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好每一位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7317412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5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带好每一位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带好每一位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带好每一位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带好每一位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带好每一位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带好每一位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好每一位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1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姓 名:張家碩,行為改變技術,帶好每一位學生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行為改變技術 課程介紹,一、參考書目: 1、張世彗著,行為改變技術(修訂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陳榮華著,行為改變技術。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馬信行著,行為改變的理論與技巧。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蔡德輝、楊士隆主編,青少年暴力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嘉義,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行為改變技術 課程介紹,二、成績評量: 1、行為改變技術相關文章或書籍閱讀摘要與批判報告:10% 2、個案觀察書面報告:20%(2次,每次10%) 3、個案觀察口頭報告:10% 4、課堂討論:10% 5、期末報告:

2、20%(含封面、目錄、內容) 6、期末考(筆試):20% 7、出席與作業繳交:10%(缺席1次扣5分,報告遲交1次扣5分),行為改變技術 課程介紹,三、教學進度: 1、02/21(二):認識同學、課程說明、進行分組,主題行為改變技術的涵義 2、02/28(二):二二八和平紀念日 3、03/07(二):主題行為改變技術的特性、簡史與挑戰 4、03/14(二):主題行為改變技術的應用、假定與迷思,繳交閱讀心得報告 5、03/21(二):主題行為學習論與認知行為改變論 6、03/28(二):主題青少年暴力行為之成因(家庭、社會因素與學校經驗) 7、04/04(二):學校活動,停課。 8、04/11(

3、二):主題運用增強促進適當行為與教導新行為的技巧 9、04/18(二):主題降低或消除不適當行為的技巧 10、04/25(二):主題維持行為的技巧 11、05/02(二):主題認知本位的行為改變技巧(一) 12、05/09(二):主題認知本位的行為改變技巧(二)與個案觀察口頭報告(一) 13、05/16(二):主題功能性評量與行為支持計畫(一)與個案觀察口頭報告(二) 14、05/23(二):主題功能性評量與行為支持計畫(二)與個案觀察口頭報告(三) 15、05/30(二):主題評估行為改變的科學方法與期末報告(一) 16、06/06(二):主題學生與教師被害之問題與防治對策與期末報告(二)

4、17、06/13(二):主題校園法律責任與期末報告(三) 18、06/20(二):期末考(筆試),行為改變技術 第一章緒論,一、前言: 1、課本實例:江小弟(生活習慣)、藍生(特教)、控制水源(社會) 2、實際經歷:吳生與陳生(逃學)、龐生(監護權)、張生(扙勢) 3、綜上所述:可發現每一特定情境或事件,都與人類行為表現有關,而這些正是行為改變技術所關心的範疇。,行為改變技術 第一章緒論,二、行為改變技術術語源考: 1、1962年Watson R. I.(華森)提出行為改變技術(behavior modification)這個專有名詞。 2、1965年Ullmann(烏爾曼) 與 Kranse

5、r(克拉斯)兩人合編書籍,書名為行為改變個案研究彙編與行為改變技術研究。 3、1979年(民國68年)教育部公佈特殊學校教師登記辦法,第17條的特殊教育科目中,正式採用行為改變技術一詞,並且逐漸用在師範院校的科目名稱。,行為改變技術 第一章緒論,三、行為改變技術的涵義: 1、何謂行為: (1)傳統行為論者(如:華森與斯肯納):可觀察測量的外顯反應或行為。 (2)新行為論者(如:霍爾與托爾曼):可觀察測量的外顯行為+內隱性的意識歷程。 (3)認知論者(如:皮亞傑與布魯納):行為是心理表徵的歷程,對於可觀察測量的外顯行為反而不太重視。 (4)心理學上的廣義用法:包括內在的、外顯的、意識與潛意識的一

6、切活動。 (5)就行為改變技術的實務:行為一詞主要是涉及內在意識活動和外顯的活動,較不觸及內隱的潛意識活動。,行為改變技術 第一章緒論,三、行為改變技術的涵義: 2、希望改變行為: (1)行為缺陷:孤僻、不做該做的事、遲到、不遵守交通規則等。 (2)行為過當:亂上網、飆車、講髒話、看限制級影片、負面思考、焦慮等。 (3)下列是否為行為?誠實、用功、獨立、自私、優雅、緊張,行為改變技術 第一章緒論,三、行為改變技術的涵義: 3、何謂行為改變: (1)客觀因素: a.遺傳:生命開始之際,父母親的心理與生理特性傳遞給子女的一種生理變化過程。 b.環境:個體在有生命開始之後,其生存空間所有對其產生影響

