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word版】辽宁省2016版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不全)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329161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6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百强校word版】辽宁省2016版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不全)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word版】辽宁省2016版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不全)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word版】辽宁省2016版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不全)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word版】辽宁省2016版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不全)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word版】辽宁省2016版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不全)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百强校word版】辽宁省2016版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不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百强校word版】辽宁省2016版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不全)(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盛世缘何都会短命在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盛世出现过三次,即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开元盛世及清代的康雍乾盛世。除此之外,还有过几个小规模的治世。但据统计,数千年中国历史,盛世和治世累计加在一起,不过400年左右,剩下的都是充斥着灾荒、动乱和腐败的平世和衰世。每个盛世都有一个大规模的乱世为前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是文景之治。在这个盛世出现前20年,中国刚结束了秦末战乱。十余年的战乱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损失,历史学家一般的推断是,秦汉更替过程中的战乱,使中国人口损失了约30%至50%。至于经济损失,更是惨重。大汉王朝建立之初

2、,大概比任何一个王朝都要狼狈,老百姓没有一点存粮,连皇帝的马车都配不齐马匹,宰相出门都得坐牛车。中国历史上最为人艳称的盛世当然是“贞观之治”加“开元盛世”。这个盛世的背景一样是空前惨烈的人口损失。在李世民登基的前三年,隋末的大规模战乱方才平息。而清代盛世的背景也是持续数十年的大屠杀和大破坏。明清易代之际,人口损失至少4000万,其中直接死于清军屠城的就高达700万。更为极端的例子是四川的人口变化,1626年四川人口为356万,到了30多年后的1661年,人口还剩下95万,损失了近四分之三。极衰之世的大破坏,正是盛世出现的必要条件。中国传统王朝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压力,而大战乱则为新王朝解脱

3、了人口压力,提供了兴起的宽阔舞台。正是隋末战争导致的人口大量死亡,造成田地大量抛荒,唐王朝才能实行均田制,给每个男丁发放一顷田地。战乱导致的自然“土改”,同样是汉初、清初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在大动荡过去之后,新王朝只要能保证几十年内不发生大的政治动乱,那么,并不需要它提出多么高明的发展策略,只需无为而治,顺势而行,自然就会收获一个丰盈的经济自动恢复期。盛世的出现,得益于衰世提供的教训前代统治者倒行逆施的严重后果,给看够了人间悲剧的后代统治集团以极大警醒。三大盛世的君主们,都非常善于从前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汉王朝建立之后,整个政治高层都在思考强秦何以暴亡。贞观之治的出现,更要

4、感谢隋炀帝这个“反面教员”。与此相似,清初的几代帝王,也无不以晚明弊政作为自己施政之镜鉴。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百姓剥削过甚。而清人入关之初,立即废除明末“三饷”(辽饷、剿饷和练饷)。鉴于明代教训,清代统治者所定的赋税水平为历代最低,从康熙到乾隆,皇帝们都恪守“永不加赋”原则,怕重蹈晚明覆辙,不敢越雷池一步。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盛世,都是极衰之世付出高昂学费后考出的高分。当然,付出了极衰之世的代价,并不见得肯定收获盛世。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所有的灾难都能由进步来补偿,更多的时候,灾难换来的只是更大的灾难。来源:Z*xx*k.Com因此,盛世出现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遇到英明的帝王。中国历

5、史上三大盛世,都是由素质超强的君主缔造。盛世君主,一是要政治才能出众,二是要自制力超群。深宫之中,妇人之手,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并不容易。事实上,一代帝王的精明强干还不够。盛世的出现,往往是几代人的接力努力达到的结果。中国盛世出现的规律是,一个英明强悍的开国帝王为新王朝立定规模,打下基础。开国帝王去世后,往往会出现一个小小的磨合动荡调整期,再由另一个精明强干的子孙打开王朝发展的瓶颈期,将王朝推上盛世。出现一个英明的帝王,在中国历史上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而连续几代帝王都能雄才大略,那就更是如同彩票中奖一样难得,因此,中国历史上盛世如此之少也就不难解释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极而衰”的

6、结局。而且,盛世的倾颓,往往在极短时间内定局。汉武帝前期是汉代统治达到的最高峰。然而武帝在极盛之后,很快导致了衰败。晚年更是天下大乱。唐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号称“全盛”,繁荣景象史所未见,但“安史之乱”的狂飙,瞬间吹散了旷代繁华。乾隆盛世的政治清明与全面腐败,更是只隔了瞬间。乾隆死前3年就爆发了白莲教大起义,清朝从此一蹶不振,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从盛到衰,如此迅速,其原因当然是这些盛世的出现依赖的是人治。中国历史上的几大盛世,只在史书上留下了统治者手腕的精明,人格的强大,却没有留下太多制度性的成就。盛世君主往往是英明与昏聩集于一身,理智与膨胀合为一体。他们既是辉煌成绩的创造者,也是王朝衰落的罪

