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考点4近现代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7351846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6.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考点4近现代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考点4近现代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考点4近现代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考点4近现代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考点4近现代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考点4近现代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考点4近现代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4 近现代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主干知识整合,考纲考情分析,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 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 夯实基础,一、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服饰的变化 (1)原因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服饰变革潮流开始萌动。 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推动。 (2)表现 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清政府改革官定服饰制度。 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新服饰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 (3)影响:洋装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 .的产物。,抓主干,长袍马褂,中西合璧,2.社会习俗 (1)“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

2、。 民国政府发出 ,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清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 维新派倡导发起女权运动,成立“ ”。 (2)礼仪 日常礼仪:民国之初, 、握手取代跪拜、作揖等,显示出 、自由等文明精神。 近代婚姻: 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体现人权平等的自由恋爱、简约、时尚的新式婚礼出现,主要发生在 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 丧葬礼仪: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剪辫通令,不缠足会,鞠躬,平等,新文化运动,通商口岸,3.大众传媒 (1)报刊 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 1872年创刊的 成为近代中国

3、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1884年,申报馆创办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新文化运动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2)电影 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 1905年,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定军山。 1913年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摄制完成。,申报,歌女红牡丹,(3)作用 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 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表现 (1)铁

4、路的发展 1881年,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 1909年,中国工程师 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詹天佑,(2)水运与航空 1872年, 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诞生。 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 年。此后十年,航空事业发展较快。 (3)通讯的变迁 清朝后期: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后设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民国时期: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 ,数年后,撤销外

5、国在华开办的“客邮”。 2.影响 (1)经济和观念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 。 (2)社会和生活上:大大增强了中外联系,促进了社会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轮船招商局,1918,邮传部,万国邮联大会,思想观念,三、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1.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 2.表现 (1)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 (2)城市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3)进入互联网时代:1995年,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影响、改变了人们社会生活

6、的方方面面。 (4)时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人们的观念、穿着、家居、流行语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1.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 (1)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 (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重理

7、解,2.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3.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 (1)政治方面:壮大新社会阶层的力量;推动民主革命进程。 (2)经济方面:促使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加速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融入世界(与国际接轨)。 (3)思想文化方面:推动西学的传播;促进思想解放。 (4)社会生活方面:有利于革除旧有陋习;社会生活渐趋文明化。,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 探究重点,主题一,文明碰撞与交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 社会流行词汇反映了社会的变迁。,【问题】 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某一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要

8、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要明确观点,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中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分析流行词汇及其出现的背景即可。 (2)联所学,找关联: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习俗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变。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形势和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 (3)提信息,找关键: 材料中“兴民权”“革命”“共和”“约法”“人民代表”“村民委员会”等词汇反映出与政治方面的关系。 材料中“洋布”“洋火”“实业救国”“列宁装”“三大改造”“粮票”“专

9、业户”“乡镇企业”“股票”等词汇反映出与经济方面的关系。 材料中“师夷长技”“科学”“她”“互联网”等词汇反映出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答案】 示例一:流行词汇受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影响,又反映了政治民主化的状况。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在当时成为流行词汇。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成为流行词汇。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思想,民主成为流行词汇。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成为流行词汇。20世纪90年代,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推进

10、了农村民主制度建设,村民委员会成为流行词汇。 示例二:流行词汇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又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涌入中国,洋布、洋火成为流行词汇。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实业救国思潮的流行,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实业救国成为流行词汇。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粮票成为购买粮食的票证。三大改造和粮票成为流行词汇。1978年改革开放,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了大批专业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专业户、乡镇企业成为流行词汇。1992年,十四大以

11、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纷纷投资股市,股票成为流行词汇。,示例三:流行词汇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又反映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状况。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在当时流行。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流行词汇。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思想与科学精神。提倡新道德,主张男女平等,创造出了新词“她”,民主与科学成为流行词汇。“她”成为流行词汇。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向苏联学习,社会上列宁装流行。改革开放后,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互联网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成为流行词汇。,【深化拓展】 一

12、、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西方入侵: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2)经济发展: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3)民主思想: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4)政府推动: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2.

13、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 (2)从过程看:与西方侵略相伴始终,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在中西、新旧并存中出现中西合璧。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仍广泛存在。,二、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1.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

14、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主题二,开启民智大众传媒的变迁,【问题】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报刊的功能,并以民报为例阐述其历史作用。,【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问题包括两个,一是报刊的功能,根据材料信息概括;二是历史作用,限定词是“以民报为例”,结合所学知识总结。 (2)联所学,找关联:近代报刊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及先进思想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启迪民智。 (3)提信息,找关键: 反映出办报活动与当时现实斗争关系密切。 反映出时期民报的历史作用。 【答案】 功能:报刊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

15、 作用:民报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深化拓展】 报刊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3.为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政论性报刊。 4.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主题三,近代化的“桥梁”近现代交通的发展,材料一 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变化图,材料二 新中国火车机车的发展历程,【问题】 据以上材料分析

16、近现代中国铁路交通业发展的主要特征。,【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问题近现代中国铁路交通业发展的主要特征。要求为据材料分析。 (2)联所学,找关联:近代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且多为洋人操控,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现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突飞猛进,铁路修建也发展迅速,成效惊人。 (3)提信息,找关键: 由材料一柱状图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受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影响,中国铁路交通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 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火车机车制造经历了“修复组装技术改进自主创新领先世界”的发展历程,体现了现代中国铁路交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答案】 特征: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缓慢,受限于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现代中国铁路交通在国家独立、国力发展的前提下发展迅速,成效显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