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申请报告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7310520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养生申请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中医养生申请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中医养生申请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中医养生申请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中医养生申请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养生申请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养生申请报告(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一一章章 总总 论论第一节 概概 述述一、项目名称一、项目名称中医养生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二、项目承办单位二、项目承办单位*有限公司负 责 人: 电话号码:传真号码:电子邮件: 地 址: 邮政编码: 第二节 申请报告编制单位第三节 申请报告工作的依据与范围一、申请报告编制的依据一、申请报告编制的依据1、国家发改委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 、 关于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的说明 ;2、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 年) ;3、 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4、山东省卫生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社会办医和健康服务业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5、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基本标准 (试用稿)6

2、、*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7、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8、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的基础数据二、申请报告主要内容二、申请报告主要内容1、项目概况2、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结论3、市场预测与建设规模4、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5、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6、节能方案分析7、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8、经济、社会影响分析结论第四节 项目概况一、项目提出背景一、项目提出背景1 1、“健康中国健康中国” 建设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愈加重视科学健康观念与养生方式的指导。2015 年10 月,党的十八

3、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应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康是民生之本,是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重要基石和标志。普及中医健康养生知识是实施全民健康战略的重要一环,是把预防为主的战略落到实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2010 年,我国经济总量排名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世界卫生组织在本世纪初公布的 191 个国家人均健康寿命指数,我国却排在第 81 位(日本排在第一位) ,这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不相适应。健康水平关系到亿万群众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

4、,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民族复兴和国家的兴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关注人民身心健康,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幸福指数。2 2、中医养生、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5、早在两三千年前, 周易 、 黄帝内经 、 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中医养生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救治于后不若摄养于先,中医养生助力“健康中国”黄帝内经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揭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为了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方面的特色优势,提高大众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提升大众健康水平,报告倡导人们坚持中医科学养生, “救治于后不若摄养于先” ,透过强调未病先防,达到

6、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3、项目的提出、项目的提出近年来,业内专家将人的健康和生存环境结合起来研究时发现:传统的国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医学思想,并且论证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生态医学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和现代医学的治病机理不同,中医按照“时间、空间和人”把大环境以及个体的整体进行辨证论治和预防;中医重调养,轻治疗,将“保持平衡、天人合一”做为核心内涵和自然观以达到形神统一的整体观。正是这种中西医学的跨文化沟通正在催生“生态养生学”由理论向实践的转折,生态养生将成为健康生活的主流方式。目前,我国社会福利服务基础设施短缺,身体弱势群体活动场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中医保健养生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

7、后;民营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发展缓慢等等问题,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党的十八大提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该理论为中医养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良机,使中医养生的发展拥有更丰富的内涵。*公司正是源于 “弘扬中华优秀养生文化,创造平衡、富足、和谐的健康人生”的企业使命,满足群体物质、文化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投资

8、建设中医养生管服务平台项目,希望能够增强城镇居民大众对健康的关注,传播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提高大众健康水平,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做出贡献。二、项目需求分析二、项目需求分析1、中医养生历史发展(1)古代中医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 22 世纪末-前 256 年) ,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 11 世纪-前 771 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

9、“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公元 220 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 365 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在 3000 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

10、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从魏晋南北朝(公元 220-589 年)到隋唐五代(公元 581-960年) ,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 24 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 ;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 ;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 ;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 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唐代(公元 618-907 年)经

11、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 850 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在宋代(公元 960-1279 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 1368-1644 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到了明代(公元 1368-1644

12、 年) ,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 27 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全书载药 1892 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2)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指示。这从表面上看,依然是政治下的医学发展。背后的原因是,中医学在现代医学的不断冲击下,并没有真正失去市场。中医学对众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成为其存在的疗效基础。中医学完整的体系,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这成为中医学存在的文化基础,或者说因为中医文化的存在。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的同时独立使用。因此,聂文涛先生认为,这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结合,还未实现理论上的结合。中医现代化改

13、革开放以来,中医界众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尝试用现代科学来理解中医学。比如 1996 年,清华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2、中医养生态势、中医养生态势据中国保健协会 2012 年中国保健服务产业发展蓝皮书统计,我国大大小小的保健服务企业总数已达 140 余万家,从业人员3

14、700 余万,大多数保健服务机构是运用中医养生保健的理论及其方法手段服务百姓。中医药养生保健不仅服务于百姓,使群众身心受益,同时也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拉动健康产业发展,对群众而言是一项双赢的事业,应大力推动其发展。近年来,养生保健市场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机构数量多、层次不一、良莠不齐,从业人员多数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服务欠规范、技术水平不高;养生保健广告、书籍、产品泛滥,夸大效果和不科学的宣传较多;医疗行为与非医疗行为界定不清;养生保健技术应用不规范,甚至存在超范围执业、违规行医的现象;部分非中医养生保健产品和服务,假冒中医之名,混淆视听,造成一定的市场乱象,损害了中医的形象。这

15、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中医药养生保健市场需求巨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广大民众的中医养生保健常识缺乏。目前,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非医疗机构均在工商部门按照一般性企业要求注册登记,机构设立的行业前置审批仅卫生许可证一项,缺少中医药专业资质审查,对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所需具备的专业人员、场所与环境、设备设施、相关的规章制度都没有提出专业要求。由于市场准入条件较低,导致进入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市场的企业良莠不齐。3、中医养生调查分析、中医养生调查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愈加重视科学健康观念与养生方式的指导。2015 年10 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

16、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应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1 1)全国城镇居民中医健康状态与养生状况调查)全国城镇居民中医健康状态与养生状况调查为配合推进“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了解我国城镇居民的中医健康状态与养生状况,增强人民群众对健康的关注,传播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中华中医药学会发起和开展了 2015 年全国城镇居民中医健康状态与养生状况调查研究,发布了2015 年全国城镇居民中医健康状态与养生状况调查报告 ,尝试从中医的角度解读呈现当前我国城镇居民的健康状态与养生状况。此次调查研究运用德尔菲方法进行三轮意见征询并召开两次专家研讨会,确定了“中医健康养生指数”指标体系,包含健康状态与养生状况两大方面,并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