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讲义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7323127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讲义(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学讲义(教师用)教学讲义(教师用)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分析与思考分析与思考】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内容包括春 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汉代儒学成 为了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即程朱理学及其代表人物。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出现 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 1、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早期儒学: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孟子、荀子是战国 时期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2、。正统地位开始确立:汉武帝即位后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受到挑战: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流传。新儒学: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进一步巩固和凸显儒学主体 地位。早期启蒙思想:明清时期,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追求个性解放,开创了思想活跃的 新局面。 2、评价: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或文化瑰宝;应持正确态度:去其糟粕、汲其精华; 即批判地继承或扬弃。第第 1 1 课课 “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前导学课前导学】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把握三点 1、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 级关

3、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等。代表:老子、孔孟、墨子、韩非子 等。 3、影响:奠定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 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把握三点 1、孔子:核心“仁”的思想:认为“仁”就是“爱人”,即孔子的民本思想。教育上,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著名主张。 2、孟子:继承 “仁”,并发展为 “仁政”思想。提出人性本善的思想。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提出“人之性恶”的思想。 三、“道

4、家和法家”把握三点 1、道家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2、法家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 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整合拓展整合拓展】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争鸣观点:仁爱: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即爱有等差)、墨子兼爱。治国:儒家主张仁政、法家则 主张法治。伦理:孔子主张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人与自然:荀子主张人定 胜天,庄子主张人不能战胜自然。战争:墨子非攻,孙子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基础。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戊戌变法

5、。 欧洲历史上第一、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先后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五行说:相生:金、水、木、火、土;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晚年潜心办学和著述,对促进我国文化教 育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孔子被尊称为 至圣。主张“克己复礼”:“礼”指西周等级名分制度。孔子名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 而内自省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6、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考考你?亚圣、宗圣分别指孟子、曾子;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草圣张旭;诗圣:中 国的杜甫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彼特拉克;医圣张仲景;乐圣贝多芬。 年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23 岁的儿童;垂髫: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女子 13 岁;及笄:女子 15 岁。而立之年 30 岁;不惑之年 40 岁;知命之年 50 岁(又 叫“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 60 岁;古稀之年 70 岁;耄耋之年:80、90 岁;期颐之年: 100 岁。 2、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伏尔泰借助它反对

7、君主专制。 社稷:社即土神、稷即谷神,说明中国是农业大国。“民贵君轻”:“民贵”是为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 人民,“君轻”是为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孟子继承发展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仁”即爱人,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孟子“仁政”扩充发展成 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施政纲领。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来源于知识,教育使人认识自己灵魂内已有的美德。 孟子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将降大 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

8、之幼。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荀子:“仁义”和“王道”:即以德服人。“王道”常与“霸道”相对称。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伦理上提出性恶论,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变善。基本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对 法家思想也有吸收,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荀子名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儒学,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是中国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三、道家和法家

9、 1、老子:唯心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即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政治思想:提倡 “无为而治”,即黄老之术(黄帝、老子学说),如西汉休养生息政策,“无为”就是不妄为、不为所欲为、不 胡作非为等。思想精华: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名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 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 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

10、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古代雅典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 寡民、独立自主。) 2、庄子:提出“齐物”观点(任何事物其本质相同,没有区别);认为天与人“不相胜”;郭沫诺:“秦 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下发展”。鲁迅:“晚周诸子之余作,莫能先也。”庄子名言: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3、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但其法指严刑酷法,而非今天的资产阶级法治。主张法术势相 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

11、 础。 韩非子名言: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胜而不骄,败而不怨。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 严刑,则民亲法。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黄宗羲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古代治国三观点:儒家推崇“人治”“德治”;法家提倡“法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4、墨子:“兼爱”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非攻”不是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非正义战争,主张 各国和平相处。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中的地位。墨子名言: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12、。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在众多领域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 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标准;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 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的基本精神。第第 2 2 课课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前导学课前导学】 一、从“无为”到“有为”把握两点 1、无为:原因:社会经济凋敝;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表现:汉初实行与民 休息的宽松政策。影响: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汉初得以有逐渐复苏的机会。 2、有为:汉武

13、帝时期仍存在着许多矛盾:南北边境不宁;王国威胁中央;阶级矛盾激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把握三点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2、汉武帝的用人政策:“举贤良对策”。 3、董仲舒思想主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 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针对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 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和孝道。 三、“儒学成为正统”把握三点 1、汉武帝尊儒措施:思想上,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政治上,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教育 上,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2、西汉

14、的儒学教育: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3、结果: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整合拓展整合拓展】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即黄老之学(内容包括治身、治国两个方面),其基础是早期的道家理论。它强调“无为 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 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古代人头税:始于战国,废除于清朝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的“地丁银”制度。 2、汉武帝时社会潜伏危机:表现:诸侯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解决措施:推恩令、 限田占田令、北击匈奴解

15、除威胁。 古文经:战国时遗留下来的,用以前小篆写成儒家经典;今文经:以秦汉通行的隶书记载的经书。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其“伪经”指的是古文经。(但古文经并非都是伪经)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北宋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 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2、内容:适应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为加强君权,大力宣扬

16、“君权神授”。宣扬“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为人处世,提出“三纲五常”(“五常” 即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名言: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 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接受它的根本目的是它适应了中央集权 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 了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家的探索精神。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上,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