7、的一切因素。 (2)主觀因素: a.成熟:個體會隨生長程度使其基本行為產生改變的歷程。 b.學習:個體經由練習或經驗使其行為產生較為持久改變的歷程。,行為改變技術 第一章緒論,三、行為改變技術的涵義: 4、何謂行為改變技術: (1)學者陳榮華的界定:是一種客觀而有系統的處理行為的有效方法。 (2)學者張春興的界定: a.行為論:經由制約作用的歷程,改變個體已有行為或矯治不良習慣的一種方法。 b.認知論:用以改變個體的態度、觀念、思想等較複雜的心理歷程,從而達到改變某種不良行為的目的。 (3)學者林正文的界定:凡是應用學習理論於實際補救程序。 (4)學者張世彗的界定:凡是應用行為學習論與認知論來

8、改變個體已有行為或矯治不良行為之各種技術。,行為改變技術 第一章緒論,三、行為改變技術的涵義: 5、練習: (1)運用精準的辭彙來形容行為:如智慧方面(考試考得不錯 、讀很多書、IQ很高等) (2)試想一個你親近的朋友或親戚,從你的觀點,指出: a.二個行為缺陷例子 b.二個行為過當例子 c.指出你所描述的是可觀察行為或內隱行為?,行為改變技術 第一章緒論,四、行為改變技術的特性: 1、著重行為而非特質: (1)特質是相當穩定且永久的人格特性,無法觀察,只存在心中,且每個人的解釋不盡相同。 (2)行為改變技術者強調下列三點: A.依照行為界定個體情形,而不是根據特質。 B.能夠以某種方式來測量

9、行為。 C.可依照外顯行為表現,來間接評估內隱行為或心理歷程。 (3)那我們如何判斷要增強或降底行為呢? A.當個體表現的行為是經常不足、不夠持久、不夠好等時,就意味著要增強行為。 B.當個體表現的行為是太經常、太強烈或太持久等時,就意味著要降低行為。,行為改變技術 第一章緒論,四、行為改變技術的特性: 2、強調學習和環境的重要性: (1)行為是學習來的。 (2)學習提供個體最為實質且廣泛的過程,使其獲得或改變所做的任何事情。 (3)一般都假設行為是容易犯錯的,但可藉由提供新經驗而加以修正或改變。 A.新經驗包含改變個體的環境,主要是藉著改變行為的前提事件與行為後果。 B.新經驗作法的限制:

10、a.慎選前提事件與行為後果。 b.使用的知識持續成長。 c.新經驗來自於個案的社會或文化環境。 d.有些行為是無法改變的。(如:自閉、過動等),行為改變技術 第一章緒論,四、行為改變技術的特性: 3、改變行為的實用方法: (1)不管改變技術是否合乎理論,只要能夠產生作用的方法就是改變技術。 (2)一般來說實用方法分為二大類: A.行為學習論的方法:運用古典制約、操作制約及社會學習論的原理,來處理外顯行為。 B.認知論的方法:藉由修正個體的思考歷程,來改變外顯和內隱的行為。 C.認知行為的方法:就是以上二者的重疊使用,即稱之。,行為改變技術 第一章緒論,四、行為改變技術的特性: 4、運用科學方法

11、來研究行為: (1)經由科學方法而客觀有系統的處理行為。 (2)科學方法的研究方式: A.直接的觀察和測量(實徵性的蒐集資料)。 B.分析和解釋資料。 C.以運用行為分析法或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來評估、分析個案行為。,行為改變技術 第一章緒論,五、行為改變技術的簡史與挑戰: 1、行為改變技術的簡史-理論與研究的出現: (1)奧國精神科醫生Sigmund Freud(1933年)提倡心理分析論(psychoanalytic theory),他認為人格會受到早期經驗的影響。 (2)心理學家John B. Watson華生(1913年)和B. F. Skinner斯肯納(1908年)提倡行為主義(beh

12、aviorism),他們強調研究可觀察和可測量的行為,同時主張行為是經驗的產物,且不考量行為發生的內在原因,反而認為與環境有關。例如:亞伯特(p.015)、彼得(p.015) (3)行為的實驗分析(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運用反應性與操作性制約原理,有效地改變許多行為。 (4)行為分析論:Freud等心理學家主張需有科學根據。,行為改變技術 第一章緒論,五、行為改變技術的簡史與挑戰: 2、行為改變技術的簡史-發展: (1)19501960初期:人類行為持續成長中,以B. F. Skinner影響最深遠。 (2)1958:Joseph Wolpe發展

