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332534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十)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十)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十)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十)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十)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十)(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同步测试卷高中同步测试卷( (十十)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文言文文言文(3)(B 卷卷)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用典,也叫用事,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等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用典作为一种文学修辞,如刘勰所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其功能主要是使文辞更为含蓄和典雅。中国古代用典修辞早就有之。在 20 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了“互文性”的说法,它大体的意思是:一个文本不可能完全是自己的创造,一定是从别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或是明写,或是化在自己的文章中。其实这个说法与中国古代的用典的意思差不多。用典变成了“互

2、文性”,传统的文学修辞法变为现代的文学修辞法。那么,用典与社会文化有何联系呢?首先,用典这种文学修辞方法与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密切相关,换句话说,正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不断生成导致了用典这种文学修辞。社会精神文化的最初的生成可能是从民间到上层的,下层的百姓在劳动的实践中,由于有感受、有需要,形成了最初的歌谣。历史已经证明,下层劳动者创作的歌谣,必然会被上层的士人看中,于是拿过去加工,成为诗歌或其他作品。这种情况一代又一代这样持续下来。而士人从下层劳动者那里“拿过来”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典”了,他们可能增加或减少一些字句,改变一些字句,或者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这过程从广义上说,就是用典。中国士

3、人加工、改造、整理过的最早的诗歌(如诗三百),不断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创作成新的诗歌作品,这就更是“用典”了。因此“用典”是精神文化生成过程的重要一环,也可以说,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使“用典”成为一种文学修辞,“用典”是社会精神文化生成的产物。其次,再从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看,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创造,另一方面是后一代的文化总是从前一代、前几代的文化里面继承一些成分。这继承中,必然要引用前代若干具体的资料,以说明新的文化意义,这就是典型的“用典”了。若用刘勰的话来说,文学的发展离不开“通变”两个字,“变”是根据现实状况提出新主张、写出新篇章,这是对古之变;“通”就是要学习古典,熟悉古

4、典,吸收古典,使“变”建立在“通”的基础上。那么在这“通变”中,“用典”也就自然成为创造中重要的环节了。更重要的一点是,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情况不同,士人崇尚的风气不同,这又区别出“用典”的多少、好坏等。为什么到了宋代,会出现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把“用典”推到极端,提出“夺胎换骨”和“字字有来处”的主张呢?这就与宋代士人推崇的风气有关。他们更看重书本,而看轻了生活,或者说从现实逃向书本领域。黄庭坚生活的时代,现实社会问题堆积如山,如与北方民族矛盾已经十分严重,内部纷争不断,而他们觉得他们面对的现实问题解决不了,他们逃向书本是他们与现实矛盾无法协调的产物。这样,黄庭坚看重的是杜甫和韩愈的诗“

5、字字有来处”。以上所述,说明了文学修辞中的用典的种种情况,其最深根源仍然在社会文化中。我们不能离开社会文化的状况孤立地来理解文学修辞中的种种问题。(摘编自童庆炳社会文化对文学修辞的影响)1下列关于“用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典作为一种文学修辞,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等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亦即刘勰所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B在中国,用典修辞早已有之,然而在西方,直到上个世纪才出现,比中国晚了很多。C用典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引用,直接引用前人言论和事迹,一种是化用,把前人言论和事迹化在自己的诗文里。D西方文论中所说的“互文性”,指从别的文章中引用了、

6、化用了某些成分,其意思与中国古代的用典相似。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已经证明,下层劳动者创作的歌谣,必然会被上层的士人看中,拿过去加工,从而成为诗歌或其他作品,所以,士人的创作就是不断加工、改造、整理的过程。B诗经不断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创作成新的诗歌作品,这也说明了用典是社会精神文化生成的产物。C“江西诗派”把“用典”推到极端,提出“夺胎换骨”和“字字有来处”的主张,这与宋代士人崇尚重书本、轻生活的风气有关。D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造,而且二者密切相关,继承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继承的变化发展;这当中“用典”是重要环节。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

