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j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7324364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介入放射学j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介入放射学j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介入放射学j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介入放射学j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介入放射学j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介入放射学j》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介入放射学j(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介入放射学,总论,学习目的,1.了解介入放射发展史 2.熟悉并掌握介入放射学所需的器材 3.熟悉并掌握介入放射学常用的药物,(一)介入放射学及发展史,1.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VR)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结合临床治疗学原理,在医学影像设备(如DSA、CT、B超等)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2.发展史,(1)世界介入放射学发展简史 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同其他科学一样也是在探索、创新、完善中发展起来的。1928年Santos等完成第一例经皮直接穿刺主动脉造影。1931年DOS St

2、antoa首先用针穿刺腹主动脉完成了最早的主动脉造影。20世纪40年代根据Curnand及Richards的经验开展了右心室、房及肺动脉的导管技术。,世界介入放射学发展简史,1953年瑞典Sven-Lvar Seldinger医师首创引用套管针、导管和导丝经皮股动脉插管作血管造影的方法,大大简化并提高了介入放射学的安全性,为当代介入放射学奠定了基础,此技术也称为Seldinger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Seldinger技术开始被应用于许多器官的介入诊疗,如:经皮、经肝胆管造影、经皮肾盂输尿管造影等。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随着自然科学、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材料的出现,介入

3、放射学使用的器材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极大的改善,从而大大促进了经皮穿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由于高分辨影像增强器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ty DSA)技术的普及,全身各部位的血管造影及血管腔内介入疗法其侵袭程度小、治疗效果显著而在世界各国广泛迅速地开展起来。非血管性介入疗法如经皮、肝胆管引流,脓腔或囊腔穿刺引流术等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北美放射学会因此授予Seldinger荣誉会员称号。,世界介入放射学发展简史,在介入放射学的进展过程中,许多技术都来自外科手术,以后被放射学家采用并逐步改良以适应介入放射学的使用,并将一些原来用于诊断的手段发

4、展为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皮管腔成形术、血管栓塞术、经动脉灌注术等;经皮活检、抽吸与引流术也成为非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介入放射学的进展过程中除了技术的不断改进、创新之外,介入器材及介入设备的不断发展如超声、CT、MRI、DSA等,造影剂的发展由离子型造影剂发展到非离子型造影剂;激光、微波等应用介入治疗领域等多因素的促进使介入放射学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并得到发展。,我国介入放射发展简史,我国介入放射的发展也是世界介入放射学发展的一部分。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80年代部分医院先后开展了肿瘤等疾病的介入诊疗,少数医院建立了介入病房。1990年卫生部文件决定将开展了介入放射

5、学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从而根本的改变了放射科在医院及医学界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三级医院评审,将介入放射学的开展与否作为三级甲等医院的评审要求,也对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97国家科委、卫生部联合将介入放射学科目列为“九五”攻关课题,再一次从国家角度对介入放射学进行了肯定,为21世纪的介入放射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介入放射学所需的器材,1.影像监视设备:X线 CT MRI 超声2. 使用器材:穿刺针 导管 导丝 导管鞘 支架 其它,1.影像监视设备,(1)直接X线透视,是指X线穿透人体后在荧光屏上成像的方法,是介入放射学传统的、基本的监视手段,应用历

6、史最早,范围最广泛。但缺点是需要在暗室内操作、图像质量差,不利于介入操作等,现在临床已较少应用。,(2)间接X线透视,将透过人体的X线通过光电转换器并经摄像系统传递到显示器上成像的方法,由于使用了影像增强器,图像清晰明亮,无需在暗室内操作,射线剂量也较少,已基本取代直接x线透视。,(3)DSA,DSA是在直接X线透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其计算机技术消除了骨骼、软组织对于注入造影剂影像的影响,提高了血管显示的清晰度,并减少了造影剂的用量,使器官、组织及病变的血流动力学显示的更加清楚,目前是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首选的监视方法。,(4)CT,除同样具有X线影像的特点外,由于断层影像能够使病灶的显示更

