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word版】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329283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百强校word版】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全国百强校word版】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全国百强校word版】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全国百强校word版】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全国百强校word版】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百强校word版】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百强校word版】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华夏文明自形成以来,其演绎空间一直是以黄河流域河洛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华夏先民常常以身处“地中”自居,周人已称“宅兹中国” (何尊铭文) 。 “中国” ,首先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是指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另一方面, “中国”又具有政治、文化上的象征意义,常与“夷狄”并举,体现了华夏文明的自我认同。在此意义上, “中国”又指华夏文明主体所建立的政权。六朝之前,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与政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基本吻合,华夏政权控制的黄河流域核心区域才被视为“中国” 。因此,秦汉时期江东虽在帝国控制之下,但并不被视为“中国”

2、 。江东地区曾是“吴人” “越人”的居住地,其族属有中原人的因素,但总体上是古越人。秦汉时期,中原人不断南下,进一步改变了江东地区的族群结构,也有力地促进了江东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可以说,秦汉时期的中原移民为江东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六朝时期江东“中国化”奠定了重要基础。东汉末年,为了躲避战乱,大量中原移民进入江东,极大地改变了江东地区原有的社会和族群结构。孙策、孙权正是抓住和顺应了这一历史机遇,凭借移民力量,积极经营江东,建立了和中原相对抗的区域性政权。孙吴政权的建立,加速了江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原化” 。与之相反,政权鼎力的格局反而强化了江东“吴人”的身份认同感,加剧了江东

3、地区与“中国”的政治疏离。西晋永嘉六年,为躲避战乱,中原地区民众又一次开始了大规模南迁。这次南迁的核心群体是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南下士人均是政治、文化精英;因此,永嘉南奔之后, “号洛阳为荒土” , “中国”虽在,而其人已去。至此,政治意义上的“中国”也就不在“中国”了。南下的中原移民虽然被迫迁居他们曾经鄙夷的“卑薄之域” ,但为了凸显政治、文化意义上的存在,他们强调自己的“北人”身份,强调学术、文化、习俗与“吴人”的差别,强调自己在政治、文化上的优越性,继而形成了垄断的门阀政治。因此,渡江南下的司马睿,在初期并没有得到南方世家大族的认同,经过王导等人的努力弥合,南迁的中原士族与江南大族之间矛

4、盾有了一定的缓和,并获得“吴人”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司马睿也部分得到了南方士族的认同,在江东站稳脚跟并建立起了东晋政权。然而,南下的中原移民,一直保持和强调自己的“北人”身份;因此, “吴人”与“北人”之间一直存有浓厚的南北情结,相互诋毁、争斗之事时常发生,也影响了“北人”的“南化” 。东晋后期,刘裕集团开始崛起,并于 420 年建立了刘宋政权。与此同时,鲜卑人所建立的北魏也逐渐控制了中原地区,形成了新的南北对峙政治局面。在此情况下, “南人” “北人”有了新 的历史含义。北方的魏人称江东人为“南人” ,有时也称“吴人” 。而江东地区,无论是中原移民的“北人”还是“吴人” ,都以“中国”自居,称

5、居住于中原地区的魏人为“北人” 。此时, “南人”与“北人”已不完全是江东地区内部的族群之分,而逐渐演化为南北政权之间的“华夷”之分和“正统”之争。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下,江东地区实现了“中国化” 。(摘编自张齐明移民与六朝时期江东的“中国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作为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原先是指以黄河流域河洛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周朝时期就有“中国”一词。B“中国”在秦汉时期所含的地理空间意义与政治文化意义基本是一致的,指华夏政权所控制的黄河流域核心区域。 C “中国”具有政治、文化象征意义,与“夷狄”共同体现了华夏文明的自我认同,又指华夏文明主体建立的政权。D“

6、中国”在秦汉时期并不包括“吴人” “越人”居住的江东地区,尽管那时江东地区也归秦汉帝国所控制。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来源:学+科+网A 秦汉时期的中原移民改变了江东地区的族群结构,促进了江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六朝时期江东“中国化”奠定重要基础。 B 永嘉之乱,洛阳沦为荒土,中原地区的民众又开始了大规模南迁;从此以后,政治意义上“中国”也就不在“中国”了。 C 借助中原移民力量,孙策兄弟在江东建立了和中原相对抗的区域性政权,客观上加速了江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原化” 。D 刘宋政权与北魏鲜卑政权形成南北对峙后,此时“南人” “北人”演化为南北政权之间的“华夷”之分、

7、 “正统”之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永嘉南奔之后,南下中原移民特别强调自己的“北人”身份和与“吴人”的差异,以及政治、文化上的优越,进而形成门阀政治。 B 东晋政权之所以能在江东建立,是与南迁的中原士族与江南大族之间的矛盾的缓和,以及跟“吴人”一定程度上的合作等有关。 C 由于不断南下的中原移民始终抱有“北人”情结,常常与吴人发生争斗;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北人”的“南化”速度。D 秦汉以来,中原人移民江南是为了躲避战乱;否则, “北人”凭着自身的优越感,是不会主动迁居他们鄙夷的“卑薄之城”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

