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其五)》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57351367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其五)》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其五)》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其五)》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其五)》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其五)》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其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其五)》(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饮酒(其五),24,诗歌,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难点),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重点),来自点拨,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他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隐之路。他共创作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来自点拨,饮酒诗共20首,

2、大约写于诗人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之后,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结庐( ) 喧( ) 东篱( ),部分来自点拨,l,xun,l,yu( )然 xn( )阳,部分来自点拨,悠,浔,导思1.这首诗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志趣?是如何表达的?,归隐之趣,关键词: 人生追求,优美诗境,导思2:最能体现诗人悠然自得心情的句子是哪句?,抒情,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饮酒(其五)课文朗读。,1.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3、悠然见南山。,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尔: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注释:,翻译课文,建造房舍在众人聚居之处,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你问我为何能够这样?只要心远离尘俗,自然觉得住处僻静了。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闲适地遥望南山。,译文:,原文: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注释:,山气氤氲,傍晚景色真好,飞鸟相伴归还。这其中包含着人生的许多意趣,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注释:,部分来自点拨,如何理解“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这两句诗?,【答案】因为作者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虽居闹市却觉得偏僻安静,这

4、两句体现了作者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自由,厌恶官场的黑暗虚伪。,部分来自点拨,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答案】本题运用赏析古诗词名句法。这两句诗妙手偶得,浑然天成,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怡然自得,那样超凡脱俗,以景物衬托诗人的闲适。“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与自然,不是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写出了作者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部分来自点拨,3.“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能否将“见”改为“望”?,【答案】“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将“见”改为“望”不好。“ 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

5、意之为,而是采菊 时,无意间,山入眼帘。,部分来自点拨,4.分析最后两句诗的含义。,【答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点明诗歌主旨。“此中”指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指隐居生活。“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景象中悟到的自然意趣,它包含了大自然淡泊闲逸、自由随性、各有所归的意趣,也包含了物我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趣。,部分来自点拨,【答案】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 往,“而无车马喧”是因为诗人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等。,【难点探究】诗人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饮酒(其五),身居田

6、园,心志高远情怀高洁,怡然自乐,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朴素淳厚,寓情于景,意境深远。 本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全诗融说理、抒情、写景于一体,语言貌似平淡,却意味深长、诗意盎然,朴素而形象地反映了陶渊明归隐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这首诗是作者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作业2:完成典中点上的习题,温馨提示:以上作业的课件均见本课文件夹。,饮 酒,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字元亮,

7、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曾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他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田园生活被他用诗高度纯洁化和美化,变成了痛苦的现实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他的诗表现了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走近作者,是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代表的、通过描写田园自然风光以表达恬淡情怀的诗歌流派。 一般地说,田园诗人都以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及乡村生活为诗歌的表现对象,抒发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回归自然和恬静古朴

8、生活的向往,并由此折射出诗人不慕名利的旷达心境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心情。在艺术手法上,崇尚平淡充实,追求朴素自然。,田园诗派,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陶渊明在晚年还写出了著名的散文桃花源记并诗,营造了一个乌托邦社会。,背景介绍,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此四句平中见奇,貌似实写,

9、却是虚写,由虚处见意,实是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和处世的哲理。,本诗结构:可分为三层:,第二层为中间四句,描写了幽静雅致的自然景物及悠然自得的心神情态,寄托了深厚的意蕴,创造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第三层为最后两句,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提示“真意”,点题作结。,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诗歌主题,课文研讨:,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

10、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理解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比如“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白云”是关乎“思友”的意象;“明月”是一个“思乡”、“思人”的意象;“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11、,“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咀嚼。,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表现的“真意”即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

12、精神的抽象“自然”。在这里,山水田园的描写不仅仅是当作表现诗人心灵“自然”的背景而存在;两者在诗中是浑融混一的。这种“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乃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它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殊艺术效果。,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1、2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3、4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58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当堂小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