7、加清楚尤其是近年出现的CT透视为介入放射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如颅内出血经皮穿刺抽吸减压等。,(5)超声,超声波检查仪作为介入放射学的影像监视设备,使用方便,实时显像是其最大特点,对人体无伤害,作为穿刺的定位手段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尤其是肝胆系统经皮操作,超声应作为首选的影像监视方法。,(6)MRI,作为特殊的介入放射监视方法,由于没有射线损伤观察范围大,近年出现的开放性MR和透视技术方便了介入放射的操作,并可达到实时监视的程度,从而越来越被临床所认识,应用范围越来越广。,2. 使用器材,(1)穿刺针:是介入放射学最基本的器材,作用主要用来直接建立通道或者建立通道后通过导丝导入各种导管进行介入诊

8、疗。穿刺针由锐利的针芯和外套构成,外用“号”表示,内径用“英寸”表示。,2. 使用器材,(2)导管:是介入放射学的主要器材,可分为造影导管、引流导管、球囊扩张导管等。导管直径用F表示(Franch 1 Franch=0.335mm),球囊长度及直径用厘米(cm)表示,而导管内经用“英寸”表示。( 长度对照表)厘米(cm) 英寸 Franch 1厘米(cm) 1 0.039 301英寸 2.54 1 7.621 Franch 0.033 0.013 1,2. 使用器材,(3)导丝:是通过穿刺针的外套利用导丝交换法送入导管,是插入导管所需的主要器材。直径用“英寸”表示。,2. 使用器材,(4)导管

9、鞘:在介入操作过程中为了避免导管反复出入组织或血管对局部造成的损伤,尤其在血管操作时避免损伤血管壁而采用的一种器材。由带返流阀的外鞘和内芯组成。外鞘直径用“F”表示,内鞘用“英寸”表示。,2. 使用器材,(5)支架:用于对狭窄管腔支撑以达到恢复管腔流通功能之用。广义上分为内涵管和金属支架,内涵管仅用于非血管系统;金属支架分为自膨式和球囊扩张式。,2. 使用器材,(6)其它:如腔静脉滤器、取石网篮、激光、微波、冷冻等,介入放射学使用药物,(一)血管收缩与扩张药物(二)止血与抗凝、溶栓药物 (三)抗肿瘤药物,1血管扩张类药物,主要用于血管造影时增加被造影血管的血流量,使图像更加清晰。常用药物有罂粟

10、碱、前列腺素两类。,(一)血管收缩与扩张药物,血管收缩与扩张药物主要用于需要改变血流速度的造影或治疗,使用得当会带来很好的造影及治疗效果。,常用血管扩张类药物,罂粟碱(帕帕非林 Paparerine):对血管、支气管、胃肠道、胆管等的平滑肌都有松弛作用。常用剂量:肌注或静脉注射,每次3060mg,24小时不超过300mg。 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目前最理想的血管扩张剂。常用剂量:注射剂:2mg/支,另附每支1mg碳酸氢钠溶液及10ml生理盐水,用以稀释,静点,每次2mg。,2血管收缩药物,主要用于减少或降低动脉血流速度或减少正常组织的血流量,常用于小量消化道出血的造影,

11、治疗或肿瘤栓塞。肿瘤血管减少或没有毛细血管前动脉,对血管收缩药物没有或者缺少反应。,常用血管收缩药物,肾上腺素(Epinephrine):最常使用的血管收缩剂,常用于肾动脉造影,肾上腺动脉造影和肾静脉造影。剂量:0.3mg/次,不宜超过1mg. 加压素( Rasopressin,ADH)既作为诊断性药物血管造影,又用于治疗胃肠道出血。剂量:5mg/次,(二)止血与抗凝、溶栓药物,止血与抗凝类药物主要用于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放射学治疗。,1.止血药物,多用于防治各种出血,主要通过导管注入局部,局部毛细血管等大面积造影不明显出血的小血管出血有效,对较大血管出血仅起辅助作用。,常用止血药物,1).维生素