13、反應性制約技巧(逐減敏感法),有效降低害怕和焦慮。 (3)1952:Hans Eysenck應用心理分析及新方法(行為學習論)改進個案心理功能無效的研究結果。 (4)1960末期:行為改變技術成為正式的訓練,也形成了運用行為分析的研究領域。,行為改變技術 第一章緒論,五、行為改變技術的簡史與挑戰: 3、行為改變技術的簡史-未來挑戰: (1)提高行為改變技術的效果:提高關心所設計和實施的介入。(如:功能性分析不夠徹底、改變技術技巧不夠精熟等) (2)整合不同的治療方法:除了應用各種改變技術外,運用藥物的協助。(如:焦慮、注意力缺陷過動等) (3)提升行為改變技術的正面形象:初期受肯定,後期受到批

14、評,原因:反對認知和生物歷程在行為上的角色、使用的技巧簡單無人性;後來,則以改變新聞媒體錯誤認知及刋登大眾所接受的技巧來改變負面形象。,行為改變技術 第一章緒論,六、行為改變技術的應用: 1、親子關係。 2、學校教育。 3、青少年和成人行為治療。 4、身心障礙兒童的訓練。 5、運動心理學。 6、職業情境。 7、身體健康和醫藥。 8、老人醫學。 9、自我管理。 10、更生重建。 11、政府行政機構。,行為改變技術 第一章緒論,七、行為改變技術的基本假定與迷思: 1、基本假定:,行為改變技術 第一章緒論,七、行為改變技術的基本假定與迷思: 2、迷思與正思:,行為改變技術 第一章緒論,七、行為改變技

15、術的基本假定與迷思: 2、迷思與正思:,行為改變技術 第一章緒論,七、行為改變技術的基本假定與迷思: 2、迷思與正思:,行為改變技術 第二章行為改變技術的基礎,一、行為改變技術:並非單一用來改變行為的技術,是用來描述各種介入方法或技巧的術語,一般執行者可依下列程序來運行。 1、觀察、測量與評估目前可以觀察的行為形式。 2、確認環境中的前提事件與行為後果。 3、建立新的行為目標。 4、提高新行為的學習或藉由已確認的前提事件與行為後果來修正目前的行為。 5、由個體以認知歷程自我調適,進而達到改變不適當的行為。 二、學習定義:學習是因經驗而使行為或行為潛能產生較為持久改變的歷程 1、行為或行為潛能改

16、變 2、較為持久的改變 3、學習因經驗而生 4、學習有多種類型,行為改變技術 第二章行為改變技術的基礎,三、行為學習論:簡稱行為論(behavior theory) 1、從行為論的觀點談學習: (1)學習是個體處於某種制約限制(指引起反應的刺激情境)之下所產生的反應;可稱為刺激反應學習論或簡稱S-R論(stimulus-response learning theory) (2)將個體學習到的行為解釋為刺激與反應之間關係的聯結,認為某一刺激原本不能引起個體某種固定反應,但是經過制約作用之後,他就會在該刺激出現時做出該固定反應。,行為改變技術 第二章行為改變技術的基礎,三、行為學習論:簡稱行為論(

17、behavior theory) 2、古典(反應)制約作用:學習取決於訊號和關聯 (1)制約是一種事物的成立,以他種事物為先決條件。(如:水遇熱化為水蒸汽,遇熱就是水蒸汽的制約)。古典(反應)制約是刺激的配對與替代,是被動的行為。如:電視廣告運用此原理,人們看見美女產生愉快反應,使汽車(或化妝品)與美女伴隨出現,則會有購買的慾望。又如教學情境也是如此,學生害怕處罰,老師在實施處罰之前,黑臉伴隨出現,因而學生見老師黑臉也會害怕。 (2)巴夫洛夫的實驗(狗實驗的啟示):將一隻餓狗繫於實驗架上,呈現肉塊,狗即流口水。另外,在呈現肉塊時,搭配以鈴聲,如此連續幾次之後,雖然單獨呈現鈴聲,狗也會流口水。顯然地,鈴聲已經取代了肉塊的效用,能夠引起狗流口水的反應。(如左圖所示,UCS非制約刺激,CS制約刺激,UCR非制約反應,UR制約反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