7、魁祸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历史,大规模的盛世从汉代开始出现,终于清代康雍乾,先后三次,总计400年左右。B人口和经济的巨大损失,使大汉王朝初期狼狈不堪,百姓生活艰难,朝廷日子也不好过。C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压力,而新王朝振兴也往往得益于人口压力的缓解。D无为而治,顺势而行,并不是高明的发展策略,但对于大乱之后的新王朝来说,却可能促进其经济发展。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三大盛世中的帝王们都善于以前朝弊政为借鉴,并积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B付出极衰之世的代价,收获盛世,还是用灾难换来更大的灾难,并不是一代帝王

8、的政治才能与自制力等素质能决定的。C中国盛世出现的规律表明,打下基础的帝王和打开王朝发展瓶颈的后代帝王需要卓越的才能,对两代帝王之间的帝王则要求不高。D以人治国,而不是以制度治国注定了盛世君主往往是盛世的缔造者,也是王朝衰落的罪魁祸首,盛世也难避“盛极而衰”的国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盛世与治世时间短,平世和衰世时间长,这使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经常被阻断,百姓也常常遭受极大的苦难。B盛世的出现,得益于衰世提供的教训。同理,所有末世的帝王之所以亡国,也在于不善于从盛世中汲取营养。C连续几代帝王都能雄才大略,如同彩票中奖一样难得,这句话和俗语中所说的“富不过三代”是同一个

9、道理。D盛世的倾斜,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定局。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盛世的衰亡有惊人相似的轨迹。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张公讳英字敦复,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迁侍读学士。十六年,上始选儒臣置左右。设南书房,命公入值,赐第西安门内。当是时,三番扰乱。凡战陈兵饷方略一皆取断宸衷。而上尤勤学问,故事经筵有常期。上日御乾清门听政,后即适懋勤殿召儒臣讲论经义无期。时公率晨入暮出,暂退辄复宣召,或辍食趋宫门,小心慎密,久之,上益器重。每巡幸辄以公从。一时典诰之文多出公手,迁翰林学士。充经筵讲官。迁工部尚书,再调礼部。公自跻卿贰至典秩宗,皆兼掌

10、院学士并管詹事府。寻坐不祥审编修撰拟谕祭都统佟国纲文引用悖谬。罢尚书,仍管翰詹教习庶吉士。三十一年复职,先后充国史馆方略、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总裁官,三十六年会试正考官。再乞休,不允。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上尝语执政,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也。公为人淡静寡欲,自壮盛,即有山林之思。四十年冬,遂请告归。濒行,赐宴畅春园 。公既归里,冬日城居,自余三时多在龙眠双溪间,自是徜徉山中者。凡七年,为聪训斋语、恒产琐言,教子弟以务本力田随分知足之义。四十二年,圣祖南巡,迎谒行在至江宁。上将返跸,公再留宿。是时总督阿山愈加

11、钱粮耗银供南巡。江宁知府陈公鹏年持不可。总督既积怒知府素强项,欲是以罪,供张故不办,扈从王大臣及侍卫多言知府诽谤巡游,罪不赦。及公见上,盛称鹏年,总督意沮,陈公得免罪,反以是见知,竟为名臣。四十七年薨,年七十有二。赐祭葬,谥文端。来源:学+科+网(选自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八,有删改)张文端公老家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选自姚永朴旧闻随笔)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

12、/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 B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 C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 D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 ,清制,经筵讲官,为

13、大臣兼衔。B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清代工部是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C典诰,泛指经书典籍,也指典章诏令一类文字,后也指草拟诏令的官职 ,本文中的典诰是指经书典籍。D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英才华横溢,学问精深。他担任皇帝的经筵讲官,先后担任国史馆方略等多部书籍的总裁官,也担任会试的正考官。B张英淡泊名利,重视家教。他致仕回家后,

14、以山水为性情,怡然自乐。他谆谆以务本力田、随分知足的道理告诫子弟。C张英恭敬谨慎,勤勉政事。他多次随从康熙皇帝巡行,皇帝多次赐宴畅春园。康熙皇帝称赞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D张英平和谦让,敦睦友善。他写信平息桐城老家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的争端,于是才有了“六尺巷”的佳话。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公见上,盛称鹏年,总督意沮,陈公得免罪,反以是见知,竟为名臣。(5分)(2)张文端公老家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苏秀道中(宋)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

15、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霖:一连数日的大雨。此句语出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8这首诗的颔联很有特色,请结合诗歌赏析。(5分)9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蜀道难中“ , ”两句就传达了一种凄凉之意。(2)屈原在离骚中写了与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相似的境遇的诗句是

16、“ ,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体现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乙 选考题来源:学科网ZXXK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前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三点周波一他看看手表,发现老婆已经出去35分钟了。他有点不安地在客厅里踱了一会步,然后泡了一杯茶,倚着沙发背,打开了电视机。老婆终于开门进来了,手里拎着满满一篮菜。她边擦手边笑着说:今天菜市里人多,误了点时间。他说:嗯。老婆熟练地往地上摆好几张废弃的报纸,把菜篮子搁了上去。老婆说:我把今天买菜情况汇报一下吧。他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