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讲-练-结】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 第4课《归去来兮辞》【结】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331516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7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讲-练-结】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 第4课《归去来兮辞》【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预-讲-练-结】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 第4课《归去来兮辞》【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预-讲-练-结】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 第4课《归去来兮辞》【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讲-练-结】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 第4课《归去来兮辞》【结】(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结】人教必修 5 第 4 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资料一、学习探究乐与悲 对于本文内容,写乐还是写悲?传统说法写乐。通篇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抒写了作 者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是一首诗化的田园牧歌。但近来有人以为此文忧乐相生, “诗人 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 , 字里行间潜藏着人生的凄凉。 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 心灵悲歌。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请阐述你的理由。 答:认为写的是乐认为写的是乐。 首段“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等四句,抒发归途之乐。次 段描写归居独处之乐。 “载欣载奔”四句写到家之乐, “携幼入

2、室”四句写天伦之乐, “引壶 觞以自酌”四句写家中独居之乐, “园日涉以成趣”四句写园中独涉之乐, “云无心以出岫” 写独处安闲之乐。第三段“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等诗句尽 情描写归耕之乐。第四段“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一边从事农耕,一边赋诗作文,享受着文人隐士的高雅之乐。最后写“聊乘化以归尽,乐 乎天命复奚疑” ,用一“乐”字收束全篇。 认为本文忧乐相生认为本文忧乐相生。 辞以慨叹“心为形役”起笔,这里包含了几多辛酸。诗人为口 腹之计,羁身宦海,固是“心为形役” ,然后弃官归田,也是出于无奈,又何尝不是“心为 形役”?“

3、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终成泡影,诗人“惆怅而独悲”啊?第二段透 过貌似逍遥闲谈的表象,能窥见诗人隐隐作痛的内心。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反 衬诗人沦落尘网,陷身官场,与世沉浮,受人羁绊的无奈, “景蘙蘙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用夕阳晚照、光景暗淡渲染悲凉情怀。第三段“欢乐其表,忧痛其里” 。 “乐琴书以消忧” , 只有诗书琴韵才可以寓情传志,消愁解忧,而一般的“亲戚” 、 “农人”则只可形交,不可神 往,这是世无知音的隐忧。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径丘” ,暗示诗 人隐而不发、深藏不露的遗世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就是一位遗弃世人也被世人遗弃 的

4、山林隐士。特立独行,遗世独立,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 “木欣欣以向荣,泉消消而始 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看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诗人不是欢欣鼓舞, 而是自伤自悼,这份敏感与哀伤正是诗人久积于心,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的自然流露。第四 段强烈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又使我们分明意识到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感叹人生苦短,强调委心命运,其实是去留难定, 心力不及的无奈和痛苦。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否定了忧心忡忡,心神不定的犹豫不决, 其实正暗示出平日里心有所求,志有所得的煎熬难耐。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乐天安命正折射

5、出何去何从、取舍难定的怀疑和忧虑。三、素材储备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素材积累梳理:素材积累梳理: 1坚守精神家园。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归宿。田园是诗人的归宿, 那里有鸡鸣狗吠的祥和幽静,有桃李榆柳的花果飘香,有村落炊烟的温馨可人,有躬耕自食 的坦然踏实,更有纤尘不染的心灵和自由美好的生活。他坚持着一份崇高,一份淡泊与清净。 那份出于自然、回归自然、纤尘不染的至真性情才是诗人真正的精神家园啊! 2放弃的智慧。陶渊明由于受传统的儒道思想薰陶,又受家族环境的影响,因而有著“猛 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截然不同的志趣。可惜,在那混乱的时代、黑暗的社会当 中,他始终没能找到施展自己

6、才华的机会。当社会的现实真的不容他的理想时,刚直坦率的性情,使他不甘“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 ,于是他只好辞官而去。诗人回归自然,回 归性情,保持了真我思想。 3崇尚自然。陶渊明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他长期隐居农村,心平静气地接受田园和田园 生活作为自己的生存环境。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在他 的心目中,大自然的一切都生生不息,自乐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他摆脱了人 间世俗的种种羁绊烦扰,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与自然“和一”的境界。 4高昂的头颅。 公元 405 年冬天,彭泽县令陶渊明的上司来视察,别人劝陶渊明穿着整齐, 态度谦恭地去参见这位官员。一向正直清高

7、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 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的小人折腰。 ”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 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踏入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成了中国士 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5。享受亲情。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让陶渊明好累。他 选择了离开,酣眠的午夜,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小船。全新的生活 随着初升的太阳,就要开始了,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 起品尝着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的友情以及难得的亲情。尽管有时有劳累、彷徨、 块垒和长啸,但亲情为他疗伤,给他希冀和抚慰,给他激励和温暖

8、6让心灵远行。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 心灵宁静?陶渊明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让思想在南野田园中自由飘荡,在水面轻轻摇荡;与 寂寞高洁的菊松倾心交谈,倾听鸟的对唱,虫的独吟;让知识的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 一片绿洲。那时,我们也像陶渊明那样实实在在是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7寂寞与诗意。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 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 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 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

9、,要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 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8张扬个性。陶渊明个性张扬的旗帜在飘扬。他是菊,有孤芳自赏的高傲品质和傲然脱俗 的高尚人格。他更是松,是孤独的、寂寞的、挺拔的、傲岸的。人生最可贵的是固守,而固 守的是松的贫瘠、菊的凄美,如果没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挺立一生的 主体人格,又如何能“卓然见高枝”呢?陶潜的选择恰好代表了人们对精神自由的终极追求: 个性的张扬和人性的解放。 9角色与本色。自然的人在社会中常常扮演着不同角色。有时, “心为形役” ,成了自己、 他人和外物的奴隶,不再是自己了。但是,人们的内心又时时刻刻渴望着能摆脱俗世的羁绊, 能自由轻松地生活。所以,要像陶潜那要敢于放弃角色,回归本色,按照自己内心真实去生 活。这是一种智慧和勇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