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_内部_培训班_第十章__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7352470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8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_内部_培训班_第十章__态度与品德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_内部_培训班_第十章__态度与品德的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_内部_培训班_第十章__态度与品德的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_内部_培训班_第十章__态度与品德的形成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_内部_培训班_第十章__态度与品德的形成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_内部_培训班_第十章__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_内部_培训班_第十章__态度与品德的形成(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第二节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第四节 培养,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要点: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不失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3、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生的;,(二)态度的结构,1、认知成分 认知是指认识事物的过程。态度的形成,必须先有认知,才能确定人或事物的作用、意义、结果等。倾向性思维方式。2、情感成分

2、对一事物的态度,总是掺杂或多或少的感情色彩,并且感情往往比认知更重要。 3、行为成分态度直接导致人的行为意向。 三因素中情感起到主要作用。 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趋向 喜爱? 接受,回避 厌恶? 拒绝,一定类型的行为,环境事件刺激,认知加工,态度的发展模式,理解态度时应注意: 1.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与能力不同。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成任务(能不能)态度则决定人们的任务的选择(愿不愿意)策略(会不会学) 3.态度是通过后天学习而形成的。态度不是天生的,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习得的。,态度的五种基本特性:,经验性; 倾向性

3、; 社会制约性; 相对稳定性; 可变性;,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是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的过程;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品德是知与行的统一;,态度与信念,我们来体会下面的两句话:人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信仰。无信念的躯体,如同行尸走肉。,信念为什么重要,信念转变,态度才会改变! 态度转变,行动才会改变! 行动转变,习惯才会改变! 习惯转变,人格才会改变! 人格转变,命运才会改变! 命运转变,人生才会改变!,心

4、态控制你的命运,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质量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控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 你不能样样胜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2、道德情感 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有三种形式: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对某种具体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

5、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3、道德行为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原则和规范。 品德是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体身上的落实和表现。 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 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的自觉行为,是知情与行为的统一。,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同1、实质相同:态度包括在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也是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2、结构一致:都由知、情、行三个部分组成

6、。,异: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各种事物的态度,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的内化水平由低到高分别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达到性格化水平的稳定状态才能被称为品德。,第二节 中小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行为者的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

7、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自我中心阶段(25岁) 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朦胧的了解,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没有形成道德判断。 权威阶段(68岁) 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规则是不能改变的; 评定是非时总是报极端的态度,非好即坏; 判定行为总是看后果的严重性,不考虑主观动机; 把惩罚看作是天意和报应。 可逆阶段(810岁) 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当然判断仍然是不成熟的。,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儿童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

8、合作,共同决定和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公正阶段(1112岁) 可以独立地作出合理的判断。 规则是人们相互协商的,可以改变; 判定行为要看行为的后果,也必须看主观动机; “好心”还是“坏心”? 惩罚是人们协定的,必须与所犯的错误相称。,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 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中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则。,下面就是皮亚杰在研究中所用的两对对偶故事。,第一对: 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

9、内有15只杯子,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吃柜子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第二对: A、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她替母亲裁衣。但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洞。 B、有一个叫玛格丽特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 问题: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

10、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欧洲有个妇女患了一种特殊的绝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镇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药剂师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而他索价还要高出成本的10倍。药剂师花了400美元制造镭,而一小剂药他竟索价4000美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试过各种合法途径,但他一共才借到2000美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允许他赊帐。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试过了一切合法手段,但他都失败了。于是,一天夜晚他撬开药店的门

11、,为他妻子偷来了药。,海因茨两难故事,海因兹是对还是错?为什么? 他是不是好丈夫? 药店老板对不对? 如果生病人不是他太太,他会不会去偷? 从法律上看,对还是错?从道德上看,对还是错?,柯尔伯格道德发展论的主要内容,前习俗水平:道德价值取决于外在要求。 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习俗水平:道德价值着眼于社会要求。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定向)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后习俗水平:道德价值着眼于道德原则。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口诀:惩 功 寻 遵 社 伦,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主

12、要表现为:形成了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生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道德观念原则性增强,但仍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丰富,但比较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但愿望与行动常有一段距离。初二年级时品德发展的关键期,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品德以自律形式为主 总的来看,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态度改变是在一

13、定的社会影响下,在既有态度背景下形成新的态度的过程。其本质是个人的继续社会化。 (一)依从 有从众和服从两种类型从众是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被迫服从称为顺从,是表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 依从阶段行为的特点: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求。,(二)认同 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行为的特点: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不受外界压力控制。 (三)内化 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

14、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行为特点: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它是认知改变的先决条件。人有一种维持平衡的需要,当认知不平衡时,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从而促使个体改变自己的观点和信念。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性格地图:上海人: 永远的时尚,永远的“软“ 精明精细,虚荣,市侩,耍滑头.但是办事认真,守规,效益高. 江浙人: 因为有水,永远与灵性在一起,重商,男人细腻,女漂亮. 安徽人

15、: 斜阳殘照徽州梦.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但小农意识,是安徽最大的弱点. 广东人: 只有一个标准.先行后思考,重实干,讲效益,轻理论,全民皆商,目的就是赚钱 四川人: 嘴上有一种火锅味道 直爽,好斗,有韧性,耿直,火爆,天性幽默达观. 北京人: 北京人干什么都要大.关心政治,热情,开朗,率直,大气,做什么要大. 东北人: 打架胆大,经商胆小.讲义气,粗犷,野性,无酒不言商,不挣小钱 山东人: 文得好,武得也好.义气,敦厚尚礼,恋乡, 排外,侠义尚武. 蒙古人: 在草原上奔跑的汉子.剽悍不屈,英勇善战,奔放,坚强,落莫孤烟,亦酒亦歌. 河南人: 中国的娘。河南人是中国的缩影,古老,典型的中国人.

16、刚直,忠厚,儒骨道民,包容开放.,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一、有效的说服 注意的问题: 1、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的论据;对于理解能力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可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 2、说服时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研究:观察学习又称无尝试学习、社会学习、模仿学习或替代性学习,指学习者通过对榜样人物的行为及结果的观察来进行的学习。 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尽量与学生相似。,最能引起儿童模仿的楷模,1、儿童最喜欢模仿心中最重要的人; 2 、儿童最喜欢模仿与他同性别的人; 3、 儿

17、童最喜欢模仿曾获得荣誉的人、出身高层社会及富有家庭儿童的行为; 4 、同辈团体内有独特行为甚至曾受到惩罚的人,并不是一般儿童最喜欢模仿的对象 5、 同年龄同社会阶层出身的儿童,彼此间较喜欢相互模仿。,经典实验 攻击实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否抗拒诱惑方面,对诱惑的抗拒也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加以学习和改变。瓦尔特斯(R.H.Walters,1963)的实验:他将5岁儿童分为三组,让其参观诱人的玩具,并告知不许玩。 过程 榜样奖励组:看电影,情景相同,小孩玩后,其母看见大加赞赏并一起玩;榜样批评组:看电影,情景相同,小孩玩后,其母看见后批评;控制组:不看电影。然后让儿童单独呆在房间里十五分钟。 结果 第一组不顾禁令去玩,平均克制80秒;第二组平均克制7分钟,有的15分钟;第三组平均克制了5分钟。 结论 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样、模仿而获得。道德和道德行为不能单靠道德说教去完成,周围人的现实道德榜样更重要。电影、电视、书刊一类的宣传工具的作用不容低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