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试卷讲评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57316126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试卷讲评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试卷讲评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试卷讲评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试卷讲评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试卷讲评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试卷讲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试卷讲评(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审准问题解答的前提,分析问题的结构 : (1)定向语:它告诉你答题方式,是根据材料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答; (2)提示语:即解答方式词。常常出现在试题的最前面 ,常用的词语有:“述”、“评”、“论”、“比较”、“说明”等等。 (3)限定语:即时间、空间、数量、角度、频 率、程度等。 (4)主干语:即题目的中心。一般位于试题的中间,它告诉考生,试题是针对哪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提问的。 (5)答项语:即所要回答的情况、经过、内容、原因、结局等。 (6)分值:,材料,教材,材料+教材,设问间的递进关系,答案肯定在设问间递进关系中,根据前面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和结论,答案一定在教材和材料中

2、,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结合点,答案肯定在教材中,材料只不过是个引题,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公式一、根据定向语,确定答案来源,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综合上述材料回答,一(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94年,希腊雅典的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取消公私债务,恢复债奴的公民身份,并永远禁止把雅典公民沦为奴隶。提倡学习手工技术,欢迎外邦手工艺人的移民,鼓励手工业品的出口等。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以分贵族会议之权;并设立陪审法庭,由公民充任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

3、材料二 公元前361年,秦国商鞅变法,“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据材料一、二,分析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点。(16分),限制语,主干语,答案语,解题方法分析如下:(1)明确比较对象。首先明确要 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 (2)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 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 (3)组织答案。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

4、特点”“方式”等,然后行文上为“都”。对于共同点的回答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一(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94年,希腊雅典的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取消公私债务,恢复债奴的公民身份,并永远禁止把雅典公民沦为奴隶。提倡学习手工技术,欢迎外邦手工艺人的移民,鼓励手工业品的出口等。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以分贵族会议之权;并设立陪审法庭,由公民充任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 材料二 公元前361年,秦国商鞅变法,“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非有

5、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据材料一、二,分析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点。(16分),_,_,_,_,_,_,_,相同:,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削弱旧贵族权利。,不同:,对奴隶态度:梭伦改革解放奴隶;商鞅变法使部分人民沦为奴隶。,对商业态度:梭伦改革提倡工商业;商鞅变法重农抑商。,人民的政治权利:梭伦改革中公民按财产分享政治权利,公民有监督政府权力;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多数人民不能享受政治权利。,指出、举出 指出直接说出某个(或某此)史实或结论; 举出(列举)则为举列性质,如不限定,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

6、个重大历史事件”。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举两个例子就行了。但当年有的考生却是想到哪件事就把前因后果都阐述一遍,最终却未能归纳出什么潮流,真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就是因为没掌握解题要领,尤其是没搞清楚题目要求的缘故。,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两场改革对两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10分),影响:,梭伦改革消灭债务奴隶制,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经济基础;,扩大平民权利,打击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建立了制度保障。(4分),商鞅变法发展封建经济,增强国力;,打击旧贵族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壮大军事力量,达到富国强兵目的,,为秦统一全国奠

7、定基础。(6分),二、(20分)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改革前的雅典、秦国的社会矛盾都比较尖锐,请回答两国矛盾尖锐的表现。(4分),雅典: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日益激化(2分) 秦国: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矛盾激化,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2分),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梭伦通过哪些措施来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6分),“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 “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梭伦通过哪些措施来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6分),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使工商业奴隶主和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权利。 创立四

8、百人会议,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 组建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制度,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使平民获得了参政的权利。(6分。),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解决社会矛盾的办法。(4分),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为人们社会地位的提高提供了一个途径。 (2分)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以提高农民的地位,抑制商人地位的扩张。(2分),(4)上述两人解决社会矛盾的措施结果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6分),共同点:触动原有特权阶级的利益,都遭到了旧势力的反对(2分) 态度:改革者要有坚定的信念,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改革者还要有灵活的策略 (4分。言之有理即可),三、(

9、30分) 材料一 (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8分) 背景:北宋中期财力困穷;风俗衰坏;法度不彰。(6分) 基本主张:法先王之政(意),实行变法;讲究治财之道,理财以富国。(4分),(4)百度贴吧“王安石吧”中,网友ls

10、z5558写了一首诗颂临川先生:荆公变法富国民,旧党同盟尽阻心。不恤人言遭罢相,钟山流水伴诗吟。诗中作者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8分),评述、评价 、评论 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 评价就是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评价)偏重于结论。高考中的评论(评价)题,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准确而又深刻,精炼而又恰当。在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如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的

11、观点等。评价和评论历史问题有一套专门的方法,不赘。,(4)百度贴吧“王安石吧”中,网友lsz5558写了一首诗颂临川先生:荆公变法富国民,旧党同盟尽阻心。不恤人言遭罢相,钟山流水伴诗吟。诗中作者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8分),作者能够辩证地看待王安石变法。(1分,表达同类的意思即可。) 作者肯定了王安石变法取得了较大成效: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3分)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变法由于守旧派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和王安石本人性格固执,不能吸取他人意见而导致失败的惋惜。(4分),材料一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材料二 (欧洲

12、)“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际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一圈神圣的灵光,它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教阶制,最后,他自己还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 材料三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神学。” 马丁路德罗马教皇权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分析欧洲宗教改革前的天主教地位。(6分) 政治上:权力至高无上,教权高于王权; 经济上: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思想上:教会还控制意识形态,禁锢人们思想。(6分),材料四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教会在世界上不能有一个头,世上也没有人能统治它,主教和教皇不能统治它,只有在天上的基督是头,也只有他统治。” 马丁路德选集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

13、。他认为“我们所谓预定,是指上帝以其永恒旨意,也就是上帝自己决定了世界上每个人的成就。”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材料四反映出两位改革者的共同主张是什么?(4分) 共同: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 都否定教皇权威。,材料五 我们的君主、国王及其后嗣兼本王国继位诸王,应被拥立、承认和称为英格兰国教会的尘世唯一至尊领袖,应获得并享有与本王国帝王尊位及其头衔与尊称相关联、属于英格兰国教会至尊领袖上述尊位的一切荣誉、威严、优越权、司法权 至尊法案 材料五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显著变化?(2分)依据材料五,分析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4分) 依据材料六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界发生了的变化。(8分) 变化:从教会权力高于世俗权力变为国王对教会有绝对的统治权。(2分) 特点:改革方式:是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的;建立民族教会,成立英国新教:“安立甘教”或“英国国教”。(4分),材料六 宗教改革导致了一系列血腥的宗教战争各教派逐渐接受和履行宗教的宽容就直接遗产而言,它把中世纪统一的教会拆散成大量当地的地方性教会所有这些教会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由世俗统治者控制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依据材料六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界发生了的变化。(8分) 变化:实行宗教宽容; 出现大量地方性宗教; 世俗统治者控制教会。 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简化,人们普遍接受信仰得救主张。(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