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评课记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345854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鹳雀楼评课记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登鹳雀楼评课记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登鹳雀楼评课记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登鹳雀楼评课记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登鹳雀楼评课记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登鹳雀楼评课记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鹳雀楼评课记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鹳雀楼评课记录时间:2014 年 11 月 5 日地点:六年级办公室与会人员:李正想 王献芳 郭琼 王云霞 严志东 鲍春华严志东 方红霞 张卉利 汤琳 刘凤清辜浩英 黄红丽 记录:郭琼一、黄红丽老师说课说教材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 20 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一)情境教学法(二)扶放结合法(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四)合作学习法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二)初读指导(三)悟读古诗1、解词看图,领会诗意2、展开想象,化诗为文3、赏读古

2、诗,熟读成诵(四)指导写字说板书设计二、中心发言人辜浩英黄老师的教学流程始终是遵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呈现的,从初读感知细读感悟熟读转化拓展延伸书写生字,环环紧扣,收放自如。学生在层层推进的研读赏析中充分理解与感受了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所揭示的哲理,同时也自然地积累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三、在座老师精彩点评汤琳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这样的分散与整合也随处可见,颇具匠心。如:在初读课文时,请学生自己读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已经懂了,还有哪些不懂,打个小问号。学生自学之后,老师组织大家交流,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解决在自学中的疑虑,又共享了学生个体阅读的收获,有利于知识意义较为完整地建构。张卉利

3、在学习一、二行诗句时,老师借助媒体再现了课文情景,营造了一幅夕阳西下、黄河滚滚的画面,让学生通过交流、画画、移情、朗读等多种方式依次理解、感悟了诗句的意义,最后,老师又巧妙的用引读的方式将两行诗句所描绘的意境连缀成一个整体。方红霞今天的课堂,学生的朗读由浅入深,由他及我,不绝于耳,犹如天籁之音缓缓诉尽诗人的情、自己的情,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有理解层面的读,有感悟层面的读,有积累内化的读,有个人读,有齐读,有引读,等等。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个环节:在学习第二行诗句时,老师先引导学生自由读读,用心听听诗中的声音,在引出诗句后便请了多名学生来读,然后,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请学生借助文字想象情景,读

4、出气势。王献芳教师精妙的语言,媒体精美的画面再现了诗文的情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身在此楼中”中的遐想,而老师不时假设性的提问:小朋友,当你站在鹳雀楼上看到这情景,会说什么话?读了第二行诗句后问:想一想这是怎样的情景,你觉得怎么样?等等。老师灵活的引领帮助学生自然转换了角色,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了一体。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同时,更与诗人的心灵沟通,生成了学生多彩的内心文化和心智结构,让整个课堂呈现了这种景、弥漫着这份情。王云霞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黄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

5、,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使图、文、声立体同时输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去感悟古诗,使书本上的知识得到内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四、李主任总结在本节课中,黄老师注意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黄老师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然后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