8、言文,完成 4-7 题。舒元舆,婺州东阳人。地寒,不与士齿。始学,即警悟。去客江夏,节度使郗士美异其秀特,数延誉。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列棘围,席坐庑下,因上书言:“古贡士未有轻于此者,且宰相公卿由此出,夫宰相公卿非贤不在选,而有司以隶人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罗棘遮截疑其奸,又非所以求忠直也。诗赋微艺,断离经传,非所以观人文化成也。臣恐贤者远辱自引去,而不肖者为陛下用也。今贡珠贝金玉,有司承以棐笥皮币,何轻贤者,重金玉邪?”又言:“取士不宜限数,今有司多者三十,少止二十,假令岁有百元凯,而曰吾格取二十,谓求贤可乎?岁有才德才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

9、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俄擢高第,调鄠尉,有能名。裴度表掌兴元书记,文檄豪健,一时推许。拜监察御史,劾按深害无所纵。再迁刑部员外郎。元舆自负才有过人者,锐进取。大和五年,献文阙下,不得报。上书自言:“马周、张嘉贞代人作奏,起逆旅,卒为名臣。今臣备位于朝,自陈文章,凡五晦朔不一报,窃自谓才不后周、嘉贞,而无因入,又不露所缊,是终无振发时也。汉主父偃、徐乐、严安以布衣上书,朝奏暮召,而臣所上八万言,其文锻炼精粹,出入今古数千百年,披剔剖抉,有可以辅教化者未始遗,拔犀之角,擢象之齿,岂主父等可比哉?盛时难逢,窃自爱惜。 ”文宗得书,高其自激卬,出示宰相,李宗闵以浮躁诞肆不可用,改著作郎,分司东都

10、。元舆为牡丹赋一篇,时称其工。死后,帝观牡丹,凭殿阑诵赋,为泣下。(选自新唐书舒元舆列传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B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C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D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陛下”原指站在台

11、阶下的侍者,后来逐渐演变成大臣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尊称。B “高第”既指官吏考核成绩优等,也指生员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等。根据语境,可推断文中的“高第”为后者。C “晦”和“朔”分别指阴历每月初一和最后一天。 “晦” “朔”连用,有时指一个月,有时指阴阳交相变化,文中的“晦朔”指前者。D “员外郎”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唐宋沿其制。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舒元舆受人赏识。客居江夏时,节度使郗士美多次为他扬名;做鄠县县尉时,裴度上表举荐他;文宗赏识他自负激昂的精神。B舒元舆很有文才。他写的

12、檄文很有气魄,受到时人的推重赞许;他写的一篇牡丹赋十分精巧,皇帝读后被感动得流泪。C舒元舆为人自负。他向朝廷递送自己的文章,自认为才能不比马周、张嘉贞差,只是始终没有发挥才干的机会。D舒元舆积极建言。到尚书省参加考试时,他向朝廷上奏,既为参加考试的生员讨公道,又表达了自己对朝廷选贤任能方面的看法。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夫宰相公卿非贤不在选,而有司以隶人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2)岁有才德才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来源:学科网 ZXXK(三)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登 楼杜 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

13、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注】玉垒:山名。西山寇盗:指吐蕃。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8历代诗家对此诗评价极高,清代诗人沈德潜说这首诗“气象宏伟,笼盖宇宙,此杜诗最上者” 。请结合颔联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价的。 (5 分)9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 ,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6 分)(四)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来源:学.科.网 Z.X.X.K(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 ”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14、(2)在送东阳马生序中“ , 。 ”两句述说了自己早年穿着旧衣服出于哪些衣着光鲜的同学之间,而心中毫无羡慕之情的状态。(3)白居易琵琶行中“ , 。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乙 选考题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老娘土江岸钟海强舰长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甲板上,目不转睛地嘹望着一望无际的海域。近处,白色的浪花在蓝色的海面上翻滚,仿佛蓝色的布匹上点缀着细碎的白花;远处,海天一色,分不清楚哪是天哪是

15、海,海的蓝把天的蓝彻底消融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再过一个月,他就要告别心爱的舰艇,告别祖国的南海疆域,解甲归田。也许,这一次出航,就是他的最后一次。作为一名守卫南海二十多年的老兵,他当然忘不了他在海军的第一个岗位:某礁盘的守卫战士。 今天,他带领他的舰艇出航,恰好路过那个礁盘,他计划在那里停泊一下,故地重游。 近了,近了,礁盘就在眼前。他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其实,钟海强是土生土长的大别山人,参军之前是个旱鸭子,见过的最大的水域就是他家门前的那条洗脂河淮河上游的一条支流。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那批兵来到了南海。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他们下连队了。他进驻了一个岛屿。后来才知道,他驻扎的地方根

16、本算不了岛屿,只是一个礁盘-358 号。礁盘只有篮球场大小,四周比海平面高不了多少,稍有风浪,礁盘就被海水淹没。他们班其实是驻扎在礁盘中央高高的钢筋架上。这种凌空高阁上的生活,让他头晕目眩,呕吐不已。 班里只有三个人:班长、副班长和副班长口中的“新兵蛋子”钟海强。钟海强水土不服,没完没了的呕吐几乎使他虚脱了。 班长急得直搓手,一迭声地问:“怎么办?怎么办?” 副班长斜睨着钟海强,轻蔑地说:“新兵蛋子,熊样儿!” 钟海强从床上挣扎起 半个身子,对班长说:“用老娘土,煎水,给我喝。 ” 班长根本没听清楚钟海强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一个“土”字。 “土?这里哪儿有土? 要土干什么?”他狐疑地问。 “土,老娘土,在我包里。 ”钟海强说。 班长打开钟海强的包,仔细翻了翻,没找到老娘土。 班长看看钟海强,钟海强看看班长,稍顷,他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看看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