7、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士人之所以逃向书本,是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现实社会问题很多,而且他们觉得他们面对的现实问题无法解决。B“用典”这种文学修辞与社会文化渊源很深,与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发展,与各时代不同的社会风气及士人崇尚的不同风气密切相关。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句诗中的“塞上长城”是化用南朝大将檀道济被宋文帝冤杀时所说的“乃坏汝万里长城”一语,这就是用典,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D用典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修辞,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引起了中外文论家的重视,所以文学创作应多用典。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8、,完成 47 题。黄尊素,字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除宁国推官,精敏强执。天启二年,擢御史,谒假归。明年冬还朝,数陈边事,力诋大将马世龙,忤枢辅孙承宗意。时帝在位数年,未尝一召见大臣。尊素请复便殿召对故事,面决大政,否则讲筵之暇,令大臣面商可否,帝不能用。四年二月,大风扬沙,昼晦,天鼓鸣,如是者十日。尊素力陈时政十失,末言:“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疏入,魏忠贤大怒,谋廷杖之。韩力救,乃夺俸一年。既而杨涟劾忠贤,被旨谯让。尊素愤,抗疏继之,忠贤得疏愈恨。八月,河南进玉玺。忠贤欲侈其事,命由大明门进,行受玺礼,百僚表贺。尊素上言,事获中止。五年春,

9、遣视陕西茶马。甫出都,逆党曹钦程劾其专击善类,助高攀龙、魏大中虐焰,遂削籍。尊素謇谔敢言,尤有深识远虑。初入台,邹元标实援之,即进规曰:“都门非讲学地,徐文贞已丛议于前矣。”元标不能用。杨涟将击忠贤,魏大中以告,尊素曰:“除君侧者,必有内援。杨公有之乎?一不中,吾侪无噍类矣。”万燝死,尊素讽涟去,涟不从,卒及于祸。大中将劾魏广微,尊素曰:“广微,小人之包羞者也,攻之急,则铤而走险矣。”大中不从,广微益合于忠贤,以兴大难。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知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于是取空印白疏,入尊素等七人姓名,遂被逮。使者至苏州,适城中击杀逮周顺昌旗尉,其城外人并击逮尊素者。逮者

10、失驾帖,不敢至。尊素闻,即囚服诣吏,自投诏狱。许显纯、崔应元搒掠备至,勒赃二千八百,五日一追比。已,知狱卒将害己,叩首谢君父,赋诗一章,遂死。时六年闰六月朔日也,年四十三。福王时,追谥忠端。(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三,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汪文言初下狱/ 忠贤即欲罗织诸人/ 已/ 知为尊素所解/ 恨甚/ 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 欲杀之B汪文言初下狱/ 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 知为尊素/ 所解恨/ 甚其党/ 亦以尊素多智虑/ 欲杀之C汪文言初/ 下狱忠贤即/ 欲罗织诸人/ 已知/ 为尊素所解恨甚/ 其党亦以尊素多智/ 虑欲杀之D汪文言初下狱忠贤/ 即欲

11、罗织诸人已知/ 为尊素所解/ 恨甚其/ 党亦/ 以尊素多智/ 虑欲杀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讲筵,文中指天子的经筵,即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B廷杖,是明代皇帝惩处官员的一种酷刑。在殿阶下杖责朝臣,可能有当庭被杖死者。C削籍,指革职。“籍”指官帽。D驾帖,在明代,秉承皇帝旨意,由刑科签发的逮捕人的公文。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黄尊素精明强干,敢于直谏。他是进士出身,担任宁国推官,多次向皇帝陈述边防事务,也敢于批评边关将军做法的错误,并请求皇上与大臣面对面讨论问题。B黄尊素担任大臣期间,魏忠贤独揽朝

12、中大权,他没有屈服,而是勇敢地与魏忠贤及其党羽作斗争,多次上书言事,遭到魏忠贤的嫉恨。C黄尊素刚入官府时,对帮助过他的邹元标说不要在京城集会讲学;对杨涟、魏大中弹劾魏忠贤的事情,黄尊素也劝解说时机不到不可急躁。D听说自己要被逮捕,黄尊素穿上囚服投案;在狱中得知狱卒要谋害自己,他先叩谢皇上、父亲的恩惠,写一首诗后自杀。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译文:_(2)忠贤欲侈其事,命由大明门进,行受玺礼,百僚表贺。尊素上言,事获中止。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登鹳雀楼畅 诸

13、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8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5 分)答:_9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 分)答:_(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通过舟对水的依赖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的句子是“_,_”。(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精神的诗句是“_,_”。(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_,_”。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狼外婆佚 名十岁那年,我还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亲是科研所的高级工程师,母亲是大企业的部门经理,我是他们的心肝宝贝。可是一夜之间,我从天堂跌到了地狱父母因飞机失事双双遇难。几天后,一个五十岁左右恶鬼般的老太太来到了我家,姥姥和姥爷让我叫她“奶奶”。看到这个老太太,我有些害怕,她简直像极了童话故事中的狼外婆。几天后,姥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