12、K3(Vitamin K3)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患者,常用剂量:肌注,4mg/次,23次/日。 2).维生素K1(Vitamin K1)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患者。剂量:10mg/次,2次/日。肌注或静注。 3)氨甲苯酸(止血芳酸)PAMBA多用于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亢进引起的出血,介入放射学主要用于出血的全身治疗和穿刺等操作造成的并发症出血的治疗。剂量:0.10.3g/次。静注。,常用止血药物,4)鱼精蛋白(Protamine)在体内与肝素结合,使其失去抗凝作用。用于抗凝治疗中肝素过量引起的出血的止血。剂量:抗肝素过量的治疗用量须与所用肝素(最后一次使用量)相当,4050mg本品可以中和5000u肝素

13、(1次使用量不超过50mg),由静脉缓慢注入。 5)酚磺乙胺(止血敏)Etamsylate主要用于防治各种手术前后的出血。常用量:1030分钟肌注或静注 0.250.5g 6)凝血酶(Thrombin)主要用于肝硬化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及穿刺局部的出血。常用量:消化道出血用生理盐水或牛奶溶解本品,使每毫升含50500u溶液口服或灌注。用量500-2000u/次。16小时使用1次,2.抗凝药物,主要用于防治深部的动静脉血栓,肺血栓及其它血栓性疾病。在介入放射学中,除去治疗血栓外,还主要用于血管系统的球囊扩张或留置金属支架后的抗凝治疗。机理主要是阻止纤维蛋白的形成。,常用的抗凝药物,1.肝素钠(肝素)

14、Heparin Sodiam 肝素在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中应用最广泛,几乎与造影剂相同。剂量:6250u加入生理盐水500ml,制成肝素盐水,用于导管的冲洗和抗凝。 625012500u加入10ml生理盐水,直接注入血管内,达到全身肝素化,防止血栓形成。操作时间超过4小时,可追加1次。2.华法林钠(Warfarin sodiam) 主要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的形成发展,溶栓治疗后、球囊扩张术后、留置金属支架术后的抗凝治疗。口服、肌注、静注均可,常为口服。,常用的抗凝药物,3.阿司匹林(Aspirin) 主要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的形成发展。剂量:口服40-100mg/d4.双

15、嘧达莫(潘生丁,Persantin) 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的形成发展。 剂量:口服25100mg/次 tid,3.溶栓药物,主要用于动脉血栓的介入放射学治疗及部分静脉血栓的治疗。,常用的溶栓药物,1)链激酶(Streptokinas):临床用于多种血栓栓塞疾病,以急性广泛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大块肺栓塞,动静脉栓塞造成阻塞和周围动脉急性血栓栓塞最为有效。常用剂量:介入治疗术后直接动脉灌注 100万u/小时,利用微汞或手推缓慢注入。2)尿激酶(Urokinase):与链激酶相比,副作用小,疗效高,是介入放射学治疗血栓的最常用药物。常用剂量:介入治疗术后直接动脉灌注50万u/1小时。利用

16、微汞或手推缓慢注入。,(三)抗肿瘤药物,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目前胺药物来源一般分为6类: 即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生素、植物药、杂类及其他类型。,1.烷化剂,烷化剂:烷化剂为细胞周期作特异性药物,对增殖细胞群和作增殖细胞群的肿瘤细胞都有杀伤作用。常用烷化剂抗癌药环磷酰胺CTX:主要杀灭G2期细胞,常用于肺癌的灌注治疗。剂量:200400mg溶于50ml生理盐水,经导管注入。,2.抗代谢药,抗代谢药:主要可抑制细胞增殖,导致细胞死亡,达到抗癌目的。常用抗代谢抗癌药氟尿嘧啶(5Fu)主要在肝脏代谢分解,为广谱抗癌药,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道癌,常于丝裂霉素,阿霉素等联合应用。 常用剂量:0。751g/次,经导管缓慢注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