问 金匮真言论等篇 灵枢 阴阳清浊、灵枢 阴阳系日月、灵枢 阴阳第二十五人等篇,黄帝内经要义,哲学思想,黄帝内经要义,哲学思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

3、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黄帝内经要义,哲学思想,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俯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下,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哲学思想,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哲学

4、思想,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黄帝内经要义,哲学思想,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

5、;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哲学思想,黄帝内经要义,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内经要义,哲学思想,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哲学思想,黄帝内经要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

6、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哲学思想,黄帝内经要义,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哲学思

7、想,黄帝内经要义,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哲学思想,黄帝内经要义,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哲学思想,黄帝内经要义,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

8、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哲学思想,黄帝内经要义,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哲学思想,黄帝内经要义,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

9、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哲学思想,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内经要义,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哲学思想,黄帝内经要义,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哲学思想,黄帝内经要义,哲

10、学思想,阴阳别论篇第七,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黄帝内经要义,哲学思想,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黄帝内经要义,哲学思想,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言人身之藏腑中阴阳,则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

11、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 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黄帝内经要义,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小肠,心,胆,肝,胃,脾,大肠,肺,膀胱,肾,哲学思想,黄帝内经要义,哲学思想,黄帝内经要义,总结: 内经对周易和老子的“阴阳”学说是采用 了重新诠释与继续 发展 ,使前 体 中的原有理 论得 到 了进一 步 的升华,不仅形成了更全面的“新阴阳思想”大成体系,也是一部截止到秦汉中期 融古代 中国关于生命 、医学、天文 、气象 、心理 、历算 、地理 、逻辑等众多学科认知结晶

12、的伟大科学著作 ,被后人公认为完全能与周易、老子“道德经”、孔子“论语”等古代经典著作 同光辉的大成性思想体系,杨力周易与中医学M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31 白全贵 ,师全民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郑州:州大学出版社,2003:164190,黄帝内经要义,整体思维,天人相应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自身的统一,阴阳雩(y)重,重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阴阳离合论篇第六,整体思维,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整体思维,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中和”观是古代基本的哲学思想

13、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 礼记 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中和”观,正是内经的基本观点,“中和”思想,黄帝内经要义,“中和”思想,“中和”观贯穿于黄帝内经的生理、病理、情志、治疗、养生等各个方面: “阴平阳秘”是人体生理的最佳状态; “阴阳失和”是致病根源; “七情太过”是阴阳失和的表现; “协调阴阳”是治疗原则; “调合阴阳”是养生之道。 阴阳“中和”观就是突出人体自身的整体和谐性,强调人与天地这个系统的整体和谐。,黄帝内经要义,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14、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中和”思想,黄帝内经要义,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中和”思想,黄帝内经要义,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中和”思想,黄帝内经要义,至真要大论篇,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中和”思想,黄帝内经要义,治未病思想,四气调神大论篇第

15、二,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要义,求是精神,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黄帝内经要义,(岐伯曰)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

16、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泄。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求是精神,黄帝内经要义,求是精神,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黄帝内经要义,中医理论是依靠直观观察,通过思辨,推测的途径研究人体而建立起来的。它所涉及的对象不是人体本身而是以人体功能为依据抽象出来 的理想化的理论人体模型 ,把对人体的认识局 限在整体上和动态上。这样,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笼统,模糊,不可分解的弊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